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下网络热点议题演化特点研究

2020-05-21张芳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议题特点

张芳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也随之而生。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革新,为大众提供了各种思想碰撞的新的场域,与此同时,网络议题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热点议题演化特点,从最初的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普遍关注,到司法案件、群体事件、意识形态等新型议题的出现,再到社会道德、吏治反腐、医疗卫生以及公众人物等类型的转化发展,特别是“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反转型议题不断出现,都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网络舆情每一次议题构建,都是对公众认知的巨大考验,从早期被动接受议题到现在主动思考议题,也是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的一个特点。

关键词:网络热点;议题;特点

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安培华学院校级课题 《“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演化机制及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PHKT19060;2019年度西安培华学院校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下的传播学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编号:PHKS1904。

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网络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更多网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舆情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反映网民民主意识和社会参与度的逐渐提高,但在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其他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或问题时,随着网络议题形成,网民大量跟帖与评论,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社会现象,有的甚至导致社会管理面临着危机和风险,这也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本文梳理了2012-2019年网络热点事件,对网络舆情热点议题演化进行分析,总结出议题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网络安全治理寻找一些途径。

作者依据人民网关于《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发布的网络热点事件,按照网络热帖量和热度,整理了2012年至2019年每年最受关注的10起新闻热点事件,并对80个热点事件再次分类与比较,可以对近八年来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上升和新趋势性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如表所示: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均属于突发事件,2012年至2015年突发性事件占据主流,引发舆情最多;公众人物舆情、司法案件、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以及吏治反腐都是这几年的主要议题;2015年以后网络热点舆情议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发事件、卫生安全及吏治反腐议题减少,这跟近几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大众对文化教育问题愈来愈关注,特别是伴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反转舆情等新的议题也相继出现。

近八年来公众人物舆情与国际舆情一直占据首位,卫生医疗问题持续关注,政府参与度高,国际舆情不断,网民同步参与世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司法案件以及社会治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新的议题的出现有所减少,科技舆情与体育舆情相对较少。随着网络热点议题的不断演化,网络舆情议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个体事件解构与集体记忆建构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社会的交互习惯,深度干预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同时也从“当下”出发重写历史、传统和集体记忆。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强调集体记忆的公共性,认为集体记忆必须依赖一定的载体,并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共享被加以记录和保存。人们从早期的口头交流到互联网时代的人机交互,网络在给大众提供集体记忆平台的同时,也使大众成为集体记忆的创造者和更新者。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见领袖从传统精英转变为大众个体,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

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大众的社会交往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延伸到了网上。很多突发事件和国际舆情都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网民的集体记忆,从而引发了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集体认同。在面对祖国70周年、十九大召开等意识形态议题时公众达到几乎一致性傾向——热度超过同年度其他所有话题——公众通过网络中的集体记忆唤醒了对族群身份的认同。

从网络舆情的个体事件中不难发现,能够引起热度的议题总是内涵集体记忆,大众通过对个体事件的解构——回忆和识别个体事件,重新建构了集体记忆,并通过不断的网络交流和共享,从而加以记录和保存这段记忆。

二、信息遮蔽与舆论反转

随着近年来社交化媒体的普遍使用,网络作为公众舆论平台,其碎片化、高速度等传播特征促使舆论反转新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5年的“男司机打女司机事件”就是较为典型的反转新闻,2016年上半年的“老虎伤人事件”及下半年的“罗尔事件”,一度引发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及思考。这种当一则网络事件刚被曝出,在某种程度上唤起大众潜在的集体情绪,但随着事件继续发展从而发生逆转的舆论事件,就是我们说的反转类舆情。由于这种舆论态度前后时间的对比和转化,太出人意表,太具戏剧性,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舆论反转剧”。

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反转舆情越来越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未经查证就发布出来,公众未经调查就相互转发,从而产生一定的舆论影响,例如“2015年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是通过一段仅有35秒钟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将此事公之于众,视频中,一名身穿黑色上衣、白色短裤的男子,开车将一名长发女子逼停,当街殴打。视频一出,虽然公众没有看到事情的全过程,但网络舆论对打人的男司机的暴行一边倒地谴责,对大众而言,所见即“事实”,然而当视频全过程被曝光后,舆论又对女司机连续变道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人们对视觉图像经常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和影像所传达的内容都应该是“眼见为实”,所以想当然认为自己看到的视频就是真实的,影像成为评判真实的依据,使人们有了亲证现实的感觉,而公众这种对影像的关注其实忽视了影像真实的相对性。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几年这种反转类舆情逐渐增多,很多事件所谓的“真相”其实是为了追求时效吸引受众甚至应付差事而仓促发布的,特别是有些影像是通过人为的信息遮蔽故意为之,使公众产生了视觉形象的闪现与暗示,这种“闪现”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事件原本内在的逻辑关系,把对影像中事物的心理意象同它的自然本体区别开来,有目的地“暗示”大众做出一定倾向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引起公众舆论的反转舆情,无疑折射出当下网络舆情传播的尴尬——“网络民意”是否代表“民意”?是否是真实的反映?甚至连有的新闻媒体都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诱导公众发声制造舆论声势。

猜你喜欢

议题特点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一:自行车所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