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

2020-05-17姜广兵姚业军

大医生 2020年23期
关键词:息肉消化道内镜

姜广兵 薛 雷 宋 芹 姚业军

(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江苏宿迁 223700)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要及时检出予以切除[1]。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病的患者也随之而增加,传统的手术治疗虽然也可以缓解症状,但是手术创伤较大,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感、预后慢。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最近几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切除息肉,抑制消化道病变,由于该方法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受到很多患者的青睐[2]。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2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对其进行两种不同的方式治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泗阳县中医院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其中胃息肉120例,肠息肉80 例,根据治疗手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 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年龄20~80 岁,平均年龄(48.8±15.5)岁;男性45例,女性55 例;病程1~2年,平均病程(1.2±0.15)年;胃息肉46例,肠息肉54例。对照组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5±16.8)岁;男性65例,女性35例;病程1~3年,平均病程(1.4±0.2)年;胃息肉40例,肠息肉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消化道息肉诊断患者[3],且可以接受内镜治疗;②所有患者都经过胃肠镜检查。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全,交流障碍的患者;②高血压患者;③凝血功能异常 者。

1.2 方法

对照组高频电切术治疗,做好术前准备,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内镜检查结果,告知家属疾病相关知识,增强认知,提高配合度,为患者清洁消化道,检查胃肠道,术前禁饮食12 h,建立静脉通道,麻醉后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吸氧,确保患者呼吸正常。首先在内镜下观察患者的息肉情况、部位和大小,以及周围的水分情况,调节好电流频率后,开始进行息肉切除,如果是小于0.5 cm的息肉,可以先随访,或者是用活检钳钳除,如果是大于2.0 cm的息肉,先判断性质,再开始电切检查,可以分次、分块凝切,先给予患者肾上腺素注射,息肉底部一般使用环扎紧,用电凝切除,完成后止血,给予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观察组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首先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做好标记,周围黏膜下可以给予液体垫,让黏膜突起变白,更加有利于操作,注射的时候一般从远端到近端。在内镜下用圈套器使用电凝切除病变的息肉,观察创面情况,给予止血药物,出血较多的患者可以给予肽夹止血。把切除的标本送到病理科检查。术后告知患者注意卧床多休息,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及时给予其液体补充,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提高免疫力,给予患者抑酸止血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禁食1 d,减少出血量。患者出院的时候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注意科学合理进食,多观察大便颜色,定期到医院复查,1次/月,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如果有复发或者是残留的息肉,则需要进行下一步治 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疗效,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并发症主要包括迟发型出血、穿孔、皮下气肿;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

1.4 判断标准

痊愈表示患者的息肉全部切除干净,没有复发;有效表示患者的息肉大部分切除,仅仅有较少的残留;无效表示没有切除成功。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为99.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费用(元)观察组 100 15.5±10.5 4.0±1.3 45.8±11.5 2 333.1±355.5对照组 100 50.3±12.9 6.3±2.1 70.5±15.2 3 895.2±451.8 t 8.118 4.312 6.179 4.008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为3.00%,对照组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例(%)]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上消化系统比较多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黏膜局限性隆起而引发的,可以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会导致患者消化道出血,严重的会引起癌变,因此,应早发现,早诊断,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治疗,采取措施预防癌变,减少并发症,增强疗效,改善预后[4]。有学者认为,消化道息肉的病因与患者的遗传、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如果患者免疫力较低,则容易导致消化道出现炎症反应,细胞增生[5]。据报道,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大约在3%~5%,一直在不断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心健康[6]。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很多患者都可以早期得到治疗,内镜下手术治疗创伤较小,属于微创,患者的接受度更高,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住院费用,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所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为99.00%高于对照组的82.00%,观察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为3.0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好。

内镜治疗首先要为患者做CT检查,确定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性质,降低手术风险;操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出血和穿孔[8]。以往的传统治疗创伤大,所需的费用多,预后差,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内镜治疗可以早诊断,抑制病情发展,从根源上切除病灶,减少死亡率。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时间短,费用少,相对比较安全,并发症少,效果较好[9]。消化道是比较狭窄的器官,内镜手术操作困难,且食管会频繁收缩蠕动,使得手术难度增加。因此手术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损伤食管,以免出现食管穿孔[10]。一旦患者术中发生大出血,则会导致内镜的视野受到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穿孔,因此预防出血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创面出血,则可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或者是使用电凝止血,确保手术视野清晰[11]。除此之外,在手术开始前操作医生要确定患者的病灶层次,注意手术操作的时候动作轻柔,确保操作者可以有比较清晰的手术视野,如果是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胃肠减压,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抗生素等防止感染[1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切除率高达90%,虽然电凝也可以切除,但是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很难把握好切除的深度,容易出现残留,且容易复发,出现穿孔和出血[13]。因此对于不同患者要明确息肉的性质,病变程度等进行操作,严格掌握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术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复发情况和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出现,且该方法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预后,疗效显著,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推广。

猜你喜欢

息肉消化道内镜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若有这4个,是时候注意了,如何护理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