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农村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机制与发展路径

2020-05-07夏明海曹烨程周少臣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精准资源体育

夏明海,曹烨程,周少臣

(1.河北经贸大学 体育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3.石家庄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4.山西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参照我国当下的贫困标准,截止到2018年,全国范围内农村贫困人口为1 660多万人。2020年后我国将全面消除贫困,脱贫攻坚战的任务艰巨。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如何解决相对贫困的机制和路径,成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体育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目标,持续探索精准扶贫的模式与发展路径,“体育+”精准扶贫模式应运而生。2018年发布的《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体育扶贫已经被正式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未来15年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提出以健全体育服务体系、鼓励全民健身、增强全民体质、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为大方向,在此基础上发展职业体育、推进体育产业升级、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可观,这也为体育扶贫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1],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农村地区体育扶贫的探索。

赵高伟认为我国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体育资源和人文体育资源,且许多体育资源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立足于现阶段的特点,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农村体育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2]。王菁指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体育资源开发滞后于市场需求,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作出深入分析和全局规划,全面加快农村贫困地区体育的发展步伐,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由此可见,体育精准扶贫的理念已经受到学界的认可和关注,通过加快体育资源的开发推进精准扶贫,已经被视为是一条值得摸索和探究的发展道路。

张浩等结合实际案例对体育扶贫实施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强调精准扶贫需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因人因贫施策的原则。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指出该地进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需要结合当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以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链为主要发展方向,发掘并建设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精神层面的输入,实现“志智双扶”[4]。方汪凡等指出体育旅游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在进行相关项目审批时,要注重结合当地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培育专业运营人才[5]。刘晓彤等指出我国体育精准扶贫存在社会公众认知受限、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一系列问题。指出要从完善体育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方面入手,科学规划和布局;要注重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全面提升各界认知纵深;在构建“体育+”扶贫模式的过程中,要坚持因人因地等精准扶贫原则,结合当地优势开发体育资源,正确识别扶贫对象,并做到科学指引、长期帮扶[6]。综上来看,我国体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起步晚、时间短,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体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展开了探究,也有学者开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但总体而言,对于贫困地区体育资源开发机制和具体实施路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体育扶贫研究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1 贫困农村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客体基础

体育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7]。体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自然离不开对贫困农村地区体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即实现当地资源的体育产业化,这就首先要对当地体育资源状况进行准确把握。我国幅员辽阔,贫困农村地域差异大,其资源禀赋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共性的层面对此进行把握和认识。一般来讲,农村体育资源可分为特色化的自然资源、体育文化资源、体育旅游资源三类,它们在体育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1.1 特色化的自然资源是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

由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可知,中国城乡室内运动场地数量的分布严重不均衡,城镇占比为82.5%,乡村占比仅为17.5%;但是室外运动场地的数量分布就相对均衡,城镇占比为56.1%,乡村占比为43.9%。乡村的室内体育运动场地仅有0.05亿平方米,而室外体育运动场地共计为6.07亿平方米。可见,我国农村体育运动场地以室外场地为主,这也决定了农村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对器材设施要求较低、更多依靠自然资源的户外运动,因而呈现出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征[9]。目前,按照自然条件划分,户外体育运动可以分为水面、山地、航空、陆地、野外五大类,每个大类都包含了至少几十个体育运动项目。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且特色鲜明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不同户外体育运动的需求。在公共体育设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特色化的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农村体育发展和本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潜在资源和开发的核心内容。

1.2 体育文化资源是资源开发的内核支撑

体育运动兼具体育锻炼和文化传承的双重功能,不同地区孕育和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是当地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长期的融合发展,已经使体育成为某一地区的文化载体。参与者在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当地的生活习俗、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总体来说,体育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价值诉求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它们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传承至今。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新事物不断涌现、旧事物不断被取代的过程。如果体育运动项目没有了文化内核作为支撑,不能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民族意识、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这种体育运动项目就会很快被其他项目取代。农村地区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千百年来地域文化的积淀,体现着鲜明的集体人格,蕴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都可以对运动项目的参与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升参与者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升华,从而提升参与者对于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

