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初探

2020-05-19王泽华

丝路视野 2020年1期

王泽华

摘 要:由于国家大力推行职业化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变得热门,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却不断下滑,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升成为当务之急,有必要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着手,形成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 原因 解決思路

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为中心,人际沟通存在障碍;目标模糊,学习动力差;自制力差,易冲动。多种问题聚集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将以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出发点,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发展、教育寻找方向。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

(一)日常行为松散、缺乏情绪控制、自信及自尊心

职业院校生源广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性格问题,各种性格的碰撞,易激发矛盾。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他们叛逆,行为松散,加之职业院校教育德育的不到位,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常表现出暴躁的情绪,这些都是学生缺乏情绪控制的表现。此外,当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时外界对他们会歧视,使学生的自尊心备受打击,导致学生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位

中职院校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极少到受到老师的重视,加之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及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学习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忽视,从而导致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的道德出现滑坡。部分来自城市的学生,家庭环境复杂或是单亲家庭,父母日常忙于工作,忽视管教孩子,导致孩子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娱乐产品、影视、游戏等的影响,加之学生自辨和抵制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学生德育素质下滑。

二、职业院校学生德育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市场抹去了职业教育育人的本色

当今教育受到产业化浪潮的冲击愈发严重,职业学校在市场浪潮下“企业化”,逐渐成为学生、家长与企业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被深深地烙上了“市场”的烙印,职业教育蜕变成了技能生产市场,德育在市场中也被忽视,甚至抛弃。

(二)社会歪风消解了职业院校的正面教育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数不胜数。网络这把“双刃剑”充分展示了它的另一面,虚拟世界中充斥着血腥、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逐步侵蚀着正值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推波助澜,手机俨然成了校园的一大“公害”。此外,现实世界中的不良之风也不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健康。

(三)生存、发展的压力使得中职德育教育失去了方向

一位中职校长曾经说过“今后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标准有三:一、技能大赛得奖率;二、学生升学率;三、学生就业率。”功利性的加入,使得职业院校一切向结果看齐,忽略过程,让德育教育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奇怪现象,极大地弱化了德育的作用。

(四)家庭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多数家长将职业院校看作学技术的地方。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住校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部分家长采取放手不管的方式,甚至完全将学生的教育推给学校,由于学生缺少了家庭必要的约束,学生便放飞自我,使得“家校共育”无从谈起。

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为学生编织未来

(一)发挥老师的关键性作用

榜样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教师的一举一动被学生看在眼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做了正确的示范,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自身的态度。此外,对学生的变化也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健康发展。

(二)提升学生鉴别力是非的能力

现代社会功利行为时刻出现,从对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来看,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手足无措。而应该不断自省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判断力、自制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加强鉴别是非的能力,走正途,使职教育人的职能回归。

(三)家庭、学校加强联系共建防御体系

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归结到学生身上,背后的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文化环境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与家庭密切相关,在判断学生行为问题时必须考虑家庭因素。因此,必须建立学校、家庭信息互通的桥梁,从而在学校、家庭间形成合力和长效机制,从而确保学校教育切实有效地落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

(四)制定必要、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部分在十五、六岁,学生缺乏自控及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教育教学及学生的现状,制定出如《学生道德准则》《学生守则》等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明确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总结

职业教育不仅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更应向“育人”靠拢,而不仅仅是制造“机器”。因此,中职院校应逐步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永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纯洁性,确保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高,并形成稳固的制度实现长期的德育效果,从而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易.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挑战和回应[J].人民论坛,2015(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