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抒写新时代,传承雅基因
——新世纪旧体诗词群众性创作探析

2020-05-21彭松乔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旧体诗意象诗词

◆彭松乔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民族审美的灵魂,诗词创作始终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重要方式。然而,20世纪初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却将之当作“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1],连同文言文一起差点被“革命掉了”。胡适的《尝试集》开风气之先,郭沫若的《女神》继起而奠基,此后“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派”“大跃进新民歌”“朦胧诗派”等紧随其后,白话新诗不断开疆拓土,蔚为大观。“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2]旧体诗词的命运,虽然并未完全扼杀,却也只能游离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夹缝求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诗词创作从此就湮没无闻了。

自2012年9月开始,随着“诗词中国”和“中国诗词大会”两项活动成功举办,传统诗词进入一个群众性审美活动的新时代——“标志着‘诗词’已由传统精英艺术变成大众喜爱的‘雅生活’”。[3]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虽然该节目并不以诗词创作为目的,但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无疑对诗词创作的群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连续举办四届的“诗词中国”创作大赛,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和媒体之全”,完全是其他文艺赛事所无法企及的。前三届赛事,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原创诗作37万余篇,参与人数4100万余人,参与大赛的总用户数为6618.97万人次,短信覆盖的总用户数为2.24亿人次。

新世纪旧体诗词群众性自发创作的情形远不是这两个个案所能涵盖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诗词类刊物,如《中华诗词》《当代诗词》《长白山诗词》《东坡赤壁诗词》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方阵,另有《诗铎》《诗词界》《天籁》《诗国》《九州诗词》等连续诗词出版物及无数公开或自费出版的诗词文集,此外还有以内部准印方式发行的诗词类刊物总数达3000多种,可见群众性诗词创作队伍之庞大。据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庆霖介绍:“当前我国诗词作者和爱好者有300万人,在全国创建了300多个诗词之乡,中华诗词学会有会员3.2万人,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就作品发表平台而言,我国目前约有诗词社团800家、诗词刊物800家,网络诗词论坛远超800家。创作数量达每天5万首。”[4]这些当然是比较正规渠道的数据,如果将那些散布于民间浩如烟海的网站、电邮、博客、微博、微信、QQ、论坛等媒介中发表的旧体诗词和纸媒诗词文集所发表的全部囊括进来,恐怕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抒写新时代是题中之意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然则,散布于各种媒介尤其是互联网上的海量群众诗词创作——这种“大众喜爱的雅生活”,究竟表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呢?从各类诗词的总体情况来看,“抒写新时代”可以说是其主要思想倾向。关于“新时代”,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词语学意义上的含义:“指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时期”,有时也泛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时期;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本文所指的“新时代”兼具二者内涵。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词创作反映时代风貌,抒写时代内容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只不过跟传统精英艺术时代的诗词相比,这种由群众自觉追求“雅生活”情趣生发出来的诗词内容更为丰富,且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在事件化言说中抒发浓烈的人民情怀。《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词作为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产物,故常常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由于信息传播不够发达,古人对很多事件不甚了解,古代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着眼于比较宏观的政治事件或微观的个人喜怒哀乐。当代旧体诗词抒情模式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别。受益于互联网、卫星电视等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公众事件往往能够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也更容易激发群众性诗歌创作者强烈的共鸣,成为抒发情感的对象,因而在事件化言说中抒发浓烈的人民情怀就成为其诗词创作一个显著的特征。

七彩纷呈不夜天/今宵四海几人眠/旋飞仙女苍穹舞/腾驾祥云圣火燃

千载文明舒画卷/卅年改革展鸿篇/中华今日融寰宇/同一地球同梦圆

——陈杏德《七律·观看08北京奥运开幕式演出有感》

默契晶霞入水姣/立方跳板逐心高/金牌斩获试牛刀

女子双人无敌手/黄金搭档有新招/清波细浪赞英豪

——危栏独倚《浣溪沙·女双三米板郭晶晶、吴敏霞》

2008年,当北京奥运会在东方古都隆重举行后,一时间抒写奥运事件的各类群众性诗词铺天盖地,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昨梦摇钱树下摇/果然城建又招标/夫君素诩经纶手/香饵安排钓巨鳌/妻闭嘴/我心焦/官员罢宴拒红包/如今故技施何敢/利剑高悬有八条

——参赛诗篇《半死桐·某包工头夫妻对话》

十八大以来,聚焦反腐事件,表达人民对“打虎拍蝇”行动拍手称快的群众性旧体诗词创作成为最好的抒情形式之一,广泛散布于互联网论坛等各种媒介。

当然,借助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民生事件抒写人民情怀可能更具有人文气息,因为在这些“事件”背后,蕴涵着群众性诗作者的切肤感受,也更能映现出他们“藏纳于心、湿润于眼”的本真性情,这在网络诗词中表现得更为突出。[6]