1.3 体育旅游资源是资源开发的整合对象

体育旅游资源是一个相对新颖且宽泛的概念,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体育相关资源都可以被视为体育旅游资源,包含了体育设施、与体育相关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及为体育旅游项目专门建设的相关服务设施。体育旅游资源吸引的不仅仅是体育爱好者,而是以度假、娱乐、健身、猎奇、探险、观赏为动机的各类旅游者。由此可见,体育旅游资源针对的消费群体更加广泛,对一个地区体育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和深入挖掘,能够带动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贫困农村地区而言,发掘体育旅游资源更多的是一种发展理念,需要当地去进一步整合、开发才能够发挥价值。

2 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机制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中明确指出:“持续改善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加快健全缓解贫困地区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同样提出集中兵力打好贫困歼灭战,资金重点和政策支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由此可见,解决贫困问题不只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也同样是农村振兴战略的长期任务和内在要求。构建农村体育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就是建立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体育扶贫作用的制度体系,是利用体育资源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其最终目的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1 体育资源开发运作关系

体育资源开发的实质是对各种关系的调整优化,在实现多元共生、多方共赢的同时,实现体育资源对当地脱贫的价值。所以,体育资源开发机制的建立要以理顺运作关系为前提,注重对地方政府、当地民众、开发企业、消费者相关责任人的义务进行明确,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要对相关权利人的权利进行规定和保护,从而最终保证体育资源开发过程和后期运作的有效性。

如图1所示,综合来说要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协同、制约关系,即企业开发、政府监管、社会参与和监管。具体来说,这种运作关系应该进一步明确。

1)地方政府应联合国土、农业、财政等具体部门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机制,对企业体育资源开发的项目进行审核和批准,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也同时负有监督的责任。因为企业在农村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是以企业的收入为出发点的,政府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体,需要负有这种审批和监管责任。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在体育资源的利用中起到引导作用,给予消费者正向的引导,确保资源开发的效果。2)企业作为开发农村地区体育资源的主体,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再次,政府应对消费者实施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体育消费观,引导消费行为,协助企业开拓市场;同时要教育民众提高对企业不良市场行为的甄别与警惕,鼓励消费者参与市场监督。3)当地民众对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负有监督责任。这种监督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要监督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监督企业开发体育资源对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

图1 农村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运作关系Figure 1 Operation relationship of sports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2.2 体育资源开发运作的整体机制

2.2.1 建立“政府—市场—贫困地区”三方协同的体育资源开发机制 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其根源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多维度特征,必须通过政策制度来解决。目前,我国精准扶贫主要来自于政策要求和依靠政府动员也是出于此种考虑。然而,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背景下,政府日益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由政府主导的脱贫攻坚任务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和指导服务,市场资本进行具体的资源配置、项目建设和开发运作。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协同开发机制的重要要素。政府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企业具体开发行为的实施,都要围绕贫苦地区来展开:既要依托当地体育资源的禀赋特点,还要针对贫困根源精准施策,最重要的是以当地群众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资源开发对精准脱贫的贡献。

2.2.2 建立农村体育资源开发政策的监督机制 其一是政府监督职能的发挥。政府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包括资源监管和市场监管两部分。贫困地区的体育资源为贫困地区民众所共有,政府负有体育资源免遭破坏、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监管职责。可通过资源许可开发、资源开发效益评价、资源开发奖励等制度,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等方式,加强对企业市场行为的监管。其二是社会监督职能的发挥。建立社会舆论、当地民众和消费者的监督机制。如上所述,社会监督对象既包括企业的开发和经营行为,也应包括政府的行政行为(如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监督指导是否到位等),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听证制度、主动实施政务公开等方式来实现,但目前社会对政府的监督还比较弱化(图1中的虚线箭头)。

