APP下载

民俗节庆成贫困山区绿色发展新动能

2020-05-22覃圣云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1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贫困地区

覃圣云

【摘 要】随着各地注重发掘民间“非遗”项目,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广西贫困山区那坡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对壮族同歌节、彝族跳弓节、苗族拉鼓节等民俗节庆的挖掘与开发,探索出以文化旅游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民俗节庆;贫困地区;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1-0026-03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民俗节庆活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截至2014年7月,我国已公布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 372项。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非遗”保护项目都属于民间文化,其中民俗节庆占据核心地位。许多专家学者肯定了传统民俗节庆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随着各地注重发掘民间“非遗”文化项目,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

1 那坡县少数民族民俗节庆产业开发观察

那坡县地处中越边境,有国境线207 km,是广西陆上疆界线较长的县份之一。那坡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彝5个民族。壮族是境内的主体民族。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那坡县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及广西其他县(区)的平均水平。那坡县90%以上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为0~3 km范围、平均海拔为1 000 m以上的大石山区内,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由于长期居住在高山之中,与外界隔离,那坡县各少数民族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俗节庆文化。

囿于自然条件的脆弱和工业基础的薄弱,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无疑能弥补那坡县经济增长乏力的短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也因而成为那坡县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1]。那坡县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族群构架带来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坡县也因此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广西特色文艺之乡”等称号。近年来,那坡县先后有一批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被列入或者被推荐列入各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有那坡壮族民歌,自治区级有白彝跳弓节,市级有蓝靛瑶刺绣、那孟村酒饼制作技艺等,县级有南路、北路壮剧等,而大部分“非遗”项目均与当地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文化有关。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健康发展,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以打造旅游热点,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那坡县政府将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派驻指导人员深入少数民族“非遗”传习基地[2]。每年民俗节庆期间,均主动派出文化工作组到现场服务、协调各项工作。

近年来,为让少数民族节庆得到传承,打造跨省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合作发展示范区,那坡县加大保护与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中山村组织举办壮族“同歌节”活动;农历三月初三在龙合乡弄猛屯举办壮族“花炮节”活动;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在百省乡坡伍屯举办彝族“祈雨节”活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那坡县城举办“风流街”活动;农历四月初十在城厢镇达腊屯举办彝族“跳弓节”活动;农历八月初十在百省乡上华村规弄屯举办瑶族庆丰节活动等。各族群众的各种民族特色节庆各有风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1.1 壮族同歌节

在那坡县坡荷乡的中山村中山屯,有一个神秘的民俗节庆——同歌节。传说在晚清年间,当地连年大旱,庄稼歉收,老百姓生活困苦,人们认为是神灵怪罪,于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二月中旬开展一系列请神活动,通过拜祭月亮神及邀请七仙女到人间与民同乐,对唱山歌,以此消除神仙与凡人之间的隔阂,同时祈祷来年获得好收成。同歌节被视为壮族山歌的“活化石”,至今已传承上百年,已列为国家级“非遗”的那坡壮族山歌便源自此歌节。同歌节活动大约持续一个月,同歌节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吸引了本县其他乡镇和相邻的靖西县、云南省富宁县等各族民众,他们有的来对情歌、有的来看热闹,还有的來祈福。村子里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同歌节最吸引人的是仙女下凡对情歌,并由此引出十几种那坡山歌,如酒歌、情歌、石头山歌、房屋山歌等,内容应有尽有,虽然大家通宵达旦地歌唱,却并不会重复。

随着同歌节成为区内外众多媒体和游客关注的热点,2017年那坡县在该村中山屯建设大门、舞台、观光步道等旅游功能设施,引导群众举行节庆旅游活动,以“弘扬壮族山歌文化,展示民族团结风采”为主题,在活动中开展寻找最美乡音、壮乡长桌宴、请仙同对情歌活动等。2018年,同歌节升级为“壮族三月三·中山同歌节”民俗旅游活动,活动内容不仅有踏春赏花活动、传统文体活动、请仙同对情歌活动、美食节活动,还新增了中华民族大团结文化探秘活动。探秘活动中游客游览龙桥、水牛洞的革命遗址,了解中山革命遗址及事迹,探寻南疆少数民族追寻中华民族团结梦的历程。同歌节的内容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搭台,增进了民族团结友谊。

