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重点 打造亮点

2020-05-06于道科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采高考作文作文

于道科

2020年高考作文具体考什么题,我们无法提前知晓,但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可以根据趋势去判断。结合高考趋势和笔者的高三备考经验,笔者建议:高考作文备考只要抓住了重点,打造出亮点,就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我们在高考作文备考的时效性上就能有质的提升。

(一)根据指令,审准题意

虽然已多次复习,但根据指令,审准题意仍是重中之重。因为,审准了题意才有得高分的前提。否则,“跑题,意味着彻底失败。”

结合2019年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全国Ⅰ卷要求我们必须面向本校(复兴中学)的同学围绕“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话题写一篇演讲稿。三个指令很重要:面向本校同学、围绕“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主题,写演讲稿。如果考生丢失其中任何一个指令,均判定为偏题。江苏卷以“调和”为中心词的作文和全国Ⅲ卷的漫画作文等审题均不容易。所以,在高考备考时,绝对不能忽略审题。

在此,以2019江苏卷和2018全国Ⅰ卷两个比较典型的高考实例来谈如何审准题意。

其一:(2019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70 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初看平淡无奇,但很多学生感到并不容易。根据阅卷情况来看,没有抓住中心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考生比比皆是:有的仅抓住“物各有性”,有的仅抓住“酸甜苦辣咸”且浮于表面,有的考生甚至只抓住“人亦然”。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了中心句,就知道材料主要说的是“物各有性,调和相生”,由此联想到物、事、人即可。考生既可以关注时事从大处思考进行写作,如有的考生写《给特朗普的一封信》,奉劝美国斗则两败,和则两利。考生也可以从小处着笔,写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有的考生以《南瓜小米粥》为题来谈调和,非常精彩。

由此可见,材料作文把握住材料的核心很关键。

其二:(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由以上材料来看,题目的任务驱动性很强,写作必须按照任务指令来,否则无法保稳冲高。比如有的考生给2035年的自己写了一封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题目的指令非常明显:“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其实,2018全国Ⅰ卷难度不大,贴近考生生活,紧握时代脉搏,只要就以上材料写联想和思考就可以,当然,还要扣准留待2035年开启,供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一要求。根据2018年河南省的阅卷评分标准来看,一类文要求“富有家国情怀,彰显青春、责任和梦想,有很强的对象意识、身份意识。”也就是说,只要考生表达他们在新世纪中遇到的际遇、机缘、使命、挑战等都可以。如2018年高考优秀作文《起舞,在明亮的中国——致2035年的你们》《承担时代使命,勇做时代弄潮儿》《写于2018,写予2035》等都是此类。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型作文按照任务指令行文很关键。

知晓两个关键,我们还要练一练,在摸爬滚打中,我们的审题准确度就提高了。

(二)积淀内化,改出高分

你已经积累了什么材料和写作技能?你还需要增加什么素材和写作技能,这是我们在作文备考时必须要考虑的。

我们要积淀内化我们的素材金库。

首先是鲜活的素材,就是2019-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发了什么大事,出了哪些重要人物,带给我们哪些感动,引起我们哪些思考。有的是我们已经积累的,我们要温习消化,有的还需继续积累。如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如被国家表彰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等国家荣誉获得者……素材很多。

其次是有文化底蕴的素材,如经典作品《诗经》《楚辞》《論语》等积累的素材。如2019年全国Ⅰ卷满分作文《渺小与不朽》,考生在写“热爱劳动”的演讲稿时,就引用了《诗经》中劳动的场景。“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拭去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得一般,耕地,织衣。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接着作者运用“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进行转折对比议论,可谓十分巧妙。

我们还要积累有思辨性富含哲理的素材。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其中的哲理和思辨性就比较典型。

我们还需要把积累的素材做深入思考,例如一材多用的问题。如《平凡的世界》,我们以2019年的作文题来举例子:2019年全国Ⅰ卷,围绕劳动主题写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文中选择很多的点,如孙少平在煤矿的劳动,孙少安当队长带领大家的劳动等。再如2019年的全国Ⅱ卷,“强国有我”也可以引用里面的语言和素材,或作为题目,或作为“由头”,或作为素材等。