2.2.3 建立健全体育资源开发的精准扶贫机制 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何在政府、企业和当地民众三方博弈过程中实现平衡,政府在加大对企业行为的监管力度之外,还需要加强政策调控,以完善精准扶贫机制为手段,对企业在产生经济效益后对贫困地区的反哺行为进行鼓励、引导和约束,以此形成科学的扶贫策略和扶贫方式,提升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3 体育资源开发的配套机制

贫困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10]。在体育资源开发整体机制构建的基础上,还需要建设相应的配套机制来加以补充完善,才能保证体育资源开发的效果和效益。

2.3.1 建立和完善体育扶贫的相关法律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加强立法工作,将本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与体育产业发展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为推动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构建可持续的脱贫机制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如对参与贫苦地区体育扶贫企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进行明确;针对开发过程中自然资源保护建立法律法规,对开发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危害当地民众生活的行为明确具体惩罚措施;对于企业经营行为诚信与否的认定与奖惩;对群众举报的鼓励与奖励等等,真正从法律制度上约束开发企业的开发行为,保护当地民众的基本权益。

2.3.2 构建和完善贫困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机制 体育资源是当地体育扶贫的重要资源,政府、社会必须要将体育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的发展机制而加以重视。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造成当地生态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追责。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建立起与体育资源开发的生态约束机制相配套的支持系统、驱动系统和协调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开发价值获得更多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2.3.3 建立体育资源开发的评价机制和问责机制 一要建立农村体育资源开发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脱贫质量为标准,对贫困地区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并建立对相关企业和责任人的奖惩问责与退出机制。二要把体育扶贫工作列入有关部门和干部考核的范畴(如体育、国资、环境、工商和税务等具体部门),建立考核监督程序,对开展体育扶贫工作的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实现高质量的脱贫。

2.3.4 建立贫困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 县、区以及乡镇政府部门应该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政府网站上开辟体育公共服务专栏,对当地体育资源开发立项、审批、招投标、企业资质、开发进度、效益评价等内容及时进行公布,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3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路径

3.1 实施“体育+”精准扶贫模式,完善贫困农村基础设施

精准扶贫强调要改变传统的简单粗放式扶贫,扶贫要注重质量。体育资源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必须要进行准确的战略谋划和布局,明确体育资源开发的方向和定位,确保后期的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有效性,以及项目确立、资金使用的精准性。相关部门须在前期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全面规划,必要时可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参与一部分工作,确保规划科学合理,保证扶贫质量。“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目的是全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此,在进行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要注重体育资源开发的全面性,在整合体育资源的同时,还要整合与体育相关的其他资源,促进其对其他产业产生的带动效应(图2)。

图2 “体育+”精准扶贫模式Figure 2 “Sport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非常关键的基础环节,精准扶贫的基础设施不是简单地为建设而建设,而是要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精准性。相关部门要大力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结合贫困农村地区以及周边的整体发展情况,分析当地拥有的潜在的体育资源,精心规划体育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利用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整体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11]。只有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最紧迫需要完善且能长远发挥效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才能够真正落实精准扶贫[12]。

3.2 坚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原则,发展贫困农村地区特色化体育资源

目前,许多贫困农村地区都认识到“搞体育”“搞旅游”是一条脱贫之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注重特色化发展,而是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不仅无法在本地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陷入了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可见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原则,通过体育资源的特色化开发和利用,才能做到精准发力、真正脱贫[13]。做到“因地制宜”“因贫施策”,一要摸清自身家底,二要广泛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三要充分了解周边地区资源状况和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做出特色[12]。表1显示,全国现有485个国家贫困县,贫困县数量排名前6位的全部都属于西部地区,大多集中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蕴含着红色文化,适合发展军体运动;少数民族贫困农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依托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开展体育表演和参与体验形式的体育旅游业,让参与者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了解其价值观念;边疆地区往往拥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因而适合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表1 主要贫困县聚集省份的贫困县数量排名Table 1 Ranking of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in provinces where ma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gather

