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研究法之我见

2020-05-06卫懿嘉

锦绣·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问题意识

卫懿嘉

摘 要:文学研究是每位研究者的必修课,作为一个体系,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形成,不断促进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文本细读、问题意识、全球视野这三个维度来谈谈笔者对文学研究法的一些见解与认知,希望能够让学者得到启发,促进学术研究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文学研究法;文本细读;问题意识;全球视野

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法”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学派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是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的。所谓“细读”就是要细密的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微妙的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显程度不等的意象组织等。在文学研究中属于微观分析的范畴,是每位文学研究者的必修课。对这种见微知著的读法,应该辩证地看待。文本细读并非是抠字眼的小把戏,它属于“直觉判断”和“第一印象”的研究方法,这恰恰是从事文学研究者的一种素养。

在此基础上的“细读”自然能达向“合理的误读”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先读文本,后阅评论。阅读文学文本,首先是要获得一种阅读直感——知性阅读,也就是直面文本时的“第一印象”,它是任何其他人的评论都无法替代的。学者盛海耕曾说:“第一印象往往是鉴赏者最新鲜(如带露的花枝)、最完整(少受理智的肢解)、最富有鉴赏者个性(少经理智打磨)、原汁原味的艺术感受,也往往是鉴赏者所捕捉到的原作中最精彩、最动人的地方,或者是最平庸、最失败的地方。”第二,潜入结构,彰显旨意。任何文学文本至少有两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潜层结构,文学研究者势必要从表层进入潜层,挖掘其言外之意。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都存在一种“召唤结构”,即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示化框架,有待研究者进入“潜层”并剥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潜层”往往是由“表层”话语的“不确定性”指涉,包括标题、语段、场景、符号、物象等文本表层内容的的含混、多义与不明确。这便需要研究者深入浅出。第三,个性感受,推陈出新。“文本细读”并非一种抽象的言辞和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文本中存在很多的细节隐喻,要透过表层看清作者的实际用意。在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沟口不断提到“再没有见过比金阁寺更美的东西了。”用精神分析学来探究,那是因为这句话是在父亲的口中说出,在父亲的威严下,沟口始终处于阉割状态。最后放火烧毁金阁寺,真正摆脱俄狄浦斯情结,实现长大成人。索绪尔的语言学一经问世,便影响了西方文论的进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语言具有能指作用。

二、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1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要条件具备和意志坚决就容易实现,而发现新的可能性并提出新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能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质疑,对于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以问题意识为基础建构新的学术洞见,方可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的进步。

问题意识,是人的大脑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经常致力于各种矛盾的思考,并探索其发展态势和结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对事物“内在理性”的突破,指人以质疑求索的态度审视主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人文学科的建构就是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基础上的解析和回答过程,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用以判断外界和自身,同时又在思考中对原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质疑、补充和完善,而问题的缺失必然导致学术的研究流于过多地描述而走向浮泛。其实,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并不是对于别人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选择、归类和辨析的过程,总结出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探究,是发现问题和导引出自身的学术关注兴趣的基础。问题意识的提出与研究者的学识和感受力有关,有人能立即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人也许滞后发现,有人或许不能发现,但无论怎样,都要践行,实践出“问题”。滨田麻矢老师在分析

三、全球意识

21世纪的突出特点就是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全球化意味着牵一发动全身,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一张建立在无数多元的内在联系上的网络。在全球化日益推进,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不断发生的当下,加强异质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成为当代文化与文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对话,在保持各自的差异、特殊性的前提下,同时共存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话语霸权主义思潮广泛存在。各个国家对英语是否会成为全球性语言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国家为抵制英语的话语霸权,采取极端禁止学习英语的措施,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英语充其量也不过成为全球通用的一门工具语言,绝对不可能取代其它民族的语言。亨廷顿指出:“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英语本身其实并不是一种文化语言,它是用来与金钱和权利打交道的交际语言,学英语是出于使用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其美学目的。当然,我们应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但不应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否则,就會造成文化上的故步自封。我们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应适应时代要求,批判继承,着力于使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道接轨。研究者应该全球性地思考,地方性地行动,十分精辟且深刻。结语

问题意识可以体现研究者对问题的思考与见解,从学术研究中发现有价值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实践中,对研究对象要有饱满的热情,进行文本细读,钻研一字一句一标题的能指作用。面对困难,有愈挫愈勇锲而不舍的态度。文学研究法作为一门课程,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文学研究看似空泛,它有自身的体系与规范。本文主要从文本细读、问题意识、全球视野的角度简单谈谈对文学研究法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作为人文学科的专业生,除了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有自己的收获。对于文学,除了感性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理性地分析与评判,这是作为专业生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盛海耕.品味文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