再没飞机诓你/再没老师熊你/你住那房间/仍像咱们家里/孩子/孩子/过节也该欢喜

——李子《如梦令·“六一”儿童节给大连空难罹难儿童》

诗人李子的《如梦令》通过对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客机在大连海域失事这一事件中遇难孩子的悼念,催人泪下地表达了对幼小生命的哀婉痛惜,同时也对社会病态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讽刺。

在大众媒介时代,各种新闻事件每日都在刷新人们的眼球,也牵动着亿万人民敏感的神经。大量群众性旧体诗词创作,借“事件化”言说,使诗词意象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人心。

其次,在意象融合中重建民族的文化记忆。“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7],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自信”中的重要一环。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对那些被西式现代化话语和后现代话语洗涤得几近虚脱的民族文化记忆进行重建。根据德国学者扬·阿斯曼的记忆理论:“文化记忆附着于具体的记忆形象,来源于文字、图像、音乐、舞蹈、诗歌、节日、仪式、建筑等。它凝结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典型意象和语境,通过人们反复凸显和循环使用,激活集体无意识中的记忆触点,并在代际传承的文化积淀过程中,不断加冕并确立其经典化地位。”[8]时代不同了,诗词当然不可能像当年胡适指斥的那样,下笔就“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9]也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继续抒写“折柳送别”“枫桥夜泊”“鸡声茅店月”等中国古代典型生活场景了,让汽车、火车、高架桥、地铁、微博等进入诗词之中,构成新的意象天地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但也并不意味着当代诗词要将传统弃置一旁,我们必须在捕捉现代生活场景的意象抒写中以某种形式去“激活集体无意识中的记忆触点”。就此而言,新世纪群众性旧体诗词创作通过意象融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切入当代生活场景,融入民族文化基因,帮助我们重新建构起民族文化的记忆。

明星十万迷双眼/日近长安远/十年生活在青冥/又是浮云相伴一程程

忽然身作京华旅/衣上灞陵雨/来时无物奉君前/携得秦时明月到燕山

——魏新河《虞美人·九月五日夜自咸阳飞北京》

作为空军飞行员的魏新河,他的《虞美人》一词并不晦涩古奥也不全是现代语言,词中不仅抒写了驾驶飞机夜航的现代感受,而且将当代生活同“长安远”“灞陵雨”“秦时明月”这些古典意象融为一体,显得十分亲切典雅,自然地赓续了民族审美的传统。

离家独抱铿锵笔/求索江城第二春

翥雁宿林非适愿/落花入水不随尘

补天炼石女娲梦/填海移山精卫身

跋涉艰难歌一曲/扬帆墨海仰星辰

——游义云《江城创业有感》

游义云是一位依靠自学成才,从鄂东黄梅乡村艰难打拼出来,并凭借其书法艺术在武汉扎根下来的民间艺术家。他的这首七言律诗,虽然抒写的是来自僻远乡村的异乡客在人才济济的大都市武汉打拼之艰难的当代情怀,但诗的第三联借“女娲炼石”“精卫填海”两个典故就将古典意象融于现代情感之中,显得亲切而自然。

通过意象融合,寻找那些能“激活集体无意识中的记忆触点”,新世纪旧体诗词在厚实的群众性创作基础上,又有着时代赋予的文化担当意识,较为成功地重构了民族文化记忆,并将之内化为诗词创作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蕴,有利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重拾文化自信。

再次,在思辨意趣中蕴含深刻的时代主题。清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趋新。预支五百年新意,过了千年又觉陈。”[10]主题深刻、立意创新是诗词艺术成功的关键。新世纪诗词虽然如满天星雨,广泛表达群众的“雅生活”情怀,但在主题方面却也对宇宙、人生、历史等进行了多向度的探索,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不过,在我看来,那些着眼于民生疾苦,而又充满反省历史、批判现实的思辨意味的诗词更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行囊载梦又匆匆/报站前方入广东/厂在繁灯春海畔/山移长夜快车中

挂怀老幼有残雪/回首乡关是远风/多少团圆手机照/一人看得笑涡红

——李子《春节后返工者》

李子的这首七言诗,笔力聚焦于春节后返工潮,通过“行囊载梦”“繁灯春海”“长夜快车”“残雪”“乡关”“手机照”等意象,将打工者春节后返城现象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展现出来。但这又绝不是简单的画面呈现,其中蕴含了诗人凝重的思绪:这些为了生计而劳碌奔波于城市和乡村、富庶与贫穷之间的打工者,他们面对“团圆手机照”、挂怀老幼的思乡之情,何日是个尽头?