3.3 引入专业体育旅游运营商,整合多方资源

随着“体育+”扶贫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村地区都开启了“体育+”的脱贫发展之路,但在这一过程中因缺乏专业运作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体育资源不重视专业开发,而是片面依赖大力宣传造势,虽然会产生一时的经济效应,但是无法持续[14]。因为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专业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开展以竞赛训练为目的抑或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体育运动,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施作为支撑。近年来,一些体育旅游项目由于忽视专业性建设,引发游客伤亡等恶性事件,极大地损害了该地区的体育旅游形象,严重影响了精准脱贫的进程和效果。从根本上脱贫不是一个口号、一个理念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专业性和创新性的操作运营,这样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本地的体育产业,产生集聚效应,全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15]。

首先,相关部门在进行“体育+”扶贫时,除资金扶持外,还要高度重视引入专业的体育旅游运营商给予技术支持,不论是前期调研、战略布局,还是中后期的建设运营,都需要专业体育旅游运营商的全程参与,全面把控体育资源开发的质量,保证当地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镇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资源整合非常必要。政府在加强各村镇联系、宏观指导体育资源共同开发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旅游运营商专业的运作技术优势,与酒店、餐饮、纪念品生产销售等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招商引资,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全面促进当地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16]。

3.4 创新扶贫模式,走“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

除了从资源特色的角度进行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更要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去创新“体育+”扶贫模式,实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战略,进而产生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市场认同的“体育跨界产品”和“体育跨界服务”,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例如,在贫困农村地区开展的体育休闲旅游服务中增加生产生活类体育娱乐项目,可以提升农业和体育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带动农业发展。目前,农作物采摘类的体育体验娱乐项目比较多,游客既参与了项目、收获了采摘体验,又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开发更多的农村生产生活类体育项目,如农耕、纺织等,配合文化宣传和讲解,可以提升这些项目的文化教育价值,满足参与者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教育需求,实现寓教于乐[17]。

此外,利用体育赛事带动食宿、旅游等产业一体化发展也被视为是将“冷资源”转化成为“热经济”的有效路径。一两场体育赛事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想要真正实现“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来做出特色,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增进游客的体验感,这样才能够提升游客的回头率,形成长期效益。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六盘水市充分利用2013年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机会,大力挖掘当地体育资源,不仅建设完善了跑道沿线的基础设施,而且进一步立体化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展了滑翔伞、漂流、滑雪、徒步等多种户外体育项目,先后举办了攀岩联赛、汽车拉力赛、摩托艇联赛、鞭陀大赛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赛事,可谓“海陆空”全面发展。在运动场地的周边,不断完善住宿、民族特色餐饮、体育训练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还配套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篝火晚会、歌舞表演、彝族拦门酒等,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2017年六盘水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8年六盘水市有3个体育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目前,六盘水市每年冬季、夏季都有赛事,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效增加和稳定了客源,相关合作也纷沓而至,六盘水“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展现出可观的前景。

3.5 实施“体育+教育”精准扶贫,培养体育扶贫人才

体育教育资源是贫困农村地区极度匮乏的资源,而贫困农村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后期发展都对体育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在体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对贫困农村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扶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准扶贫方式。

1)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努力解决贫困农村地区体育教师严重不足、流失率高的问题[18],提高专职体育教师的比例,并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减少体育教职人员的流失。2018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于各地连片特困地区教师补助的投入,达到了45.1亿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额度达到了平均324元/月,并强调未来会进一步加大投入。然而,这种补助力度对于稳定和激励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农村任教来讲还远远不够。不仅如此,目前我国也没有专门针对体育教师方面的专项补助。相关部门应针对贫困农村地区体育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设立体育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构建体育教师生活补助长效机制,保证贫困农村地区体育师资力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相关部门要为贫困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提升其综合素质。贫困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学校,必须结合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农村学生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体系构建、方法选择与创新。如针对农村学生体育基础差的情况,可以简化项目规则、降低难度,旨在培养其体育参与积极性。要着力结合当地体育文化资源禀赋和特点,开发独具特色、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在助力学生体质提升的同时,更要作为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武陵山区学校就可以将当地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村落武术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习练当地的村落武术,而且由于武术习练对器材设施要求不高,极具可行性。