除了已有的素材一材多用之外,怎样进一步积累素材?我们可以采用两种策略来应对。

第一种是读书看报。可以让学生看《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也可以读书,在读中积累。读要有重点,着重关注国家大事和对此的社论时评。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篇篇精彩。这种积累既是积累素材,也是积累知识,更是对思维的训练。

第二种是互帮互助。可通过同学交流,演讲等形式来拓宽视野、积累素材,亦可启发思维,在启发思维中走向思辨和深刻。在备考中,学生大多关注过“一带一路”、关注过“天宫一号”、关注过“精准扶贫”……今年作为特殊的年份,我们关注英雄表彰、阅兵仪式等。如果考到相关作文题,对我们写作非常有帮助,就算没有考到,我们作为国家的公民,也应有公民意识,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

积累素材就是為了运用,我们之前写的作文训练,在后面复习时就需要归纳整理并进行修改升格。

所谓升格,就是让你的作文上升到高一档次的修改行为。

如学生作文:“曾以为‘他人即地狱意指人与人间的恶意,现在细细想来,不知节制与不懂方法的善意,恐怕才是真正的地狱吧。不知节制的善意,会让人过度依赖;不懂方法的善意,会让人过度僵化,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时的善意,所带来的可能是他人一世的地狱。可注重方法尺度的善意,是可以通往天堂的乐土吧?”(选自学生作文《授人以渔》)这篇作文写得不错,如果加上一句作结尾:“毕竟,自顾自的世界,每个人都将沦为社会的弃儿。”这样就能引起人们的思考,甚至能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三)度人量己,打造亮点

所谓度人,就是考虑别人怎么写;所谓量己,就是考量自己有什么能力,怎么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并让阅卷老师发现自己的亮点。这是平时写作甚至是高考写作中最有效的办法。简而言之,度人就是避免撞车,量己就是打造亮点。

如何度人量己,打造亮点呢?

我们可以从题目,由头(引入议论的话头)、从素材、说理、文采等方面打造。笔者在此仅举两个方面来谈。

1.文采。很多同学觉得自己语言乏味,提高文采就是打造了亮点。可以肯定地说,作文文采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可以快速实现的,但并非无技巧可言。我们可以采用积累引用化用和表达技巧运用这两种技法。

积累引用化用法。这个时期在于回顾性积累和拓展性积累,我们把自己积累的常识在平时的训练和高考中引用化用,虽然不乏功利性,但也切实可行。如2018全国Ⅰ卷优秀作文《追梦青春无怨悔,接力圆梦代代功——致2035年18岁青年的一封信》里面的引用化用就运用得很好。开头的“见字如晤!”是中国早期(明代开始)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字面意思是见到这些字就好像当面见到人一样,多用于写信时。然后采用“并列式”的主体形式:“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振兴中华、吾辈之责。”“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出自《千字文》;“振兴中华、吾辈之责。”出自黄大年的毕业赠言。这些句子都能体现积累后引用化用的重要。再如2019江苏卷的优秀作文《五味调和 人间盛宴》中就引用了:“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早春不过一棵树雪”一句。

以上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积累引用化用法,也都较好地凸显了文章的文采。

运用表达技巧法,就是综合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来表现语言的文采。如2019年天津卷优秀作文《高扬时代旗帜,弘扬爱国精神》就是很好的例证。作文开篇就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面对即将亡国的局面,屈原用身死来惊醒君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国家的灭亡,文天祥用牺牲自我来存天地正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林则徐以责任担当直面困境。”可谓文采斐然,恰当得体。

以上两种快速见效的技法在凸显考生积累量的同时很好地显现了考生文采,让人眼前一亮。

2.结构。很多同学喜欢用并列式,其实,相较于有思维深度的递进式,并列式就显得太平庸。

“递进式”是个大大的亮点。因“递进式”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符合《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解释事物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可以按照“三问”层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可以下定义,可以提出观点;为什么在解释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很好的范例,作者开头写道:“《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是什么)作者接着分析:“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然后举例论证。(为什么)接着,作者指出:“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怎么做)

当然,递进的方式不一,也可以采用“摆出现象——分析危害——挖出根源——指出办法”的方式进行。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高考作文复习时能抓住重点,打造亮点。那么我们的作文一定妙不可言!

(责任编辑  /  胡   璐)

猜你喜欢

文采高考作文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