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不行”的分化与来源

2020-05-13孙续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补语句法现代汉语

■孙续敏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不行”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语义内容丰富,使用情况灵活多变,现已分化出短语和短语词两种用法,其中短语词又可细分为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目前,现代汉语“不行”的分化现象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但关注的着重点在于“不行”作程度补语的探讨,对于“不行”其他词性的关注较少,即对“不行”的分化描写不够全面。另外,在探讨短语词“不行”的成词时间以及成词过程时,论述不够清晰,并存在争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不行”进行详细的考察,以期准确反映现代汉语中“不行”的全貌,及其各用法的历史来源。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

一、短语词“不行”的分化

现代汉语中“不行”存在短语和短语词两种用法,为了厘清研究对象,把研究焦点集中于短语词“不行”,首先要将短语“不行”离析出来,我们采用在“行”之前加高量级程度副词的方式进行扩展,即“不+高量级程度副词+行”的格式,并结合语义、功能和表达来进行判定。如果结构上不可以进行扩展,语义上更为抽象,功能上不能支配受事宾语,表达上仅体现特定的逻辑意义或语篇功能,就应该认定“不行”成词,否则是短语,如:

[1]毕蒂,就拿学识或者待人接物来讲吧,他就是不太行。(狄更斯《远大前程》)

[2]但是作为艺术创造学,不研究这个好像是不太行。(余秋雨《余秋雨解剖文学》)

上例中“不行”仍为短语,语义上表示“不可行”“得行”。

排除“不行”的短语用法,则可以在共时的平面上为短语词进行分类描写。

(一)动词“不行”

动词“不行”可分为两种:允准动词“不行1”和状态动词“不行 2”。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注释,表示“不可以、不被允许”的“不行”可称为“不行1”;表示“接近于死亡”的“不行”可称为“不行 2”。

1.允准动词“不行1”

“不行1”一般在句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重在说明某一情形“不被允许”,如:

[3]你说是医生关照的,不吃不行!(吴强《红日》)

[4]不去不行,要开除学籍。(张爱玲《小团圆》)

“不行1”作谓语时,还可支配谓词性宾语,重在说明“不允许”出现宾语所指出的情形,如:

[5]古老传统里,她会被收做偏房,不行穿裙子,只能穿旧长裤。(林语堂《朱门》)

[6]种地不行当工人,当工人不行当传达,当传达不行放羊养鱼!(刘玉民《骚动之秋》)

2.状态动词“不行2”

“不行2”在句中作谓语,后不可带宾语,表示一种静态的、持续的状态,李临定(1990)将这种动词称为状态动词。“不行2”前可加时间副词“已经、要”修饰,表示主语在过去某个时间开始,现在还在持续“接近于死亡”的状态。另外,一般状态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后面要带助词“了”,如:

[7]“你姥姥要不行了,他们都去那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8]等他从五楼跑下去时,那狗已经不行了,韩寒看着它慢慢地断了气。(韩仁均《杂文》)

(二)形容词“不行”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表示“不好、不中用”的“不行”被认定为形容词,记为“不行3”。如:

[9]她唱不好,我更不行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0]吴师傅,换枝低一点儿的笛子吧,我的嗓子有点不行了。(白先勇《游园惊梦》)

根据邢福义(2003)所说“凡是能够接受程度副词修饰,并且不能带宾语的词,是形容词。”以上例子中“不行”都可以受程度副词“更”和“有点”等修饰,并且不带宾语,符合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属于形容词。

(三)副词“不行”

“不行”在句中作补语时,只能附着于补语标记“得(的)”之后,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1]有的写得不行,烧掉了。(1998年人民日报)

[12]如今乡村里人穷得不行,整着个儿煮煮能撕出多少拆骨肉来?(梁斌《红旗谱》)

试比较以上两个“不行”,虽然二者的句法功能相同,都能充当补语,但例[11]中“不行”为中心词“写”的结果不好,属于结果补语,这时“不行”应该是形容词性的;而例[12]中“不行”表示中心词“穷”的程度非常深,属于程度补语。由此观之,二者在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上各不相同。张谊生(2000)认为当“不行”附着于“得”之后充当补语时,同形的形容词、助动词、谓语短语只能充当情态补语,而只有副词形式可以充当程度补语,并将其称之为“唯补准副词”。我们将这一“不行”记为“不行4”,更多的例子如下:

[13]后来我急的不行,趁个眼不见从旁门溜进去了。(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14]玉儿姨奶奶哭得不行,要和顾远山拼命,被两个外甥劝住了。(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四)连词“不行”

具有连词功能的“不行”记为“不行5”,其出现的句法环境为假设义紧缩复句“如果/要是……不行就……”,受其句法环境影响,假设义关联前项“如果/要是”被省略,后项“就”一般保留,“不行”沾染假设义,产生连接功能,如:

[15]李桂霞问丈夫:“你身体到底吃得消吗,不行就回来吧。”(1994年报刊精选)

[16]大史扯着两人的胳膊把他们拽起来:“走,不行就把酒拿上。”刘慈欣《三体I》)