1.2 彝族跳弓节与祈雨节

那坡县彝族有两个支系,分别为白彝和红彝。白彝以金竹为图腾。相传彝族的一位祖先曾率领族人在保卫家园的战斗中,被围困在一片遮天蔽日的金竹林里中,危急时他以竹制成弓箭,大败敌军。为庆祝胜利,感谢金竹庇佑,白彝人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举行盛大庆祝活动,被后人沿袭为俗,称为跳弓节或跳公节、跳宫节(彝语为孔告,意为“欢庆的日子”),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跳弓节是彝族同胞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村屯过节的日期不同,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上旬或中旬举行。那坡县城厢镇达腊村的彝族跳弓节定为每年农历四月初九至十一举行,节期3天,第1天和最后1天为族人内部活动,仅四月初十的庆祝活动对外开放。跳弓节融合民间歌舞、体育竞技和游戏为一体,节日期间不仅有邻寨的彝族同胞前来参加,也有壮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同胞来庆贺。

红彝的主要节日是农历三月择吉日举行的“祈雨节”,祈愿风调雨顺、生活安康。据史籍记载,公元738年在今云南境内出现了由红彝统治的政权——南诏,百余年间历经战乱。部分红彝百姓在战乱年代举家向南,其中一支南下,先是进入交趾,之后又转而北归,最终在今广西那坡县百省乡坡伍屯与坡康屯定居下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按天干地支推算,逢辰日便是红彝的祈雨节。这天,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准备丰盛的食物招待前来参加节日的各民族客人。祈雨的场地设在村子中央平地上,全寨男女老少与前来参加活动的游客在场地四周围成一个大圆圈,静待祈雨仪式开始。彝族仪式专家开始念唱经文,经文主要回忆彝家因战乱背井离乡、辗转迁徙的苦难历史,祈求上苍多降甘霖,滋润彝家禾苗人畜。祈雨仪式结束,彝家男子擂响铜鼓,男女老少踏着鼓点跳起世代相传的求雨舞。前来过节的游客也纷纷加入跳舞队列,场面热烈壮观。祈雨舞一直跳到夕阳西下。这时,场地内已摆上一桌桌酒菜,民族团圆饭开始了。彝家姑娘唱起动人的迎宾歌,男子唱起彝家丰收歌,歌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海洋里。

1.3 “五月五”花炮节

龙合乡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政府驻地为龙合街。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也是龙合街举行传统民俗活动花炮节的日子。以抢花炮为祈愿的民俗节庆活动,流行于广西的三江、龙胜、百色等地,是广西侗族、壮族、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龙合壮族花炮节于2011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花炮节期间,开展祭祀大典、巡游、抢花炮比赛、篮球比赛、南路壮剧表演、壮族山歌对唱、传统美食展、雄狮争霸、百家宴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花炮节主要内容是抢花炮,一般一场三炮。节庆当天,巡游队伍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巡游整个龙合街3圈,最后在广场集中,进行抢花炮等活动[3]。整个活动场面热烈隆重,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每年都吸引周边群众及区内外游客近万人前往参与。

1.4 “风流街”与红火边贸

“风流街”(壮语称“巷旦”)就是壮族人的赶歌圩,以唱山歌结交朋友、挑选伴侣为主。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那坡县城的“风流街”。2018年5月12日至14日,那坡县举行“壮族三月三·那坡风流街”边关民俗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来自中国广西、云南等省区和越南苗旺、保乐等地的上万名壮族、汉族、彝族、苗族、瑶族各族群众参加了本次“风流街”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巷旦”迎宾文艺晚会、气排球比赛、农民拔河争霸赛、中越足球友谊赛、山歌擂台赛、民族民俗展示、篝火晚会、丢沙包、抛绣球、猜码大赛和大龄青年交友活动、投资环境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中越边民通过同台演出和体育竞技,以歌传情,以舞会友,增进了民族的团结和中越边民的睦邻友好。

“风流街”还带来了红火边贸。2016年,那坡平孟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2017年2月5日是大年初九,与平孟镇毗邻的越南高平省河广县朔河社举行一年一度的“风流街”。一大早,平孟镇街上就挤满了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商贩,沿街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本地土特产品和越南商品,街上人头攒动,一派热闹繁忙景象。在附近的越南商品专卖行一条街,同样挤满了观光购物的游人。据当地人介绍,越南商品专卖行一条街商铺的老板基本上都是越南籍。这些老板们每天早上来中国做生意,晚上再回越南,被称为“跨境上班族”。随着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开展,中越两国边民享有平等经商的权利,互利互惠。边民每人每日8 000元以下的互市贸易免税额度,使得很多边民参与互市贸易。口岸每天早上8时开放,傍晚5时30分闭关,双方边民早晨进入对方一侧,傍晚返回。据介绍,旺季时,每天仅中国边民向越南商户采购货物的交易额就达上千万元。

