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模式探究

2020-05-22武海英王荣荣孟悌清张剑英易旭灿

关键词:京津冀教学资源协同

武海英,王荣荣,孟悌清,张剑英,易旭灿

(1.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 组织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4.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的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道路;2004年2月12日,为配合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和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大规模建设,京津冀3方各界人士达成“廊坊共识”;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历时30多年,然而3地经济社会发展依旧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特别是2016年以后,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以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一定程度上,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原因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厘清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含义并依据现实条件提出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一、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含义

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各种物力、人力和信息资源,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持。高校教学资源的构成因素通常包含课程资源、图书馆信息资源、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和实践基地资源等。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是高等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和最关键的步骤,是提高教育质量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一体化的含义是指各部分或诸要素在发展中趋于统一,进而整合为一个协调整体的过程,其核心特征是内部要素的非同质性。一体化的实质在于优化整合,在于互相补充和错位发展。

京津冀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是指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将相互毗邻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3个区域的高等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开展跨区域合作,优化整合共性资源,支持开发特色资源,实现统筹资源配置的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突出强调京津冀3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其总体目标是优化、共建与共享教学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就与培养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生态人。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的现实条件

协同发展是机遇,更是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面临的现状是极其特殊的,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的认识不足、京津冀高校分布差异以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状况不佳等问题共同构成3地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制约和限制因素。

(一)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的认识不足

从教育同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来看,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制约,反过来,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与人口等因素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协同发展,更是教育的协同发展。教育的一体化具有基础性或前提性的作用,特别是体现人才专业化培养要求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其战略地位更为突出。但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或文件很少提及教育协同发展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主体对高等教育一体化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学资源的一体化。

(二)京津冀高校分布差异造成的教学资源“虹吸”效应

传统政策与“特权”惯性以及无序的市场力量与不配套的政策等因素造成了京津冀地区极化发展[2],区域极化会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虹吸效应。京津冀3地共有本专科高校232所,其中,北京84所、天津45所、河北103所;“985工程”高校北京9所、天津2所;“211工程”高校北京29所、天津4所、河北1所。2017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北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30所,天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5所,河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零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1所。在行政区划的行政配置上,河北低于北京和天津;在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的关系上,河北处于从属地位。京津冀区域一流高校分布的极化性使北京对津冀的教育资源虹吸效应显著。

(三)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状况不佳

自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率先推行课件开放运动以来,教学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区域教育一体化的普遍趋势。中国教育部2011年出台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年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开启了精品资源共享建设工作。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的发展也为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条件,但中国精品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情况不佳。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的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有国家精品课程825门。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发现专业核心知识领域课程覆盖不足,课程建设没有顶层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MOOC体系。在精品课资源网搜索发现,有些课程虽然在平台建立了菜单,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在“课程资源”下拉菜单中教学课件与教学录像等链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任何链接内容,或显示“近期平台建设处于维护中”。此外,图书馆资源在地区间和高校间没有共享。地区内建设水平较高的高校校本主义观念浓厚,优良图书、期刊与数据库资源缺乏校际共享的观念与行动。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因此,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困境,依据功能协同、结构耦合与价值最大化原则搞好京津冀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避免薄弱地区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就成为当务之急和时代所需。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

图1 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模式图

研究将从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共性资源和特色资源4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模式进行系统阐释。

(一)建立顶层设计与规划机制,以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耦合为指导,确立区域内高校教学资源分层分类建设目标

产业结构是“在一定经济空间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质的联系及量的比例等关系的总和”[3],这些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为:北京0.61%,天津1.26%,河北11.54%;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北京19.74%,天津46.58%,河北48.27%;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北京79.65%,天津52.15%,河北40.19%。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区域产业结构由之前的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逐渐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4]。

耦合理论最初是物理学中反映两个及两个以上系统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协调互动关系的理论[5],现在已经被许多学科应用。在高校专业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两个系统之间存在耦合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转变,无论是纵向演进还是横向集聚,抑或是高效发展,必将带动人才结构的变动,人才结构的变动必然需要以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联动调整作为支撑。高等教育形成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6]。因此,要突破行政体制限制,依据京津冀3地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区域内高校专业结构建立顶层设计与规划机制,使区域内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耦合,使区域内高校在纵向上分型,如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等,在横向分类上明确定位,如综合类、理工类、人文类和社科类,政府和高校要共同制订教学资源分层分类建设标准。

(二)建立宏观调控机制,根据3地总体差距,协调配置区域内高校教学资源

强调经济供给因素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具有相同经济基础的经济体之间的差异会自行减少,基础条件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差距的缩小是一个长期任务,中央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地区推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7]。京津冀3地产业发展质量差异变动的协同性较好[1],虽然各种历史性和当代性的结构性因素造成了现今的差异与差距,但由于地域接近、文化相同、生态相融及产业结构互补,这些为产业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经济表现上的协同性与差距的缩小是由于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在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差距不会因为辐射作用而自然缩小。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至关重要,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在分层分类宏观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细化建设清单和路径设计,实现精准施策,强化多维支持,搞好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三)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共性资源,全面提升区域内教学资源建设质量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图书馆、教师、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等,它们各自在教学资源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

