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资源开展语文研学旅行的研究

2020-05-15郭宝华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小学语文

郭宝华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当地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小学语文研学旅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研学旅行中,教师应基于儿童立场,充分考虑活动与三级课程的关系,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这样有助于语文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实施。

关键词:本地资源;小学语文;研学旅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本地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小学语文研学旅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培养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同时,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缺乏实践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限,是制约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阻碍。为此,教育部提倡将研学旅行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的研学旅行是基于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资源是研学旅行的重要资源。可见,研学旅行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研学旅行的内涵和依据

(一)内涵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研学旅行是与语文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的实践学习,是行走在现实情境中的体验式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生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连接和补充学校教育的旅行式学习活动。语文研学旅行兼具语文课程和研学旅行的特点,是以凸显语文学科特点为主的一种旅行式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依据

1.国家的要求

“研学旅行”一词在我国政府文件中最早见于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并首次提出要在中小学逐步推行研学旅行。此后,“研学旅行”一词逐渐出现于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出台的文件中,直至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从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对研学旅行从工作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要求。至此,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因地制宜开展语文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活技巧、学会做人做事,便于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切感受和体会祖国大好河山、中华传统美德、革命光荣历史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

研学旅行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从教育手段来分析均属于生活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也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开展语文研学旅行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从生活中增长经验,有效地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社会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教学做合一,以此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语文研学旅行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重在引导学生在行动中践行。语文研学旅行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教育性和实践性,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研学旅行内容的表现方式为真实的情境与场景,这彌补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受时空、地域、场景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不足,学生可以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如学生学习“祖国”这一词语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语文研学旅行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中走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将学生概念中的祖国与现实生活中的祖国有效连接起来。由此可见,语文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和教育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教师开展语文研学旅行应依据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去。学生在行走中与人、事、景、物等全方位地接触,这为学生语言的实践和运用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活动可以亲自体验、完成任务、发展个性、提升能力,为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学生应有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语文研学旅行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促进其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这也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打通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壁垒,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语文研学旅行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基本原则之一。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语文研学旅行应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的同时,又要体现多元的教育目标和开放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年龄不同,体力、智力和素养亦有所不同,教师开展语文研学旅行应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融入语文学科知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达到既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又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开展研学旅行,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学习语文除了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之外,还应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语文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学习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并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实践来完成一部分学习任务。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发现真知,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人生体验。同时,学生的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互补充,意义重大。

四、语文研学旅行的操作与实施

语文研学旅行按照时间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行前准备、行中实践、行后总结。行前准备是语文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行中实践语文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行后总结是语文研学旅行的总结反思阶段。以我校开展的“前关湿地公园语文研学旅行”为例,详细说明语文研学旅行的操作与实施。

(一)行前准备

充分的准备有助于学生在语文研学旅行前端正态度,了解活动内容和背景,理解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的蓝图。这是开展此次“前关湿地公园语文研学旅行”的背景和初衷。

小学生受认知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影响,对家乡现实状况不够了解,对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展开想象,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此次“前关湿地公园语文研学旅行”就显得尤为必要。旅行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资料,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感受科技带给人类的变化,进而关注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环境面貌、生活状况等有了更深入的感性认识,为其习作积累素材。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二)行中实践

行中实践是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阶段。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效果决定了活动实施的最终成效。活动过程中,学生带着前期准备好的资料、问题和任务开展了实践、探索,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和反馈,保证活动有序、高效实施。

行前充分的准备可以保证活動高质量的完成。不过,准备的这些资料更多体现在文字的描述和图像、视频的展示上,对学生来说缺乏直观、生动的感受和体验。活动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交流行前搜集的有关前关湿地公园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实地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并谈谈这些改变带给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畅想二十年后前关湿地公园的巨变,并由前关湿地公园的巨变拓展到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等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实地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打开习作思路。结合学生的发现及本次习作的要求,教师应及时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习作列好提纲。

(三)行后总结

活动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在实活动后,学生应形成相应的文本成果——研究报告、旅行感受、习作、作品文集等等,并对这些成果进一步加工、交流、评价等,强化活动所带来的效果。

在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之后,教师应引导各个小组学生结合习作提纲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提出修改的意见,最终完成习作。习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换习作,相互借鉴,并围绕本次习作要求和实地体验提出更完善的意见,发现优秀习作或习作片段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这样的修改和交流更真实、高效、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结合本次活动记录下自己的旅行感受,并将习作整理成作品文集,形成研究报告等文本成果。整个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强化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学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有助于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其探究能力。这次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研学旅行是行走在现实情境中的体验式学习,有效衔接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

五、语文研学旅行的建议

语文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笔者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总结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基于儿童立场

小学语文研学旅行对开拓儿童视野、提高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因此,语文研学旅行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基于儿童立场。教师对研学旅行的策划、设计、组织、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如儿童的兴趣,已有的学科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思维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等。直观的、新鲜的、有趣的活动往往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促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感知效果。教师基于儿童立场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实现语文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虑与三级课程的关系

我国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实施三级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相结合,反映了当代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也反映了教育国际化发展与教育本土化、本地化相统一的特点。语文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不应孤立存在,应与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紧密联系,构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这就需要语文研学旅行在优化国家课程,发展地方课程,补充和完善校本课程方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凸显语文学科特色

语文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行走在现实情境中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任务和目标,其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任务和目标是活动的重点。这就决定了语文研学旅行应当蕴含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活动的开展要凸显语文学科特色。不过,教师仅仅运用语文一种学科知识是无法更好地开展活动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科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即学校内部的多学科整合。教师开展语文研学旅行要以语文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既凸显学科特色,又体现学科整合,这样有助于语文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武晶.语文课堂在路上——语文研学旅行的定位与设计[J].中国民族教育,2018(1).

[3]吴垚.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实施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

[4]谢秋蓉.浅谈研学旅行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学周刊,2018(9).

[5]郭爱军.研学旅行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小学语文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