2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俗节庆开发观察

将少数民族民俗节庆的挖掘、开发作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手段,近年来在广西出现不少类似案例。与边境县区一样,广西腹地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苗族拉鼓习俗是苗族支系族群或宗族举行的一项古老的祭祖祈福传统活动,一般每3年、9年、11年或13年举办一届,参加群众达数万人,甚至达十余万人。广西苗族拉鼓习俗(或称苗族拉鼓节或鼓藏节)现主要流传于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等15个乡镇,有拉鼓节和拉鼓舞之分,其中尤以杆洞乡尧告村小河村的“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最具代表性,成为现今广西境内苗族祭祖祈福传统民俗活动的“活化石”,体现了苗族群众感恩自然馈赠、缅怀祖先功德,祈求風调雨顺、禳灾祈福的美好愿景。“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的程序分为醒鼓、拉鼓、丢鼓等,其间还有芦笙踩堂、“务夏”看鼓、闹鱼等活动内容,每届3年。第1年农历九月九日醒鼓,为本届拉鼓节拉开序幕。第2年拉鼓,有砍鼓木、拉鼓木、凿鼓、祭鼓、制鼓等内容,其中拉鼓木时,本寨人和外村宾客各为一方,向主寨方向竞拉,活动场面蔚为壮观。第3年丢鼓(葬鼓),把鼓抬到寨边指定的地方安放。每逢苗族拉鼓节庆活动,当地苗族与其他民族的群众举家、举寨前往庆祝,参与者达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1995年以后,因为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加之节庆对人力财力耗费较大,所以拉鼓节出现间断。

尧告村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东南部,北与贵州省从江县接壤,全村19个自然屯,居住有苗族和瑶族两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3 200,共750户,其中苗族人口占92.6%。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尧告村2015年入户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47户,贫困人口为937,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这个苗家吊脚楼鳞次栉比、民俗文化保存良好的村寨里,扶贫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发现当地流传四百余年的“三百尧告拉鼓节”是难得的苗族传统拉鼓(鼓藏)文化“活化石”[4]。尧告的苗族拉鼓节起源于明朝时期的14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于1951年、1982年、1995年在尧告村连续举办3届拉鼓节。工作队开始探索复兴尧告苗族拉鼓传统习俗,以文化旅游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路径。通过与尧告拉鼓节鼓头、鼓师等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工作队保护利用苗族拉鼓文化的思路开始清晰。工作队与尧告拉鼓节传承人、村两委与全村群众,按照传统习俗启动第四届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2018年7月举行拉鼓节拉枫木鼓活动;10月举行了拉鼓节第一阶段醒鼓、选鼓木、拉鼓、凿鼓及“导数”等活动;11月、12月完成了第二阶段封鼓、祭祖及芦笙踩堂等仪式,沉睡了23年的苗族古老文化——尧告鼓被唤醒了。同时,工作队首开广西“文化众筹”先河,于8月发起网络“非遗项目众筹及现场捐款等,截至2018年12月,累计募集资金超过11万元。“筹资”进一步宣传了苗族拉鼓文化和尧告拉鼓节,同时更是“筹智”,吸引社会各界纷纷为尧告拉鼓文化保护传承献计献策,拉鼓节配套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活动也逐步实施。拉鼓节期间,政府组织村寨民宿,超过100户家庭接待嘉宾住宿、用餐及土特产现场销售,直接为群众创收超过10万元。同时,还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民俗文化旅游,进一步完善苗寨家庭民宿设施,发展苗家民宿,体验“拉鼓文化”的立体产业体系;引进并示范种植高山生态作物,打造尧告高山生态和文化旅游品牌,成立“尧告村土特产服务中心”,掀起了依托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特色产业的脱贫攻坚高潮。

同时,苗族拉鼓活动也成为芦笙乐器、传统苗歌、民族服饰等苗族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承的大平台。尧告群众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复兴变得自豪了,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参与拉鼓节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拉鼓节不仅在调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关系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还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一股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2018年,“苗族拉鼓习俗”被列为自治区“非遗”项目,2019年初,启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3 结语

民俗节庆是我国传统文化宝藏中的璀璨明珠,它既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累积与提炼升华,深植于人们的智慧创造与精神劳动,又体现出本民族或族群的鲜明特征。广西那坡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俗节庆活动众多,当地政府针对那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传承与开发推广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融水尧告村为振兴传统民俗节庆,采取文化众筹的方式,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资金,也筹来了发展的“真知灼见”,解决了文化投入和投资匮乏的难题,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探索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新路子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 考 文 献

[1]曾钰诚,李远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与路径——以广西那坡县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7(1):59-67.

[2]陈欢,李少游.浅谈广西那坡白彝腊摩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价值[J].科园月刊,2011(3):137-138.

[3]樊光旭.龙合“五月五”花炮节[N].右江日报,2017-06-08(A06).

[4]郑海鸥.古老非遗,渐成扶贫生力军[N].人民日报,2018-11-22(18).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河北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招生力度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刘延东:为贫困地区孩子开启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