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福》与中国祭祀文化

2020-05-06韩亚蓓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

韩亚蓓

摘  要:祭祀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流传了数千年之久。人们用虔诚而又复杂的情感来表达对神灵、祖先的一种敬畏。《祝福》是鲁迅先生作品,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死无疑成为了整个小说的最令人触目惊心之处。这一鲜明的对比也得以让人们认识到祭祀这一精神枷锁对于一个人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阐述,并深入分析了《祝福》中祭灶、祝福及祭祖三种不同的祭祀形式。同时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解读了中国祭祀文化对像祥林嫂一样命运多舛的不幸人群的精神摧残。

关键词:祭祀文化;祝福;祥林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2

祭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积淀后,其已成为镌刻在国人心中独特的文化符号。就一定角度而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而这一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标识。本文将以《祝福》为例,试探讨中国祭祀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启蒙下所发生的变化[1]。

1.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

祭祀活动是人类早期群居生活中最重要的仪式。那时候,人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所支配,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了的极高的崇拜。人们用虔诚而又复杂的情感来表达对神灵、祖先的一种敬畏。在祭祀活动兴起的初期,参加祭祀的人们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或祖先来变达自己的敬畏之心,祈求神灵和祖先对自己生活的庇佑。这一活动代代相传、周而复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流传了数千年之久。探秘中国文化的精神起源,可以发现中国人对天地、先人有着特殊的情感。人们对神灵和祖先充满了敬畏。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们需以礼品为代价,用自己所能取得的最好的东西来献祭。在古代祭祀多用马牛羊等祭品,也称“牺牲”。而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人祭祀活动也由最初的对消灾去祸和感恩图报的心理诉求转变为纯粹的对于祖先的敬意和缅怀。在这一点上,民国之后体现的较为明显。直至今日,我国民众在清明等时节仍会展开对先人的祭祀活动,这样的祭扫活动虽已文明了许多,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同样可视为对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思想的一种传承[2]。

2.《祝福》中的祭祀活动

1926年,鲁迅先生发表小说集《彷徨》。《祝福》是其中的第一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24年。小说以“祝福”贯穿始终,并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巧妙的融合其中,祝福中死去的祥林嫂无疑成为了整个文章的最令人触目惊心之处,也得以让人们认识到祭祀这一精神的枷锁对于一个人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在《祝福》这篇文章之中,我们能够看到鲁镇三种不同的祭祀活动,分别是祭灶、祝福及祭祖,这三个活动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鲁镇的祭祀文化。

首先,就祭灶活动而言,主要祭祀的神灵是灶君,这一活动分为送灶和接灶两大部分。人们通过祭灶活动来表达对灶君庇佑的感念。人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感动灶君,使灶君能够继续保护自己来年生活的富足安康。在《祝福》的开篇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向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就是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炮竹;近处燃放的就更强烈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鲁镇上的接灶活动[3]。

其次,“祝福”可视为《祝福》之中的第二类祭祀活动。这也是旧历年底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备着‘祝福……致敬尽礼,迎接‘福神, 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这一活动的时间大致安排在农历腊月的廿十六。这一活动的祭祀对象是福神,且这一仪式在鲁镇一带由来已久。鲁迅先生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的起福礼和爆竹”。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镇上的人们对于这一祭祀活动的重视。

再次,祭祖是《祝福》中的另一种祭祀活动。而也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活动让耐劳朴实的祥林嫂一步步地走到了心理的深渊。首先来讲,鲁四爷本人是非常看重七月十五的祭祖活动的。举家上下为这个活动忙的不可开交。当祥林嫂以再醮重寡的身份重回鲁镇的时候,在鲁四爷的眼中这一不洁之人已不可参与到祭祖的活动中来,她会玷污了这样一场神圣的仪式。并就这个问题专门叮嘱了鲁四婶,告诉她祥林嫂虽然可凉,但她这样一个不干净的人会玷污了祭品,祖宗会因此而生气的。其次,鲁四婶作为祭祀活动的“当家人”理所当然地对祭祖活动上下打点,生怕违背了丈夫的意志,辱没了先人,尽职尽责。她同样因为对祭祀的看重,而对祥林嫂这样一个不祥的人心生排斥。她前后两次阻止了祥林嫂参加到祭祀活动中来,也是她最直接地给了祥林嫂当头棒喝,让祥林嫂的精神灰灭。

