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体育行为和家庭体育氛围的相关性探究
——以6-13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2020-05-15李宽浙江大学

灌篮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家庭儿童

李宽 浙江大学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这为我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财富的收入,也将为国民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最终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劳动从单纯的体力型向智能机械型的转化,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像以前一样依靠身体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变大会给人们带来过量的刺激,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极易出现生理及心理障碍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由生活水平提高,营养摄入过量,但运动量没有相应增加反而下降因而出现的急慢性疾病,而其主要因素就是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偏见和大众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的缺乏,以及我国教育模块中,对于体育运动的技能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本身的不重视。

这些都导致了大量的青少年在最重要的培养终身爱好的少年,青少年时期,失去了掌握体育技能以及体验体育活动带给生活多样体验和乐趣的机会,因此在学业结束后进入社会,并参与社会生产后,因为繁忙的社会生活而很难再培养对于体育的持久兴趣和自发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导致了现代社会,我国的青少年学生肥胖率不断上升,虽然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营养状况)发展越来越好,但身体基础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敏捷)下降严重的现象。

在改善青少年体质和健康的长期规划建设上,家庭,社会,学校将会是一个互相联合又互相渗透的整体。家庭作为儿童的生长基地,是学校和社会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而学校作为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途径,是连接家庭和社会间的“桥梁”,而社会则是家庭和学校的延伸也是最终的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场所。当通过理念传播把体育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每一个环节,将学校的纪律、家庭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从源头扭转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的势头。

本文研究的问题就是家庭体育氛围和儿童运动行为表现之间的联系,即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通过在杭州和郑州两地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和做访谈,调查杭州市东方启明星青少年篮球训练营的球员家长和郑州市第2小学的家长,调查了解不同的典型家庭体育氛围下对于儿童在体育参与行为和表现上的影响,以及一些细微的表现和差异。

(三)文献综述

1.有关儿童体育行为的研究进展

体育认知,罗慧坚、杨建平在《试析影响大学生体育认知方式的致动因素》中,将其定义为指人体把外部环境中获取的相关体育信息转化成自我本体的认知结构或者理性认知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体主体对外部环境客体的判断与评价的心理过程,包括了认知主体对客体的比赛战术、作战技术、技能的内模仿与理解,主体对体育文化内涵的判断与评价。

对于孩童的体育行为的表现,本文依据上述文献中,各位学者的不同看法,综合考虑后总的分为三种:

第一种,积极参与型,即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并愿意承受一定的运动强度和负荷。有较强的体育竞赛参与积极性。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表为自己的体育锻炼留出足够时间。

第二种,无所谓型,这种类型的孩童,对于体育参与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产生不产生体育行为完全没有规律性,或者换句话说,其参与体育行为的动机全部来自外界的随机性影响,比如一次偶然的班级体育活动,或是好朋友的呼朋引伴等等,即这种类型的孩子的体育行为动机不是自发产生的。在体育竞赛中,也同样是无所谓的态度,输赢对其无太大影响。

第三种,抗拒体育型,这种类型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包括了追求体育明星但并不热爱体育运动的孩子,即其追求的是体育明星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体育明星本身的运动能力和品质,以及终身体育的态度。所以这种类型孩子不能归为第一类的积极参与体育行为的孩子。抗拒体育型孩子的表现,一般为拒绝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对于体育锻炼则是能躲就躲,或是直接拒绝,对于学校的强制体育锻炼,选择逃避或是被动承受。即使在校园阶段,有了一定的运动量,在没有强制性的运动锻炼要求后,就几乎不会再选择产生体育行为。