3)对贫困农村地区进行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要善于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以当地体育特色资源和产业布局为依托,开设相关体育培训机构,为相关专业人士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体育培训服务[19]。以广西马山县为例,马山县以攀岩小镇建设为契机,在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响应“攀岩进校园”计划,积极打造攀岩特色学校,并于2017年建成全国首个青少年攀岩训练基地——中攀阿成攀岩学校。该基地以承接国青队重要训练为主要业务内容,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攀岩专业人才。中攀阿成攀岩学校落户于马山县古零初级中学,与该中学共用攀岩馆,促使更多的初中生参与到攀岩运动中来,进一步促进了攀岩育苗事业的发展。在这之后仅仅两年,马山县建成的攀岩学校就超过了10家,组建了十余支攀岩校队,并在各级各类青少年攀岩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从而为马山县打响了名气,更多的人通过“攀岩小镇”的头衔认识了马山县,慕名来旅游或者参加攀岩训练。

4)“体育+教育”精准扶贫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特别要注重宣传工作,让“体育+教育”的扶贫模式为社会所知晓、关注,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源聚集。以《山野》杂志社为例,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登山协会主办的刊物,该刊物积极承担起宣传“体育+”扶贫的社会责任。2015年启动了“给户外装备找新家”公益活动并一直持续开展,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2018年该活动组织参与者将大量御寒衣物送到了西藏定日县岗嘎镇西部的古热村,并向当地小学赠送了一些益智玩具、学习用品和书籍。2019年《山野》杂志社不仅宣传了马山县的“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的脱贫模式,还向中攀阿成学校捐赠了户外背包40个、登山鞋32双、笔记本40本。《山野》杂志发起的公益活动为媒体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很好的范式。除了物资捐赠外,相关媒体更应该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针对贫困农村体育资源开发的实际需求,向社会招募相关专业人士作为志愿者,为当地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全面提升项目资源开发的专业性。

3.6 完善体育资源开发政策支持,加强实施保障

新时期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扶贫模式,需动员和整合多方扶贫力量和资源对各领域的贫困进行扶持。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争取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有保障”的目标设置,以及“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与“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具体内容来看,当前的扶贫重点在于完善贫困农村的基本民生需求,如义务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育在其中无可作为。相反,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在积极倡导“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宏观环境中,体育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而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的完善和各项措施的保障。

当下对于贫困农村的体育资源开发迫切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1)加强立法,早日把体育扶贫和贫困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纳入法治化轨道。这就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能部门如国家体育总局等针对体育精准扶贫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作出切实可行的法律规制和政策指引。基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推动政策落地。2)解决体育精准扶贫和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问题。在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扶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大力提倡民间投资,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相关社会团体,可以以购买、合作等形式参与到精准扶贫项目中来。3)加强对“体育+”精准扶贫和资源开发工作的评估检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建由专家学者构成的学术性评估机构和社会上专业性管理咨询机构为主体,社会代表和普通民众为重要补充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体育+”精准扶贫和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全过程评估指导,如本地的体育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评估、项目可行性评估、项目预算和立项的审查、建设过程监督和实施效果评价等,务求在“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实效[20]。

4 结语

“体育+”精准扶贫模式已经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并被视为是促进贫困农村地区全民健身、落实“体育强国”的有效路径。而有效开发和利用当地各类特色体育资源,是开启“体育+”精准扶贫模式的前提,对于贫困农村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全面治理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在进行体育资源开发之前,要做好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原则,立足特色化资源,有计划地完善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在进行体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引入专业体育旅游运营商,整合多方资源,提升体育资源开发的专业性,努力实现规模化开发,并不断创新扶贫模式,注重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走“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努力培养体育扶贫人才,提供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为当地的体育资源开发和体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提供多方面的支撑。

猜你喜欢

精准资源体育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我给资源分分类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我们的“体育梦”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