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乡村振兴战略调查研究

2020-05-18沈一丹焦百强

商情 2020年19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沈一丹 焦百强

【摘要】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在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脱贫摘帽不仅成为国家的任务,也成为社会各团体发挥作用的窗口。贵州省兴义市岜院村为当地重点贫困村,布依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岜院村村民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岜院村村民对布依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使村民的发展意愿更强,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必由之路。本文以此为例深入调研,了解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布依族文化的传承情况,由此可以加深对农村和我国当前一些政策的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本研究综合使用实地调研法、文献法、访谈调研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初步对岜院村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分析,针对在岜院村调研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難: 贫困识别困难;扶贫理论探索不足;农民自身动能排斥;基层政权定位不当;扶贫着力点存在偏差,尝试提出如下建议: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校地合作,大力发展基础事业。

【关键词】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

一、引言

国内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持续推进扶贫工作的 30年,扶贫形成了依次推进的工作格局 ,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1986-1993 年)、“八七扶贫攻坚 ”阶段(1994-2000年)、创新扶贫方式阶段(2001-2010年 )、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阶段(2011年至今)。扶贫是一项国计民生的大事,仅仅靠国家帮持是不够的,需要全民参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村民、企业、政府等为主体协同发展中的特色“中国式扶贫”。目前,对于岜院村来说,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脱贫,不仅是指村民脱贫还指村集体脱贫。因为,村民脱贫保障了家家户户的生活,村集体脱贫则能保障整个村子的村容村貌、集体建设。

我们从论文资料或是政策新闻中难以获得对农村真实全面的认知,也很难获得关于农村现状最直接的材料。只有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可以深入接触农民,可以从感官上感知农村的发展与瓶颈。2019年1月,我队四名成员前往贵州省兴义市岜院村对该村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岜院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田地面积有限、土地贫瘠、与周围村庄同质性高等客观因素,在发展中存在多项困难。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也发现“精准扶贫”中“精准”二字异常重要,在笔者看来,“精准”不只是说对贫困户的帮扶政策上要因户制宜,根据每户的致贫原因对症施策;更是在讲因村制宜,根据村子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土状况等基本条件寻求适合的发展路径。

二、从岜院村看我国扶贫现存问题

(一)村民层面

1.村民自身动能排斥

扶贫工作的主体通常被认为是政府或社会力量,客体是贫困户,因此,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项目政府包办、政府负责、政府监管的现象。贫困户在整个扶贫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集体失声,对于实施什么项目,怎么实施项目毫无选择权,主观能动性被严重挫伤,甚至不愿配合。

其次,贫困处于社会边缘化地位,教育落后,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资料显示,岜院村总人口1597人,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就有686人,约占总人数43%,中学以上学历493人,大学以上学历仅有127人。通过调查问卷(如图2),对于政府扶贫政策的了解情况,66%表示不了解,仅有3%的村民非常了解。在这种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岜院村村民政策意识更加淡薄,成为了扶贫政策实施的一大阻碍。

近年来,在产业化扶贫中明确了合作社和企业可以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但必须建立科学的利益链接机制。从岜院村实施的具体扶贫项目来看,虽然利益链接机制规范明确,但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和缺乏监管意识等现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合作社空壳化,企业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发生。

2.劳动力人才流失

目前村民脱贫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输出,负责脱贫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表示,他们对存在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采取的措施也主要是劝说外出务工。据统计资料显示(如图3),2019年岜院村总户数388户,总人口1597人,实际从业人员1287人,外出从业者955人,约占实际从业人员74.2%。外出务工对贫困户来说无疑是目前最快速脱贫的方法之一,但也使村庄面临着青年劳动力流失,小孩妇孺老人留守的问题。根据舒尔茨1979年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单靠政府扶贫项目实施,村民一方没有主力军建设,很多优质项目就此搁浅,这样的扶贫很难取得好的成效,因此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空心化问题,建设主体缺乏,很难打开新局面。

3.基层政权定位不当

从岜院村具体扶贫项目可以看出,上级职能部门选择扶贫项目的实施内容、把握扶贫项目的实施对象、部署项目的实施安排,而基础组织主要是贯彻落实,承担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扶贫项目的决策绕过了基层政权,不仅可能导致基层政权对项目的理解存在偏差,也可能会导致基层政权的积极性和威信下降。但另一方面,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确实也可能存在着综合素质较低,决策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政府层面

