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江采芙蓉》抒情主人公小议

2020-05-06张世华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路采莲游子

张世华

阅 读 发 现

《涉江采芙蓉》是东汉末年的一首羁旅漂泊诗。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为了生计,不少百姓离开家园,四处奔波。但由于交通不便,音讯阻隔,对家人的怀念便成为日常。而这首诗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读这首诗时,那种念念不忘、思而不得的痛苦至今依然有很强的代入感,读而伤神,泣而涕下。但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却众说纷纭,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抑或是在家思夫的妻子?

不少人把这首诗割裂开来,认为前四句写妻子思夫,后四句写游子思妇。我认为,简单地把它一分为二,会影响诗歌思想情感的统一性。如果这样解读的话,很多诗歌都失去了味道。比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却从对方落笔,以己度人,使这种思念更加深沉而感人。杜甫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也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更加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诗歌的抒情往往是含蓄凝练的,有些诗歌的情感也較为复杂,因此,我们读诗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否则,诗歌的含蓄隽永之美就无以体现了。

回到这首诗。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独在异乡的游子,他漂泊在外,风餐露宿,身心俱疲,不由地思念家乡的妻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行走在江南水乡,正值夏秋时节,莲叶田田,荷花盛开,如此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多么美好的往事啊,夫唱妇随,采莲相赠,其乐融融。但现在呢?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正是采莲的时节,妻子现在是不是正在采莲呢,采了花要送给谁呢,她所思慕的人在远方啊。有人认为,折芳草香花相赠不应是女子的专利,这四句诗说的是客居在外的游子看见江水那边莲花盛开,于是涉水过去采摘,但采了之后才想起自己思念的妻子远在家乡,无法送出。固然,采花相赠不是女子的专利,但漂泊的游子正在思念亲人的时候,让他去采摘花草有点不近人情了吧,现实生活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哪里还有闲情淌过江水到对岸采摘莲花呢?而多芳草的兰泽正是家乡的环境,家乡的事物就会显得美好无比,而不是在外所见的萧瑟、杂乱、凄凉之景。同时,古诗中所写采莲之事,往往为女子所为,“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越女采莲秋水畔”“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等,少有男子采莲之说。所以,这前四句是诗人睹物思人,产生联想,想起往年在家乡时,妻子如何采莲相赠,如今相隔天涯,不得团聚,如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样,回忆中的快乐,现实中的离愁,两相对比,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而后四句就更是男子的思念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写男子因思而动,把视线从芙蓉花上移开,投向家乡的方向,但长路漫漫,山重水绕,云雾阻断了视线,看不见家乡,更看不见守候在家乡的那个她,不由心生浩叹。只有远离,“还顾”方真,“长路”方切,如从女子角度的话,没出过远门,怎知长路漫漫,怎知家之温暖?所以,只有从男子的角度,才能让这种思念更加真挚。

综上所述,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漂泊在外、独在异乡、思念妻子、渴望团圆的游子,他因在行路之时看见莲花而想起了妻子采莲相赠的往事,又想到现在妻子采莲无人可赠,睹物思人却不得,山长水阔,不能归家,不由发出生死契阔、忧伤终老的慨叹。

(责任编辑  /  胡   璐)

猜你喜欢

长路采莲游子
风中的鸟巢
清明雨
沙粒变身芯片的漫漫长路
潮细胞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游子的行囊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漫漫长路
女巫长路
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