“不行5”在连接成分时,前面通常还有一个先导成分P,由于关联后项“就”一般保留,从而组成了“P,不行(就)……”式复句。将没有关系的前后两项连接起来的同时,还保留着否定意义,因此在表达功能上首先是对先导成分P不成立的假设,再由“不行5”引出假设的交替性后项。

二、“不行”的成词过程

前人曾对“不行”的演化过程进行过梳理,但梳理结果并不统一。关于“不行”的成词过程中各项节点、争议颇多。由于“不行”的语义演变及其虚化确实与“行”的语义演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行”的语义演变入手,逐步梳理“不行”的演化。

(一)“行”的语义演变

据《说文解字》释义:“行”的本义为“走,行走”。语料显示,线性相邻的“不行”最早出现在周代:

[17]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诗经·小雅》)

[18]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周易·复卦》)

春秋时期,“行”在隐喻认知作用下,引申出两个义项:流通义和行为义。

“行”由“(人)行走”到表示“(水)流动”,在此基础上“行”的语义又得到泛化,引申出“流布、流通”等义项,如:

[19]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吕氏春秋·古乐》)

[20]德义不行,则迩子骚离而远者距违。(《国语·楚语》)

“行为义”是指人在一定的目的、欲望、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举动,但这一举动不一定是“行走”,语义强调的是“做”某事,在具体语境中可以理解为“实施、执行、推行”等义,受否定副词“不”修饰,表示其否定义“不做、不实施”:

行为义的“行”具有及物性,其后可带宾语,在句法上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受“不行”支配的名词性成分作宾语,“不行”与之构成述宾关系,如:

[21]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孟子》)

[22]今吴不行礼於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子盍见大宰?(《左传》)

(2)为了强调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行”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一跃句首,置于“不行”前,成为句子的主语,与“不行”构成主谓关系。如:

[23]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商君书》)

[24]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国语》)

另外,具有行为义的“行”与“不”连用,除了表示“不做”还表示“不可行”“行不通”,如:

[25]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左传》)

[26]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孟子》)

句法上,上述两句中“不行”位于句尾,已经不可带宾语了。语义上,例[25]中“不行”表示主观上认为“不可行”;例[26]中“不行”为受客观上条件制约而“行不通”。此时,“行”的意义并没有发生虚化,但其意义的引申却为“不行”发生词汇化奠定了基础。

(二)“不行”成词

“不行”的成词过程相对复杂,我们根据各个义项的出现时间和语义关联,后想出三条演变路径:

1.允准动词的词汇化

允准动词“不行1”形成于明朝,来源于短语“不可行”,同时受到及物性“行”的影响,经过重新分析而发生词汇化。

[27]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吕氏春秋》)

[28]父母去时所留衣被,自在冢中,不行往来,衣服不败,故不寒冻。(《抱朴子》)

[29]凡已打败贼舟一只,而馀舟不行分投追打别贼,共相攒来争捞首级。(《纪效新书》)

“不行”经历了两次语义发展,最终成为允准动词。春秋战国时期,及物性短语“不行”后加体词性成分,表示“不做、不实行”,如例[27];六朝之后,短语“不行”后接成分扩大,可接谓词性成分,表示“不进行”,如例[28];明清时期,“不行”受春秋以来短语“不行”的“不可行”语义的影响,主观性进一步凸显,遂出现了“不允许、不被允许”义,如例[29],这一时期“不行 1”形成。

2.形容词的词汇化

形容词“不行3”出现于清代,是短语“不行”的“不可行”义在隐喻认知的作用下形成的,从而表示事物的某个方面不如意,如:

[30]不是你没福受用,必是你身体太不行了,简直连这等大补品,都白白送在肚中。(《八仙得道(下)》)

[31]这鲁士杰更不行了。(《小五义(下)》)

“不行3”与短语“不行”都可与高量级程度副词搭配,但是具有差别,短语“不行”可扩展为“不+高量级程度副词+行”;而“不行3”可受高量级程度副词修饰,不可扩展。

3.状态动词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

“不行2”最早出现在清代,来源于短语“不行”的“行不”义,随着“不行”的行为义弱化,句法上失去支配能力,“不行”由行域过渡到知域,至此“不行2”形成,如:

[32]邢如龙跳将下来,把石板揭开,蒋爷一看,人已然不行了。(《小五义(下)》)

[33]杨明说:“我不行了。”雷鸣说:“你死不得的。”(《济公全传(二)》)

在隐喻认知作用下,“不行2”进一步虚化,虚化为唯补准副词“不行4”,表示程度高,这一虚化过程在民国时期完成,如:

[34]某乙听见新娘在和亡夫对话,吓得不行,竟不知不觉地叹息起来。(《古今情海》)

[35]吴女也怕得不行,无计可施。(《古今情海》)

4.连词的词汇化

具有连词功能的“不行5”源于短语“不行”的“行不通”义。起初,“不行”出现的句法环境为假设义紧缩复句“如果/要是……不行就……”后来,假设义关联前项“如果/要是”被省略,后项“就”一般保留,“不行”沾染假设义,产生连接功能,如:

[36]不可,我二人迎上去,不行你们再出去。(《小五义(上)》)

[37]自己先打算,不行即速上来,别死在里边。(《彭公案(二)》)

猜你喜欢

补语句法现代汉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