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建设探究

2020-05-11覃熳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会计专业

覃熳

【摘 要】本文分析中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中两者课程体系衔接不畅、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不足、实训实习缺乏系统性与立体化等问题,提出“互联网+”时代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建设的措施:院校企密切合作,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新建或改造实训基地;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实习指导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 会计专业 中高职衔接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B-0038-02

依托“互聯网+”的会计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借助互联网,会计部门可以实现政务分开、电子政务、网上交流等,促进会计工作与时俱进,推进新型会计服务将线下业务逐渐转为线上业务,实现实时记账和财务咨询,为客户提供更多、更高效、更便捷的会计服务;借助新兴的网络技术,会计信息处理会更全面、及时、动态,会计核算将更规范、高效、集中。本文探索“互联网+”时代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建设模式,打造具有较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会计专业技能人才。

一、“互联网 +”时代中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组成,其中后者包括专业核心课、专门化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训课等四部分。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课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脱节或难以对接等。如基础会计,中职教学已经详细介绍了基本的会计分录处理、会计凭证书写与装订等,而这些内容在高职教学中仍出现。又如会计电算化,主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会计账目分录、结算,运用“互联网+”进行模拟报账、报税等,但中高职院校开设的内容相差不大。

(二)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素养和会计职业技能,毕业后能较好地对口就业。虽然近几年会计学生就业对口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企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未能充分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哪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会计人才,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互联网+”时代,应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培养企业迫切要求的具有较强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应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培养会计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但中职或高职课程设置中开设具有这一新技能的相关课程还很少。同时,由于会计职业的专业性强,涉及企业秘密信息,大部分企业不太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共育人才,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难以拓展,导致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难以与企业需求进行无缝对接。

(三)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不足。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手工+一般课件”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高职院校加强了校园网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得到应用,但目前大多在课堂基本教学环节应用,而在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活动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未能有效应用,导致毕业生缺乏互联网思维,无法满足未来就业需要。

(四)实训实习缺乏系统性与立体化。目前,大部分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课主要是本专业实习实训内容,未能考虑本专业涉及的上下游岗位、岗位群关系,学生难以进行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的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实训室建设缺乏整体性设计,没有全面、完整、有层次地考虑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各构成因素;二是实验室资源缺乏有效集约配置,实训实习资料处于彼此孤立、分割的状态;三是实训实习形式单一,内容职业性不强,涵盖面不广,未能充分反映企业实际、对接真实岗位,与用人单位需求有一定脱离,与区域就业结合不紧密。

二、“互联网+”时代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建设措施

(一)院校企密切合作,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密切合作,建立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利用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由知名职业教育专家和具有丰富财务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经理、总监等召开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分析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与“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会计准则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实时做账和实时报账的初中级会计人员,并能从事会计及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通过 3 年专业实践后能达到助理会计师水平。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共融、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技能课又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实训与实习课、选修课等。公共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与职业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敬业爱国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塑造会计职业人格,夯实会计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专业技能方向课、实训与实习课则根据信息化技术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对会计行业需求情况,在拓展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基础上,设立 2~3 门会计网络课程,如网络财务、网上账目管理、ERP 软件运用等,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能把握时代发展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边缘知识,使培养的会计人才在信息时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新建或改造实训基地。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结合“互联网+”下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院校企共同设计实训基地,重点打造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涵盖会计发展史建设、会计数字资源、沙盘模拟、企业认知等职业认知部分;二是涵盖会计手工实验、会计信息化实验、技能大赛专项工作等的基础训练部分;三是涵盖会计综合、财税审一体化与模拟仿真等的专业训练部分;四是涵盖虚拟商业社会 VBSE 校内及线上线下财务咨询服务等的综合实战与会计实体部分。四部分分区建设,分别完成职业认知、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会计综合与实体训练等阶段内容的教学。

与此同时,院校与多家大、中、小型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同步改革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会计信息化专业学习的需要,达到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对接。

(四)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应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知识和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会计的信息化教学必须达到的教学标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

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学习、讨论与集体备课方式,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教师应用会计模拟软件、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和微课、开展教科研活动,同时关注相关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将“互联网+”教育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新知识、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二是改革教学模式。利用教学智能一体机和网络将大量整合的会计信息化资源以问题的形式发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的方式进行,“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提高自身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時引导学生把握互联网技术学习专业知识、查阅学习资源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三是拓宽学习提高的路径。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名师讲座与外出培训、参加校内外信息化教学竞赛等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会计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学生实习指导工作。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学校须与多家企业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学生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并对学生的实习及学习活动进行实时跟踪。通过该平台,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同时,通过微信、QQ 及云平台等把握学生实习情况,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进行企业真账业务处理,完成相关的财务工作,保障学生在学校完成模拟账目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更好地为学生未来对口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解媚霞.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

[2]张 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J].洪山教育,2018(10)

[3]解云霞.互联网+教育及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思路及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7(7)

[4]谈先球.基于多方合作共享的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

[5]黄莉娟.“互联网+”时代会计智慧实训平台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6)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