3.祭祀对祥林嫂的影响

祥林嫂无疑是中国祭祀文化的牺牲品之一,这一强大的精神枷锁一步步夺取和蚕食她的灵魂,导致她在思想深渊中无法自拔,并最终因此而丢到了性命。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这是千百年来的精神毒瘤在一代人身上的彰显,在一个人身上的放大。我们同情祥林嫂,但我们对她所经历的又会是那么的无助[4]。

祥林嫂是因为“死了当家人”才被迫来到了她生命中的全新世界——鲁镇。她渴望在这里被人尊重,渴望在这里能够重新燃起生活。而她的枷锁——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一个寡妇让她成为了正常人中的“不正常人”。最初来到鲁镇的时候,作为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祥林嫂还是非常积极地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她在这一过程中,虽遭人白银,但她仍在享用祭祀所给她带来了精神抚慰。起初,当鲁四爷听说她是个寡妇的时候,本想打发她走,而看到她安分耐劳,做工时不惜力,领赏时不挑剔,为人亲和,处处礼让,很快得到了鲁四爷的赏识。而到年末祭祀的时候,祥林嫂更是因主家的这份独特的“恩宠”——允许她参加祭祀活动而尤为地殷勤。“扫尘、洗地、杀鸡、宰鹅,煮福礼”而接下来的不幸遭遇更使他成为正常人中的“更不正常的人”。她又嫁了人,又丧了子,无情的命运开始让她怀疑自己罪孽深重,而这样的不祥之人也理所当然地被剥夺了祭祀的资格,并被人们无情地归为会带来“霉运的人”,在人们一轮又一轮的无情嘲讽和命运一轮又一轮的打击下,她的精神支柱终于坍塌了。第二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没有被任何人所接受,因她违背了祖制,未能从一而终。生活所迫下的选择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成为了人们唾弃的根源。在七月十五祭祀的时候,这一神圣、高贵的仪式再也与她无缘,她被禁止触碰任何的祭品、器皿。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像她这样一个不忠不义又沾染厄运的人会惊扰到神灵。当鲁四婶看到祥林嫂试探性地向帮忙摆祭品的时候,她被明白地拒绝了,鲁四婶说“祥林嫂,你放下吧,我来摆。”这也成为压在了祥林嫂身上最大的精神剥夺。而这悲惨的境地并未到此而结束,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到土地庙捐门槛,这一举动是她倾其所有为自己的命运所做出的救赎,她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能够得到人们的重新接受,也使得自己原本破败不堪的心灵得到些许的安慰。而事与愿违,再次祭祀的时候,鲁四婶有一次制止并呵斥了祥林嫂。“你放下吧,祥林嫂”鲁四婶说道。而也是这句你放下吧,让祥林嫂再次回到的之前的境地。捐门槛并没有让她得到想要的结果,她的脸色灰黑,想必此时的心灵不会比他的脸色好看多少。这次他彻彻底底地放弃了挣扎,等待不幸的命运来向她宣判[5]。

4.小结

祭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世代的接续和衍变之中,它不断丰富、不断变革,成为了左右人们生活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无形的枷锁。《祝福》之中,我们得以瞥见祭祀活动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冲击和毁灭,在中国的旧社会无数像祥林嫂一样的人,无力挣脱、无法救赎,成为祭祀文化中的犧牲品、一个善良的生命还没等再次绽放,却在祭祀的黑云下一点点的枯萎,一点点的灭亡。

参考文献:

[1]陈雅妮. 鲁迅的《祝福》与祭祀文化[J]. 大众文艺,2016,(12):42.

[2]李瑞江. 《祝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J]. 参花,2016,(18):123.

[3]王燕燕. 中国祭祀文化与鲁迅小说《祝福》[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12):45.

[4]王翔. 从《祝福》看鲁迅的文化观——《祝福》教学札记[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77.

[5]李小宁. 试谈《祝福》中的祭祀民俗[J]. 文教资料,2017,(17):11-12.

猜你喜欢

祝福祥林嫂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