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20-05-06冉湘琳

科学与财富 2020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摘 要:马克思哲学始终贯彻的逻辑主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对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本文将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融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以及社会和自然的辩证法三部分进行理解,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对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最后指出在合理吸收马克思哲学生态内涵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社会和自然的辩证法;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人、社会和自然三方面关系的探讨,表现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三部分。

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把自然界以及人类都作为客观实在,认为自然本身是人的基础,人和自然是在存在的意义上发生物质联系。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不断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论证了自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化的物质变换关系,这些关系反映着人类存在的现实的本质矛盾。

马克思哲学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核心内容表现为是两个主体一个关系,两个主体是指人和自然,一个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着自然过程。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自然为人们提供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的同时也对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产生制约作用。人与自然诸种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关系是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关系,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会产生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也依靠科技进步。工业文明前,人类的生产力低下,不得不依赖自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然而生态危机也开始显现,人与自然逐渐处于对立的局面。因此,自然界不仅是实践转化的对象,也是人类历史实践的结果。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应不断深入对二者相互作用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哲学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进一步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改造。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劳动和实践中,也改变着自身对社会制度和社会进程的调节方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定位了人类社会,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是理解社会历史的基本前提。社会的进化是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自然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分化人与自然,也同化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发展要看到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并达到融合。

二、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指出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社会活动。同时,人类的价值选择活动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制约,人类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生态持续性,表现为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合理驾驭人与自然的合作。例如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就是对生态持续性的践行。自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四川、新疆、湖南、云南、宁夏、重庆等多地区退耕还林都取得显著成就,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马克思哲学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人类—自然系统的持续性。每个社会的合理目标是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双重可持续发展。我国在面临人均资源不足的压力下,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马克思哲学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持续性。马克思主张要实现对社会—自然关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基础,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重点。社会持续性体现在管理体系、法制系统、科技、教育、公众参与的方方面面。我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监督程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广度深度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更是以可持续性为导向,不论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技术、交通技术还是相对抽象的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发展的可持续始终是科技发展的基础话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实际,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做出的科学决策。

三、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

新时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习总书记的“两山论”继承了马克思提出的自然对财富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价值实质,肯定了自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倡在追求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保护自然而利用自然,从而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福建长汀从火焰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就是对习总书记两山论的有力诠释。福建长汀曾经因为山上寸草不生,夏天地表温度可达70多度,被称为“火焰山”。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该区治理,經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长汀森林覆盖率接近80%,被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民还在山上种起果树,创造了经济收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思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解决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我国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塞罕坝精神就是典型代表。50多年来,在国家的号召下,一代代怀揣建设祖国新绿地梦想的人来到那片荒漠,用青春血汗建造出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塞罕坝林场不仅产生了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生态效益,还带动了京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了我国立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解决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了马克思哲学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进化生成社会,社会又在发展中构成了自我属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社会和自然的辩证法思想,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得到落实。如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建立了评价体系、问责制、资源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这些政策措施贯彻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彰显出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的突出成就。

小结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离不开马克思哲学的指导,关注人、自然和社会三方面关系。个人要养成绿色生活理念,坚持绿色消费;社会要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克制奢靡之风和攀比之风;国家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只有人类树立保护生态文明意识,共同落实于行动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J].哲学研究,2010(5).

[2]刘锦坤.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生态观的传承与发展——基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生态视角[J].南方论刊,2019(04):4-7+85.

[3]马强强. 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蕴[D].吉林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冉湘琳(199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研究。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