1.贫困识别困难

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可以得出,我国对于脱贫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愁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但是对于究竟怎么样算是贫困却没有全国统一的、量化的标准。正是因为贫困的界定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而定,反而造成了贫困识别存在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贫困作为一种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而我国并未建立统一、实时的社会登记制度,也使得贫困识别困难重重。

精准识贫之后就其贫困原因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才是最终目的,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数据统计和静态的档案台账上。也就是说,识贫结果的运用才是贫困识别最重要的目的。

2.扶贫理论探索不足

在社会学研究中,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研究是经验研究的前提和向导,缺少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就很困难,就没有约定俗成的对象、术语、指标、概念和理论依据;经验研究又是对理论研究的补充和检验,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为理论研究提供新鲜、适时的研究课题,使业已形成的社会学理论得到检验和修正,乃至发展(邓伟志,2009)。但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情况是扶贫理论工作落后于扶贫实践工作,扶贫工作基本处于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策意见结合地方实际而开展。缺乏理论的支持和引导,这也是一些地方在扶贫中走了弯路,不仅造成了扶贫资金没有高效利用,甚至会出现劳民伤财、加剧贫困的状况。

3.扶贫着力点存在偏差

从岜院村及其他农村扶贫信息来看,目前农村扶贫主要进行的项目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但是种养殖业本身和我国脱贫攻坚的急迫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原则存在偏差。具体而言,种养殖行业投入产出比较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其次,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具有开发性原则,意在为贫困地区带来“造血”式产业,但种养殖业相对保守,导致大量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还有,种养殖业特别是种植业普遍周期较长,这和我国要求2020年前全面脱贫的急迫需要存在矛盾;扶贫资金投向种养殖业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丰富了产品的种类,而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进入市场并无帮助。

乡村旅游是我国 “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目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多重困境,比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交通、酒店、餐饮等;周边地区资源同质化严重;宣传力度有限;旅游业发展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智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

三、基于精准扶贫角度的可行性建议

(一)大力发展基础事业

调研结果显示,以岜院村为例的农村在我国近些年的大力扶持下基础设施已基本趋于完善,但基础事业建设大幅落后,普遍存在著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医疗落后等问题。只有大力完善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才是我国“造血式”脱贫的根本,所谓“扶贫先扶智”。完善乡村医疗则是对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短期内完善基础事业建设存在巨大困难,这就要求我国的政策倾斜,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支持支农、支教、支医项目,并相应给予帮助和奖励。

(二)开展校地合作

由政府出面牵头进行校地合作,开展基层干部、技术人员、产业带头人、贫困人口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培训;聘请高校学者、技术专家、研究团队进入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专家库,围绕重大决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进行专业咨询;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支持高校人才在贫困县创业,建立完善扶贫信息平台、电商平台,从证照办理、立项审批、土地使用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

(三)引入社会力量

鼓励社会公益团体、非营利组织、专业机构进入扶贫工作体系,不仅能为扶贫工作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而且能带来更多市场化信息和社会关注,将大大加速脱贫工作的进展。当然,引入社会力量需要规范会引导,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资金被套取的状况出现。

(四)重视教育扶贫

“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现在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冲锋时刻,相信2020年我国能够如期消灭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未来,为了实现这些地区形成良性的造血机制,让这些人口实现美好的、长远的发展,必须在教育上加大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S],201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S],2018.

[3]宁波帮扶冗渡镇黑木耳生产种植项目书[S],2017.

[4]冗渡镇岜院村2018年壮大村集体项目书[S],2018.

[5]岜院村乡村振兴计划总体规划书[S],2017.

[6]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7]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8]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9]邓维杰,何海燕,朱淑婷.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农村经济,2017(12):44-49.

[10]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11]贾文龙.“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实践及其启示探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701-1705.

[12]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13]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

[14]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

[15]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2).

[16]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89-295.

[17]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 30 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78-88.

[18]黄水源.贵州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研究——贵州精准扶贫的成效和意义[N].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5-9.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