2.有关家庭体育氛围的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对于家庭体育氛围和孩童体育行为的关联性的展开主要是围绕着一种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展开的。比如初少玲在其论文《家庭体育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中,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体育运动选择上,和其家庭体育运动选择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且家庭选择参与的传统体育项目,极易引起子女对该种体育项目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与家长一起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这在体育行为层面上说明了家庭体育氛围和孩童体育运动种类选择的一致性,而其研究中的另外一个部分发现孩子体育参与最重要的因素是孩子们的能力感和目标定向。如果孩子察觉到父母认为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很强,孩子便会认为自己拥有较强的体育运动能力,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而在独立人格仍不明显的青少年和少年时段,孩童因为更加依赖家长且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家庭对于孩童的影响应当是更为深远的,在学者周文源,国伟,赵龙飞的论文《基于回归体育精神视域的中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和锻炼行为现状分析》中,发现我国现在整体的中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行为习惯,但存在自动化程度弱(较少自发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稳定性不强(参与体育运动没有规律性)。其做的数据调查表明,不具备体育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比47%,而具备初步的体育运动习惯的仅占52.9%,而形成高自动化,强稳定性体育运动习惯的人数比例仅为16.8%,这说明当前我国的社会整体体育运动氛围缺失严重,而社会问题最终往往反映到家庭上,因而,这就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家庭体育氛围同样是十分欠缺的,

从家庭体育氛围对孩童体育行为的表现的相关性联系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是本文从一个较为深刻的心理和行为的角度了解孩童体育行为的研究方式。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6-7岁),小学阶段儿童(7-12岁),初中阶段儿童(12-15)为主,调查范围主要为在杭州市内参与了某篮球课外训练营的群体以及郑州市某小学内普通上课的小学生为主,但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大部分都还不具有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问题设计会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儿童家长较为客观的对于儿童体育行为表现和自身家庭体育氛围的评价和描述,来了解儿童的体育运动表现以及不同家庭体育氛围之间的关联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检索了 CNKI数据库等数据库的文献资料,共检索到相关论文和书籍20余篇(本)。

2.问卷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我们设计了《儿童体育行为表现和家庭体育氛围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在部分学生家长中进行了预备性调查最后确定了49道问题。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意性表现和学习性表现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对于家庭体育支出,家庭体育活动频数和家庭体育活动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查的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体育行为表现的基本状况及其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74份,回收174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下面具体展示问卷基本情况和儿童体育行为的相关调查结果,并进行适当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了175位家长,其中父亲所占比例38.86%,母亲占比61.14%。

而儿童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图,可见6岁以下的儿童占17.14%,6-8岁儿童所占比例为7.43%,8-12岁的孩子所占比例为25.14%,12岁以上的孩子所占比例为50.29%。

在家长自我认知的家庭体育氛围程度问题上,有41.14%的家庭选择了较为浓厚,但有超过30%的家长选择了无和有一点。说明当前大部分家庭的体育氛围还是较为薄弱的。

而在调查儿童自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比例时,出现了与儿童家庭体育氛围调查相似的比例,儿童自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度有37.14%的家庭选择了正常,接近40%的家庭选择了积极参与和非常积极参与。说明有大部分的儿童的还是拥有较为积极的体育参与态度的。

(二)家庭体育氛围和儿童体育行为的相关性

1.儿童家庭体育氛围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采用三个不同的标准来判断家庭体育氛围的浓厚程度,家庭体育参与频次和家庭体育消费能力以及家庭共同参与体育活动频次。家庭体育氛围,一方面是代表了一个家庭如何看待体育对于家庭的意义,另一方面氛围的浓厚程度也是可以从家庭人员的体育参与频度和时长以及体育消费两方面还有家庭体育参与人员组成来有所直观地表现出来。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家庭参与运动的比例和频次。

图1 家庭参与运动比例

图2 家庭参与运动频次

从图1和图2可见,大部分家庭虽然有运动的习惯和爱好,但每周的运动参与次数绝大部分家庭的家长都维持在一周两次以内,这说明大部分家庭的家庭体育参与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即使我的样本里有一大半的家庭里的孩子都参加了课外的体育技能培训兴趣班,但研究数据反映出来的还是家庭体育参与次数上有所缺失,这说明当前的大部分家庭,体育参与程度还不够频繁。

