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生活中的美好

2020-05-06杨欣红

锦绣·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品德美的

杨欣红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在教学上要从内容、方式和要求三个方面贴近生活,并紧紧围绕着“美”这个主题而展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社会;生活;美丽;需求;健康;成长

我执教《品德与社会》课程已几年之久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与学生们一起慢慢认识、熟悉并喜爱上了这门课。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获益良多,颇有所悟。

与原先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有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我对此的理解和体会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拥抱生活,传播美丽。

拥抱生活是指教师自身要能够热爱生活、理解生活,教学中做到挖掘生活、贴近生活。传播美丽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能够将文明行为、优良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传播给学生。教学的生活化、美丽化是个值得我们长久探讨的课题,我仅就执教近一年来的点滴体会略谈一二。

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这是由多方面的需求所决定的

1、教学的生活化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在现今的社会,教书育人不再仅仅是教“书”,而是要书本与技能并重。中外学生相比较,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突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社会实际的需要。是中国的学生天生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常有学历不高但成就却不低的人调侃自己是社会大学毕业的,此话不无道理。社会是个大学校,教书育人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撑,教育的成果也将最终回馈给社会。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孩子们可以拓展最广阔的视野,吸取到最鲜活的营养,学习到最实用的技能。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曾经播过这样一个故事,沈阳一个小学生临危不乱,运用学校里学到的救生知识,挽救了煤气中毒的爸爸妈妈。这正是对孩子生活化教育的最成功检验!

2、教学生活化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个社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拥有价值观健康、心理稳定的社会成员。孩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适应社会生活是应该从小开始的。那些担心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而将学生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无异于掩耳盗铃。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校是座远离红尘的象牙塔,听起来固然浪漫的很,但对学生来说却并非是一件好事。让他们尽早地了解社会,溶入社会,才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贴近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关键所在

1、在教学的内容上要贴近生活。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这样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于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就应该抛弃那些学生不爱听,老师不爱讲的沉闷说教,而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就开设了许多来自生活的课题,这些丰富多彩的课题来自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们最熟悉也最感兴趣的题材。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很自然地,对课程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欢迎来我家》这一课时,我事先要求学生们画好自己家的平面图带到课堂上来向大家介绍。结果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都以能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为荣。尽管那些平面图画得歪歪斜斜、千奇百怪,但孩子们爱家好客的热情却确确实实地被点燃了。

2、在教学的方式上要贴近生活。灵活采用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能够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注意力,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把生活搬进课堂是个不错的选择。上《我来画棵家庭树》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搜集家庭合影照片,然后通过投影仪进行放映,学生们看到自己和家人的照片被放映在大银幕上,都感到又亲切又自豪,一堂关于家庭伦理和亲情的课就在这样一种温馨的气氛中开始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师生相互启发,就能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教育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农产品的家园》一课结束后,我与学生们一起做起了黄豆发芽的实验。由于我自己对豆芽的生长也一无所知,于是我就与学生们每天交流各自种豆芽的发现与心得,还提议比一比谁的豆芽长得最棒。这一提议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每天都有学生在班里宣布发现了更好的培育方法。看着他们在那里争辩吵闹,我的心里高兴极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研究,他们将来一定能在生活中获得真知。

三、课程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美”这个主题而展开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很多的教育家也形成了共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围绕“美”这个主题而展开是顺理成章的。

教会学生从社会现象中分析美,引导学生领略美,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是我们教育的目标。美育的特点就在于用感性的形式來以情动人,因此唤起学生们的道德情感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通过以情动人我们可以给孩子一把发现美的钥匙。在《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中,我精心准备,向学生们描述了这样两个场景:一个是刘翔在奥运会上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最终夺得110米栏冠军为国争光;一个是为拯救白血病人的生命,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与死神赛跑,将救命的骨髓从台北一路接力传递到北京。孩子们在爱国主义和人间真情的感动下,比平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在此刻的宝贵,从而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

我常常在想,对美的教育,作用是双方面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美的同时,自身又何尝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呢?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学生活学做人的课程,在这个越来越人性化的时代里,做人与求知必将成为人们健康成长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攻坚阶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授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用心栽培好国家的未来,也正是对这个发展主题最好的呼应。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品德美的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如何创设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课堂
打破平衡
好学者贤
美的校 美的人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
幸福的人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