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名著阅读实施策略探讨

2020-05-11黄雅芬

教师·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策略

摘 要:在阅读前,增加阅读书目与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了解阅读对象,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在阅读过程中,建立名著阅读存储档案,进一步强化其阅读动机;阅读后,开展一系列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名著阅读的乐趣,感受名著阅读的个体体验,共享交流价值,从而增加学生名著阅读的内在动力,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入的名著阅读。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9-0044-02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学段,语文课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去开阔视野,更全面地认知世界,感受生活,体会名著中的人文价值,从而获得思维的提升与价值观念的重塑。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名著阅读不失为一个能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语文课堂时间有限,而名著多是“大部头”,在课堂上进行名著阅读的难度很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阅读,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阅读书目与拓宽阅读渠道,获取名著阅读蹊径

(一)善用课文入选作品,增加名著阅读书目

其一,以课本入选作品为基点,向名家的其他著作拓展。有些文章本身是名家著作的节选,如七年级上册课文《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赫尔墨斯和雕塑者》节选自《伊索寓言》,《陈太丘与友期行》节选自《世说新语》。学完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们在课文分析前一般都要“知人论世”,这时候可以顺势鼓励学生阅读这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感受马克·吐温幽默风趣的语言后,可以阅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作品。

其二,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主旨,拓展具有相关或相似内容和主旨的作品。如阅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后,可以拓展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学习完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猫》《狼》等作品,感受了人与动物的一些矛盾冲突和人文情怀后,可以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等,加强人类对自我和人与自然的理解和反思。

其三,可以利用名著导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中学阶段的语文元素为专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其中,必读名著推荐为十二本,自主阅读推荐为二十四本,形成了一个由必读到自主阅读、由课堂到课外、由教材到自主选择、由师生共读到学生个体自主阅读的开放系统。利用课内外有效资源,把握好这三十六本名著,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选择优秀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阅读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线上阅读盛行。各种阅读App平台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QQ阅读、有道e读书、掌阅iReader、塔读文学、天翼阅读、藏书馆、微信读书、西窗烛、世界名著精选等阅读类App开始跃入人们的视线。阅读App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下存储海量资源,让阅读不受纸质书籍、时间、空间的限制,阅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很多阅读App为了增加客户的黏性,会按照用户的兴趣、背景设立群组进行线上读书交流,并且开发诸如读书成长俱乐部这样的功能,根据用户的阅读书目进行量化评比,然后按照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特权,从而激励用户多阅读图书。这些方式无疑也能激发学生閱读的积极性。

当然,目前对于线上阅读,很多专家、学者还是有所疑虑的。诚然,学生自制力不足、偏向碎片化阅读等问题使得线上阅读颇受诟病。但笔者认为,对于线上阅读,应该报以谨慎态度,却也不必畏之如虎。其实,用什么来阅读不是核心问题,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质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2]

(三)学生自主推荐名著,精准推送阅读书单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特征、阅读爱好和阅读体验自主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推荐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定期组织召开名著阅读推荐会,上台向同学介绍自己比较喜欢的名著。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制作名著海报等方式来推荐名著。对推荐人而言,他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名著阅读,才能选出比较好的著作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这样,无疑增加了他们广泛阅读的动力。而且,为了选好推荐的“点”和制作海报,推荐人还得去阅读、去思考、去挖掘这本名著的亮点和它给自身带来的影响,这无疑使得他的阅读更深入了。对被推荐者而言,基于同龄优势,同学之间所推荐的名著可能比教师推荐的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建立阅读存蓄,形成名著档案

(一)做好摘录和读书笔记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将阅读材料存储、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名著档案。比如,可以用圈、点、勾、画或者做批注的方法,做摘录或制作读书卡片,还可以写读书心得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阅读体验,积累阅读写作素材。如在阅读《欧叶妮·葛朗台》时,可以抓住文本中精细入微的环境描写和细致生动的人物细节来进行摘录或者批注。高尔基的《童年》,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描写生活;另一方面,作家又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评点生活,因此简单的文字中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学生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思考做一些摘录和写读书心得。这样,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更独立、深刻地认识周围的人、事、物,建构更好的价值观体系,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一举三得。

(二)可以制作阅读存折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制阅读存折,如下表:

阅读存折分九栏,通过序号、书名、总额这些栏目,学生可以对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量有一个直观的认知。通过填写开始日期和完成日期这两栏,学生可逐渐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也对整本书阅读有一个很好的记录与督促。读完书之后,学生可以在星级评价这一栏上对这本书进行简单的评价,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强。学生阅读一本书,等于存入一个点数,阅读点数积累到一定的量,学生可以向教师支取适当的奖励,进一步增加阅读动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阅读存折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于师生而言,这不失为一个方便又有效的名著积累督促手段。

组织开展名著活动,促进名著分享交流。阅读完一本书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名著知识竞赛。名著知识竞赛适合选择知识性、逻辑性较强,情节、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对语言文字鉴赏要求不高或者是“大部头”的文学作品。笔者曾经举办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等名著知识竞赛。

下面,以《三国演义》知识竞赛为例,分享一下名著知识竞赛的流程:赛前分吴、蜀、魏、晋四方阵,需主持人两名、评委两名。比赛环节如下:①必答题——过关斩将,即总共四个题组,每个方阵各随机选一个题组回答,每组12题,每题1分。每个组员都要按序号依次回答,同组成员不得提醒,否则反扣1分。②抢答题——攻城掠池,即主持人读完题并喊“开始”后,隊员方可起身抢答。提前抢答或答错则本组失去答此题的机会;答对一题得1分,每人最多可抢5题。③三国邮票说故事,即主持人慢慢展开三国故事邮票的PPT画面,能抢答出一个故事,并且完整说出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阵得3分,故事不完整要酌情扣分。④三国人物大荟萃——争分夺秒,即一组一张全开大白纸,全组每名成员在三分钟内书写带有三国人物的成语、谚语、歇后语,重复不得分,所写人物最多的组,得7分,第二的得5分,第三的得3分,第四的得1分。四轮结束后,计算总分,总分最高者获胜。

除了名著知识竞赛外,也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分享会,让学生从语言鉴赏、人物评价、情节结构、价值观体现等方面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阅读心得,启发新的阅读思考。如可以通过表演名著情节,突出作品人物情感;通过名著手抄报、书签制作,读出经典,碰撞出美与精彩;可以举办续写、改编故事或是“给书中人物写封信”等一系列征文活动,开启联想、想象的世界,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学科课程教材与教学,2017(6):44-48.

[2]熊 建.让阅读回归为享受[N].人民日报,2015-03-1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探究名著阅读”(ZPKTY1801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雅芬(1987—),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分校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初中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