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本教研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2020-05-19黄瑾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园本教研组教研

黄瑾

半日活动观摩是我园每学期都进行的常规教研,通常以业务园长为主,通过随班观看后选出几个班来进行全园开放交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以来,我园全面贯彻游戏化精神,转变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大家逐渐认识到:对待儿童需要“儿童视角”,那么园本教研也需要“教师视角”,即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把教研的主动权还给教师,真正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动参与者。现以“沉浸式半日活动走班教研”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在园本教研中是如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

一、走班教研,保证每位教师的参与度

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如何在团队教研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研需要呢?我们的做法是:

1.教研前审议,聚焦教师参与。期初的教研计划一出台,我们召集了一次教研组长以上骨干教师讨论会,研讨教研计划的具体执行。其中,大家对“沉浸式半日活动教研”的开展方式提出了不同设想。“沉浸式半日活动教研”,顾名思义,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沉浸到班级中去,观察记录每个活动环节。问题是:谁去沉浸?怎么个沉浸法?大家的关注点落在教研的开展方式上。

师1:园长你每个班看半天,一轮下来少说也得两周,那前面的班肯定问题最多,最吃亏了。

师2:如果带班组长一起去看,那这些天全由配班教师来带班吗?

师3:每次教研,总是那几个人挑头,其他的人都是配合和陪衬,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也不高。

师4:最好能让大家都到其他班去看,同轨班比较,更容易发现优点和不足。

……

幼儿教师的带班特点与“沉浸”的要求产生了冲突,如不解决势必会影响教研的开展。遵循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规律,尊重教师的教研需求,才能真正使教研活动产生实效。我们认识到,有了明确的教研主题,适宜有序的教研方式也同样重要。

2.合理借鉴,尝试适宜的教研形式。我们想到了“走班”这一形式。“走班”一般用于中小学课堂,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幼儿园教研使用“走班”,就得体现出幼儿园的特点。经商议我们对“走班”做了以下规定:(1)班级和幼儿固定,各班一名教师流动到同轨班去担任配班工作(第二天换另一名教师),在配班的同时,观察半日流程中的优、缺点。(2)观摩的不单是“课”,而是半日活动,观摩时做好记录。(3)班级可自由选择,同轨班之间要相互协调,保证每个班两教一保。我们将这次活动命名为“沉浸式半日活动走班教研”。

通过前审议,我们确定了合理的教研方式,满足了每一位教师的教研需求。

二、做好教研准备,让每位教师明确教研方向

教研活动的执行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对教研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理解越透彻越细致,心理、物质准备就会越充分,教研过程中的沉浸度就越高。反之,则容易浮于表面。

1.告知教研内容,让教师知道要做什么。以往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往往在活动时才知道教研的内容,这样留给教师思考、反应的时间就少,显得仓促。有一位年轻教师曾在集体教研后尴尬地说:“园长,我不是不想发言,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你们说的我都听不懂!”这固然有经验积累方面的原因,但是因不了解教研内容而跟不上节奏的现象普遍存在。

本次“沉浸式半日活动走班教研”关注的是“半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渗透”,参与教研需要教师熟悉半日活动流程、课程游戏化的基本精神,并且具备一定的游戏化实践经验。在同一教研主题下,可看的点非常多,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有目的地去观察,但也存在无目的随意看的现象。为避免什么都看什么都看不全的现象,有必要让教师事先准备,提高教研的实效。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教研组召开一次教研会议,把“沉浸式半日活动走班教研”方案布置落实,使每一位教师都明确本次教研的目的和意义。

2.明确教研要求,让教师思考怎么做。根据教研主题,我们设计了下面这张观察记录表。该表中,环节与时间不固定,体现弹性作息的要求,关键词的设置是让教师以“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为基点去总结各环节的活动状态,思考提炼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深入反思探究的过程。

拿到这张表后,各班均做了相应的准备。首先对本班半日活动中游戏化的渗透进一步完善,明确了各环节中课程游戏化精神渗透的要求,然后与同轨班进行对接,事先了解即将配班的内容要求。

年輕教师有不同的选班要求,比如有的想重点观摩班级常规管理,有的对区域游戏的组织有兴趣,有的选择艺术活动有特色的班级。根据教师们的要求,教研组进行了统一协调,以保证各得所需。

三、观点碰撞,使每一位教师的观点充分展现

走班、沉浸,是为了发现优点,学人之长;教研、交流,更是为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从个人观点到集体智慧的提升。

1.观点展示,营造尽情表达的教研氛围。走班教研过后,我们组织了本次教研的第三部分——集体教研。首先请每位教师以“关键词”方式来讲述观摩感想。教师给出的关键词不尽相同,比如“晨间接待”环节,有的是“互动”“自主计划”,这些体现的是孩子角度;有的是“准备”“协助”,这些体现的是教师角度。我们通过集体交流汇总,展示每一位教师的观点,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使教师们在聆听中思辨,在讲述中获得启示。

2.头脑风暴,发挥不同层次教师的教研作用。接着是“头脑风暴”环节,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成三组,汇总观摩中的亮点与建议,把每组对于半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认识以游戏化的形式呈现。接到任务,大家开始了商议和寻找。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能力强的负责分配任务,语言表达强的准备讲解方案,表现力强的搬来材料开展搭建、制作,理论素养高的不断提出修改建议……围绕着课程游戏化和半日活动,大家思索着,表达着。

本次教研,我们通过改造教研形式、细化教研内容、创意交流教研成果等方式,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体,关注到每一位教师。

首先,达到了教研训一体的教研效果。本次教研过程中,教师们始终是主角:既是展示者,又是观摩者;既是学习者,又是被学习者;既是分享者,又是评价者。整个过程教学、反思、研讨循环进行,教师的教研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其次,尊重了教师的教研主动权。教研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教师视角”,把组织教研的重点放在研究教师的兴趣、需要和可能,以及其在团队中的层次与关系上,并根据教研过程中教师的建议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研形式,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构建了个体与团队创新互动的教研平台。本次教研,我们重视个体的参与性,每个环节都突出个体的教研需求。我们也重视团队的力量,班级团队、骨干教师团队、教研组团队等,灵活组合发挥影响,个体可以保持其独立性,但他始终处于团队的协作互动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提出学习和研究共同体的运作机制为:有合作的背景——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有合作的平台——需要共同研究的问题或共同完成的任务;有研究和行为改善的过程——原行为、个人与集体反思,新设计、新实践与新行为。对照本次的教研,我们已经具备良好的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基础,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促进团队整体提升,这也是我们的园本教研持续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猜你喜欢

园本教研组教研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起底园本课程实施中的“碎片化”现象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