自古远亲难比邻/今兴老死不相闻/房前摆手应招手/楼里钢门对铁门

一院烟霞山水远/同街风雨天地分/谁知昨夜网聊女/却是隔墙冷漠人

——汪孔臣《邻居(新韵)》

看似写的是家长里短,描画的是城市里芸芸众生,既是对当下城市高楼邻里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蕴含着对人情淡薄、互相戒惧的不谐调社会关系的反思,并进一步抒写了现代人沉迷网络,疏远现实的心灵寂寞。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新世纪诗词以群众之眼,看大千世界;以群众之手,写世间之事;以群众之心,抒时代之情。将新时代万千气象汇于笔底,奔涌着一股股为古典诗词所不曾包罗的生活意趣。

二、传承诗词基因是艺术之魂

钱理群在论及20世纪诗词现象的时候曾经说:“尽管旧体诗词写作已经边缘化,但它也没有按进化论观点所预言的那样,完全遭淘汰,被新诗所替代。而且也不仅是一种‘旧的残余’,而是按照自身的特点在不停地发展着。”[11]新世纪旧体诗词,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融媒体和手机终端等便捷的信息媒介形式,一下子点燃了亿万群众热爱“雅生活”的诗词激情,表现出创作群体异常庞大、作品内容良莠不齐等前所未有的时代特色,但也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任性地挥洒思想情感,它依然是“按照自身的特点在不停地发展着”。换言之,传承高雅的诗词艺术之魂是其必由之路。就新世纪群众性诗词创作而言,其传承的诗词基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根情苗言,意象翻新。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感情是诗歌艺术的根本,语言是诗歌艺术的表现。同时,诗歌又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任何情感和语言,如果脱离了艺术意象的呈现,它就不可能产生生动感人的审美魅力。新世纪旧体诗词不仅赓续了这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大胆突破,在传达时代真情、鲜活语言艺术和翻新诗词意象方面展现出十分难得的求索精神。

游戏浮云/沧波上/青天如拭/横眼底/半球风景/万州千邑/足下岂非泾与渭/膝前便是豳和虢/忽一方城郭乱云间/陈仓驿

直下看/黄土域/原北是/姬周国/但凭空送目/地天同色/万古茫茫云去住/众生渺渺心疑惑/裂长天一道刺斜阳/孤烟直

——魏新河《满江红·飞越歧山宝鸡》

魏新河的这首《满江红》,上阕首句“游戏浮云,沧波上,青天如拭”,真实表现了驾机青天之上,俯瞰大地,仰视苍穹时的游戏感觉;接下来几句穿越时空,将俯视人间的各种感受熔铸其中,仿佛将我们带进了西周列国时空。下阙头几句继续抒写飞机上的时空感,但到了“万古茫茫云去住,众生渺渺心疑惑”句却又一下子提升到了哲理思辨高度;最后一句“裂长天一道刺斜阳,孤烟直”,以飞机尾气拖曳长烟这一意象突兀而出,将我们带回现实。全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驾机飞越岐山时产生的宇宙感、人生感和历史感,语言鲜活而雅致,意象新奇而逼真。

酸肩痛臂/拎着油和米/难得此时人不挤/地铁换乘公汽/一双倦履匆匆/一轮皓月溶溶/一夜西风有恨/一帘幽梦谁同

——刘能英《清平乐·北京生活札记之四》

刘能英的这首《清平乐》上阕从生活细节入手,以北漂者语气抒写自己“拎着油和米”“地铁换公汽”时的情感体验,语言无疑是很“现代的”“鲜活的”;下阙“一双倦履匆匆,一轮皓月溶溶。一夜西风有恨,一帘幽梦谁同”却又接转传统,融入了浓浓的古典诗意。全诗古今意象的组接,自然天成,平朴而古雅。

其二,重视形式,涵泳诗味。当代旧体诗词是个较为笼统的概念,既包括严格仿古的格律诗,也包括称之为“新古体诗”的形式,这种“新古体诗”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深受追求“雅生活”、热爱文艺创作的广大群众喜爱。诗人高昌说:“所谓新古体诗,实际上就是借鉴古绝形式,采用七言、五言诗歌和词曲的基本形式,同时又不拘泥于严格的平仄格律的限制和约束的一种比较宽松自由的诗体。”[12]诗词是抒情言志的,过分拘泥于平仄格律形式,必然会束缚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这是现代以来人们提倡新诗创作,对旧体诗词诟病的重要根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代旧体诗词就不需要一定的形式规范,合乎韵律和节奏要求,“戴着镣拷跳舞”是一切诗歌艺术必须遵循的规律,否则就跟散文无异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中华诗词学会及时研究出台了《中华通韵》这部既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又有一定创新性和时代性的工具书,供广大诗词爱好者创作时参照学习。其他像“菊斋”网的网页“诗词工具”栏目上也专门链接了“钦定词谱”“平水韵部”“词韵简编”“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等内容,受到广大诗词创作者的喜爱。