2.家庭体育消费

而家庭消费方面的数据表现也同样印证了上一题数据统计中,所表现出的家庭体育参与次数不足的事实,可以从表格中发现,大部分家庭的体育运动装备支出和体育比赛观赛费用支出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每月平均支出标准上,而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一个家庭的体育氛围浓厚程度,其消费内容和消费形式都和生活必需品消费,如食物,衣物,教育支出的支出有很大差异,其更多的属于一种兴趣性消费,因此其消费金钱的多少便可较为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家庭对于体育这项活动本身的爱好程度。

3.相互影响中的儿童体育行为和家庭体育氛围

虽然大多数家庭的体育参与次数和体育消费金额都不高,甚至有些少。但在是否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这一问题上,有61.3%的家长都选择了高度支持的支持程度,即特别支持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而这便与我们的常识中,大部分家长不鼓励孩子过多的参与体育运动形成了十分鲜明的不一致的现象。

因此,我针对此项数据收集所产生的现象,在访谈中特别针对这个问题,询问了一位家长,并得到了很有意思的答复。

这位家长在访谈中提到现在大部分孩子课业负担确实很重,每天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大量学习任务之外,回家以后还要继续完成作业,甚至部分孩子还要参与更多的课外辅导班以掌握额外的知识和技能,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想要到户外去活动,但家长担心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因此不得不限制孩子的课外活动时间,以保证校园文化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但这位妈妈也同时说到,一旦孩子空出来有大段的时间,她就会带领孩子一起出去活动,或是在自己忙于工作或者家务时,督促孩子自己出去进行适量的运动和健身。因此通过这个访谈对象可以得知,当前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里,对于体育还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在对下一代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上,大部分家长都是懂得健康不仅仅是营养上得到一定保障,更多的是要有适量的运动来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但迫于现实社会中较高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不得不选择让孩子放弃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来。因此,可以见到的是,随着社会进步,家庭的体育观念确实在慢慢转变,从以往的认为练习体育会“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再到现在的慢慢理解体育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意志,品质的塑造作用以及提升人体身体素质水平和促进人体发育的种种优点。这也说明了当今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家庭的家庭体育氛围都有所提升。

综合来看,大部分家庭的家庭体育氛围并不浓厚,甚至有所欠缺,但比较意外的是有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支持孩子的体育参与行为。

通过对于研究问卷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儿童的体育行为参与和家长的鼓励支持行为有较大的关联性,但儿童的体育行为参与意愿则和家长的鼓励与支持行为两者之间没有线性的关联。这说明,在当前的家庭组成和结构下,家长的意愿更多的情况下会主导孩子的日常行为。而在访谈中,大部分的家长都提到了一种很为特别的现象,就是当孩子依照家长希望子女能够健康生长,增强体质的初始愿望而参与到课外体育培训时,随着儿童的参与时长和参与深度的提高,以及表现出来的通过不同类型的运动而获得的身体上的,精神品质上的进步。会反过来影响家长的体育认知,促使家长也更加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和子女形成互动,共同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体育参与意愿。而并不是说只是单方面的由家庭体育氛围来促进儿童的体育参与。

四、结论与建议

1.父母对于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体育参与积极程度。虽然儿童的本性是更加愿意去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的,但其自发产生的兴趣往往是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动摇的,想要提升儿童的体育参与积极度,首先在家庭层面上需要父母改变观念,多鼓励孩子去参与体育活动。

2.儿童的运动参与积极程度也与所处的环境和其同伴的体育表现密切相关。所以,在给儿童上体育课时,应当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避免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多次出现,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另应在教学项目安排上,多安排一些群体性的带有一定竞争性的训练内容,以此刺激儿童互相之间的人际交流和互相之间的竞争合作精神,使儿童能在体育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情意性体验,最终对于体育运动产生更大的黏附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增强。

3.儿童的体育运动表现,特别是体育运动的学习性表现,和家庭体育氛围并无直接关系,而更多的和儿童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了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关。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本身是一项需要身体参与和大脑认知理解复合进行的,且其学习过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大部分的运动技能之间是有迁移现象的,即先前已经学会的运动技能可能某些技术细节会对学习新的运动技能产生正面影响,也就促进了儿童的体育运动的学习性表现。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家庭儿童
体育运动
家庭“煮”夫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恋练有词
呆呆和朵朵(13)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