1.课程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首要条件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用性决定了教育在谋生、发展和享用等个体功能目标上的实现程度,也决定着教育在经济、政治、文化与人口素质等社会功能目标上的实现程度。京津冀高等教育课程资源一体化必须做到以下3点:第一,构建与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具有区域资源共享的协同性价值。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要表达出区域发展的主体特征,使课程体系构建与区域性发展之间形成紧密联系[8]。同时,区域内高校要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协同规划全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确保共享建设不重复与不遗漏,充分体现协同发展的优势,解决目前共享平台课程体系的重复性与不完善问题。第二,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对区域课程资源所具有的应用性价值形成全面保障。目前国内554所高校合作共建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课程由视频、讨论及习题等组成,根据课程知识点编排视频,时间最长不超过20分钟[9],课程形式新颖,设计精巧,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区域内高校要集中优势力量,共享优势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网上学习的实效性,使课程资源具有实实在在的应用性价值,助力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第三,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以实现区域课程资源的创新型价值。课程资源库建设要突出“以生为本”,要支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涵盖解决学生在未来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性情景”中各种非结构化问题所需要的全部学科资源,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探究与创新提供资源保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创造能力。

2.图书馆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持机构。京津冀图书馆资源一体化就是对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对管理与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实现效益最大化。为此,要切实做到以下5点:首先,服务意识区域化。图书馆要打破京津冀3地的地域限制,打破传统的基础信息服务面对面的形式,构建数据相联、库库相通与云云相关的文献资源服务新生态,使数字化的文献资源通过宽带、高速和网络,为京津冀区域内全体师生提供快速、高效而便捷的服务。第二,文献资源数字化。传统的图书馆资源以纸质文献为主,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采编、存储、检索、提取与传递文献信息的方式,当代图书馆资源要由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延伸,打造信息量优势突出的数字图书馆。同时,基于云服务技术,关注追踪京津冀区域内科研大数据的动态变化,扩充具有区域特点的文献资源。第三,服务技术智能化。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化环境对图书馆服务技术与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核心技术要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基础,面向教学与科研一线,针对师之教和生之学各个环节以及科研的各个阶段,增强信息服务的融入式、全程化、个性化和交互性,以技术增值促进服务能力增值,充分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教学与科研价值。第四,人力资源胜任化。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面临的是最尖端和最全面的科学领域,人员素质却相对较低。因此,基于胜任力模型,应从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对图书馆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具有相应服务意识、网络知识与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的专业图书馆员。

3.教师资源建设

从欧洲教育一体化尤其是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促进人员的跨境流动是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切入点[10]。层次较低的高校,特别是河北省的大多数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无法独立申报立项重大科研课题,教学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因此,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动是达成教师资源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对于京津冀区域内具有相同学科设置的高校可以采取绝对流动和相对流动两种形式实现教师资源跨境流动:一是实行师资互聘联聘机制,即教师资源绝对流动;二是跨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模式,即教师资源相对流动。此外,除了原有优质教师资源的跨境流动之外,京津冀区域要构建培养模式与保障机制,着手培养新型区域教师,这是一种类似于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教师”角色,这类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教师的专业性特质之外,还要具有一种区域性特质,即深深植根于京津冀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能够意识到自我和所处的环境有情感联系,同时拥有情感抽离、保持客观和批判的能力[19]。培养这种融合专业特质与区域特质的新型教师是京津冀实现区域内高校教学与科研双重提振的未来目标。

4.实验室资源建设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仪器设备,控制操作条件以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而探究事物因果变化规律的方法。可以开发共享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建设理念、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教师、设备、项目以及教材和软件等[11]。由于实验教学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仅占据一部分时间,提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应用价值就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实验教学资源一体化需要注意以下3点:一是建立“高校实践教学联盟”,在建设理念和建设思想上进行交流,在建设资源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提升区域内实验室资源建设水平与质量。二是积极推行“互联网+实验室”,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有选择性地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三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满足不具备昂贵的大型仪器设备条件的高校师生的实验需要。

5.实践基地资源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关乎高素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要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选择能满足实践教学条件的单位,协商建立校外和校内各种实践基地。一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在科技、人才、文化与信息等方面具有很多资源优势,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建设实践基地,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综合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基地拓展、科技合作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功能。二是高校之间联合共建校际实践教学基地。在具有相同专业设置但人才培养层次不同的高校专业之间,依据实践技能的规律形成不同层级间的联系,在高层次学校或专业建立教学参观或见习基地,在低层次学校或专业建立实习基地,如吸引京津名牌大学来河北省高校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等。三是建设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学校根据专业实践教学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需要,由学校和学院分两级建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在优化共建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各高校分阶段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资源。

(四)建立特色教学资源特立特建机制,扶持特色学科,完善区域内教学资源体系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构建与发展还在于对教学资源体系构成要素的全面挖掘,体现不同区域教学资源发展的特色与价值。京津冀3地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3地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别是:北京市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内高校应该立足本地功能定位,挖掘内部动力因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如北京的高校可以立足于政治与文化建设以及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天津的高校可以立足于先进制造研发、国际航运、金融创新运营和改革开放先行示范,河北省的高校可以立足于第一产业、现代商贸物流、新农村建设、生态涵养、文旅资源开发与服务以及康养项目建设与服务等,打造特色课程,实现特色立校,以特色教育培养特色人才,以特色人才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要形成课程资源、图书馆信息资源、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以及实践基地资源等方面的分层分类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宏观调控、共性资源共建共享以及特色资源特立特建的一体化模式,以促进京津冀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与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京津冀教学资源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19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在津举办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