落日如刀初破橙/黄河云状锦帆行

蒲州新绿追风长/欲撇江南十万程

——段维《登鹳雀楼远眺》

这是作者2013年参加山西永济笔会,登鹳雀楼现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三句如三个并列的蒙太奇画面,色彩艳丽,现场感强烈,末一句“欲撇江南十万程”宕开境界,视野更为阔大。整首诗比喻新奇,气势恢宏,意象独特,颇得古人七言绝句的真谛,诗性浓郁,读后给人以提神振气之感。而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显然又是严格遵循了七言绝句形式规范的。当然,新世纪旧体诗词创作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严格按照古典诗词格律规范来写的,那些语言清新脱俗,意境耐人回味,便于群众创作和吟诵的流行诗词,在遵循旧的格律形式的同时,突破前人局限,写“新古体诗”,实际上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舞地招萤/歌厅驻雁/凤阙流连云步/玉壁松窗/兰塘竹苑/一任西风秋雨/碧桐无语/君不见/锦城深处/多少香车塞断/渔樵晚来归路/偷闲梦回租户/十平方、尚安妻女/奔走早摊夜市/几曾言苦/惟愿今宵莫堵/趁佳节/团圆父和母/米酒频添/柴鸡慢煮

——刘能英《天香·下班途中》

刘能英的《天香·下班途中》,从北京日益严重的堵车现象入手,以打工者的口吻,对入夜时分京城的繁华景象,进行了细致而古雅的描摹;对北漂者虽然居住狭小斗室,生计艰辛,却也不乏温馨的生活进行了白描式的呈现。诗词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时代感强烈,更为难得的是形式自由灵活,语言极富张力,浓浓的诗意让人读后口颊留香。

其三,酬唱应和,优雅生存。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群”按今天来理解,就是诗词活动可以起到沟通感情,使人相处得优雅又合群的意思。晋人兰亭雅聚,酬唱应和,然后有了王羲之千古不朽的“兰亭诗”“兰亭序”和“兰亭书法”。唐人诗酒酬答,优雅生存,然后有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载佳话。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历来就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一定还会有诗和远方。古人如此,在现代社会里更应以诗和艺术为契机,诗意栖居,这也是中华诗词需要传承的精魂。新世纪旧体诗词中同题唱和、诗友酬答、即席赋诗等形式十分常见。

流年撷影影长留/一卷沧桑志未酬

浪迹风尘存浩气/凝眸人海蔑污流

山峦峻岭烟波绕/世态河川雾雨稠

热血满腔何处洒/男儿恨不带吴钩

——游义云《读萧家贞先生〈流年撷影〉》

游义云这首酬和萧家贞先生的七言诗,有情思,有兴寄,在酬唱应和之中表达了出污泥而不染的淡泊情怀。再加上作者又是一位书法家,并且兼擅国画,常以自作诗词为载体进行书画创作,力求诗书画合璧,这就使普通的俗世生活笼上了一层曼妙而多彩的诗性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华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特殊作用,他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13]真正的传统里,一定埋藏着真正的创造。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诗词,蕴含着无尽的民族传统文化力量,它在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和伦理方面,葆有其他新文体所无法代替的审美基因和文化密码,亟需重新激活。因此,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古诗文经典,提高传统文化艺术素养,同时也要借新世纪以来旧体诗词创作群众性越来越普及的东风,推动诗词创作走向更加繁荣灿烂的明天。

注释:

[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 6号,1917年2月1日。

[2]毛泽东:《致臧克家等》,1957年《诗刊》创刊号。

[3]宋湘绮:《诗词的生存语境和文学价值观的古今演变》,《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4]《郑欣淼谈中华诗词的魅力及复兴发展》,光明网,http://difang.gmw.cn/2018-07/19/content_29964077.htm。

[5]齐彪:《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学习时报》,2017年10月27日。

[6]马大勇:《种子推翻泥土,溪流点亮星辰——网络诗词平议》,《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

[7]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8]孟洋:《网络诗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记忆》,《新媒体》,2015年第1期。

[9]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 2卷,1917年第5期。

[10]羊春秋等:《历代论诗绝句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9页。

[11]钱理群:《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二十世纪诗词选〉序》,《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2]高昌:《钱江怒涛抒我怀——贺敬之新古体诗论》,《诗人评诗》,中国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113页。

[13]《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和《2014年9月11日前往塔吉克斯坦专机中,习近平万里高空聊传统文化》: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31/c_1117948387.htm。

猜你喜欢

旧体诗意象诗词
抚远意象等
关注诗词
再谈现当代旧体诗词“经典化”与“入史”问题
关注诗词
从艺术创造的自觉到追求诗歌意象
关注诗词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关注诗词
《青年杂志》刊发旧体诗现象新论
古径花繁 天心月粲——回眸20世纪的旧体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