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克拉玛依市的探索与创新

2020-05-13武俊含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创建活动

■武俊含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克拉玛依市是新疆北疆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对全疆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克拉玛依不仅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任,更要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在全疆做出示范作用。

克拉玛依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开拓创新的经验和传统,1982年5月,克拉玛依首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并坚持至今,成功经验在全疆推广。坚持强化典型引领的作用,1982年率先在全疆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表彰大会活动。2008年,克拉玛依又首创了“红细胞”工程,该工程要求共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的为居民服务和增进民族团结活动,像血液中的红细胞一样为社区输送“氧气”,并且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目前,全市所有党员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

一、克拉玛依市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挖掘民族团结“基因”,讲好克拉玛依故事

克拉玛依市具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1955年6月,“1219青年钻井队”来到了黑油山脚下。历经百余天艰苦奋战,1955年10月29日,克一号井喷出滚滚油流,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彻底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断。打出一号井的“1219青年钻井队”,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8个民族,共36名石油工人组成。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揭开了各民族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光辉创业史。可以说,克拉玛依的发展史,就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一个缩影。这种自发的、原生的民族团结状态成为了克拉玛依的“基因”。克拉玛依以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艰苦创业、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民族团结“基因”作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心灵纽带。

(二)建立“纵横交错”民族团结工作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克拉玛依市已经形成了一套“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纵”指的是自上而下的动员与行动体系,即“市-区-街道-社区-小区楼幢单元”;“横”指的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热心人士和广大群众以民族团结活动为中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充分参与到市、区、街道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参与到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调研发现,这套工作机制具有责任落实到位、执行效率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可以将党和国家、自治区的民族团结政策、措施迅速贯彻到楼栋和单元,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纳入创建工作

克拉玛依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过程中,把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克拉玛依市以“五同”引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即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基础上,加入“同娱乐”,变“四同”为“五同”。社区基本上都将结亲数、入住率纳入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察指标。

二、创建活动的主要成效

(一)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在调研问卷中,设计了测量民族团结情况的问题。从调研数据来看,汉族居民愿意并且有过与少数民族居民聊天、成为邻居、一起工作和成为亲密朋友的比例分别为88.8%、81.3%、85%和55.1%(见附表1);少数民族居民愿意并且有过与汉族居民聊天、成为邻居、一起工作和成为亲密朋友的比例分别为93.9%、93.9%、95.9%、77.5%(见附表 2)。

调查发现,克拉玛依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交流、交往愿望。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愿意与不同民族居民进行聊天、成为邻居和一起工作的比例都达到95%以上。在是否愿意与少数民族或者汉族居民成为亲密朋友的问题上,有84.1%的汉族和90.8%的少数民族居民表达了肯定的意愿。此外,98%的被调查居民对于克拉玛依市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有信心。这些数据表明克拉玛依民族团结的“基因”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各族群众关注和参与创建活动程度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90%以上的社区居民知道社区举办的各类民族团结创建、宣传等活动。80.9%的社区居民知道本社区有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人物及其事迹(见附表3)。

与2017年相比,少数民族参与创建活动的程度显著提高。例如,在升国旗活动中,多个社区反映,2017年初少数民族群众参与者较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各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参与升国旗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过其占社区人口比例,可见积极性有显著提升。

(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凝聚

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居民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认同度为100%。在相关问题中,调查问卷设计了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赞同、赞同、无所谓、不赞同、非常不赞同,几乎没有居民选择后三项,即100%的居民赞同全国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人所在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本人所在的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本人所在的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克拉玛依是各民族共同的克拉玛依(见附表4)。

三、克拉玛依市创建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创建主题不明确

虽然克拉玛依市建立了一套“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机制,但是这套机制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措施执行和责任落实层面,在创建的主题层面尚缺乏顶层设计。数据显示,虽然99%的被访人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持赞成态度,但是在关于“五个认同”的具体认知上,被访者了解和认同的程度明显较低(见附表5)。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和讲话中强调了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五个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之本,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根基。被访者关于“五个认同”的了解和支持明显较低,表明目前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存在主题不聚焦、内容不深入、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二)参与主体老龄化严重

参与社区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主体人群基本上都是老人,80、90后青年群体参与程度较低。没有参加过社区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的被访人的平均年龄比参加过的被访人平均年龄低3.15岁。第一次听说克拉玛依市要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市的被访人的平均年龄,比在社区了解到创建信息的被访人平均年龄要低10.78岁。中国青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应当发挥青年群体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然而,创建参与主体为老人群体,表明现有创建工作存在对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四、关于克拉玛依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建议

(一)聚焦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党的十九大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一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克拉玛依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应当将主题明确聚焦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来,并把这一主题贯穿民族团结创建各个环节不能放松。

(二)突出主体,以中华文化引领民族交融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一个递进层次关系,文化交融是最高层次。克拉玛依市拥有民族团结的优秀“基因”,在交流和交往层面有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有必要在更高的文化交融层面,通过文化活动开展,把各族群众凝聚在一起。

(三)深化认识,以“五个认同”带动“五同”

团结的本质是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无论是“四同”还是“五同”,本质上是“五个认同”的外在形式和自然表现,核心都在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离开认同谈“五同”或者入住率,则有舍本逐末之虞。只有不断增强克拉玛依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不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

附表1 是否愿意与少数民族居民交往——实际生活中是否有过该行为

附表2 是否愿意与汉族居民交往——实际生活中是否有过该行为

附表3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

附表4 居民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调查

附表5 是否知道“五个认同”——是否应该加强宣传教育

猜你喜欢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创建活动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新疆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Love Remains in the Human World
十佳工作品牌 “五好”基层关工委创建活动
省妇联精心组织开展“我爱我家”主题系列活动 大力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创新发展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
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克拉玛依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母亲教育工程”研究与实践——以克拉玛依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