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区域实践

2020-05-06夏立新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夏立新

摘要:校外教育辅导站是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纽带。针对当前校外教育辅导站在经费保障、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泰兴市坚持“校站结合”,建立运行机制,规范教师选用,优化实施策略,推动校外教育辅导站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校外教育辅导站;“校站结合”;区域教育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也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纽带和载体。作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泰兴市教育局主动与关工委对接,进一步建立完善“校站结合”机制,探索建立在职教师进站任教的泰兴做法,不断推动全市校外教育辅导站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现实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江苏将校外教育辅导站作为社会教育实践的创新举措,明确以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富有理想、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江苏人为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主题教育、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助学帮困、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努力把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假日乐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重要载体。应该说,校外教育辅导站扎根村(居),依托学校,联系家长,贴近学生,是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纽带,是各级政府关爱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全市尤其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留守学生约3188人。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监护,监护人对孩子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基本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同时,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亲情与关爱,极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节假日多沉迷于网络和电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失管、失控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基于这些因素,我市创新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路径,积极推进“校站结合”,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真正让“家长安心、学生欢心”。

二、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高度重视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但在经费保障、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难以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不高。

1.经费保障度有待提高

创办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公益性事业。辅导站不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其添置设备、开展活动、对辅导员“以奖代补”等所需经费,主要通过财政拨付、乡镇安排、部门支持、社会赞助等多渠道予以保障。综合我市实际来看,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能够足额保障校外教育辅导站的经费。而地处黄桥老区、规模较小的校外教育辅导站投入得不到保障,以致活动场所设施陈旧,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课程开发力有待增强

校外教育辅导站要增强吸引力,扩大覆盖面,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但全市各校外教育辅导站定位不相同,导致课程设置千差万别。少数辅导站仍以课后作业辅导为主,部分辅导站课程以特长培养、素质拓展为主,而学校教育和未成年人迫切需要的课程,比如道德养成、心理辅导、社区实践等,则很少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校外教育辅导站的认同,也影响了社会对其职能的正确评价。

3.师资专业化有待强化

高素质的师资是校外教育辅导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虽然校外教育辅导站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站的发展。就我市而言,校外教育辅导站专职教师以退休教师、“五老”人员为主,专业结构失调、学科比例不配套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农村校外教育辅导站教师短缺,教育教学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三、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实践创新

针对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校外教育辅导站提质增效。

1.建立校外教育辅导站运行机制

教师是校外教育辅导站高质量运行的第一要素。我市姚王镇东林村的黄辉等在职教师以志愿者身份长期参与校外教育辅导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加强“校站结合”,构建在职教师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的长效机制,才能提升辅导站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增强群众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办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市城乡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强内涵提质量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市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于支持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其中50万元用于对在职教师志愿者实行“以奖代补”,20万元用于优秀辅导站奖励,30万元用于电子阅览室建设,并要求各乡镇(街道)财政每年配套不少于10万元。同时,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在职教师志愿者参加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在职教师志愿者的选拔、聘用、考核、獎励办法,促进了校外教育辅导站与学校的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2.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教师选用

严格按照“学校动员、自愿报名、乡镇聘用、考评奖励”的程序选聘在职教师,为校外教育辅导站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一是按需选聘。坚持将校外教育辅导站教师选用作为一把手工程。年初,根据各辅导站列出的聘请在职教师计划清单(师资人数、教学科目、专业特长),由辖区内对口结对中小学校张榜公布。学校采取教师自愿报名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在职教师志愿者,一般每个基层村(社区)辅导站选聘1~2人,中心站、社区与学校联办的大型辅导站适当增加选聘人数。名教师则采用专业授课、跨站辅导、一人多点服务的模式,持续放大“名师+”效应。

二是择优聘用。由于校外教育辅导站学生年级跨度大,对既能辅导各年级课业又具有才艺特长的“全能型老师”需求量较大。全市各学校在自愿报名的在职教师中,选拔热心校外教育、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在职教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参与辅导站工作。在职教师志愿者名单经辅导站、乡镇关工委和市教育局三级审核后进行备案,并为在职教师志愿者颁发聘书。

三是考评奖励。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制订考核细则,从课时数量、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安全管理、遵章守纪等方面对在职教师志愿者进行全方位考评。在对每个教学课时进行考勤登记的基础上,年底组织“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学生代表对其教学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关工委和教育局审核,同时在市关心下一代“银杏树下”网站、微信工作群和各学校公示。对在考核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在职教师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市教育局将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成绩突出的在职教师志愿者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规范的程序、严格的考评、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了在职教师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的积极性。2017年全市有317名在职教师参与校外教育辅导,2018年增加到428名,2019年达628人,为辅导站辅导质量稳步攀升提供了人才支撑。

3.优化校外教育辅导站实施策略

坚持将提高质量作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关键,聚焦课程课堂,聚力管理优化,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优化课程,增强吸引力。面向留守儿童群体,结合家长最迫切的需要,探索推广“三段式”辅导模式,即开展文化课辅导、主题实践教育和文体艺技能培训,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辅导和特长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爱好、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和本地教育资源优势无缝对接,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校外辅导的吸引力。济川街道鼓楼社区辅导站的京剧、黄桥镇祁巷村辅导站的农耕文化、新街镇梧桐村辅导站的银杏木雕、珊瑚镇镇前新村辅导站的珍珠绣、虹桥镇新市村和济川街道大生社区辅导站的小足球队等特色辅导项目,吸引了一批批孩子参加。全市实际进站学员数从2015年前的3000名增加到2019的8500多名。

二是强化管理,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五老”的威望、经验优势,聘请其担任校外教育辅导站站长,精心做好调研、反馈、协调和“三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的管理、服务工作,为辅导站的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省劳模李光才自费为远道而来的教师准备午餐。省优秀辅导员、张桥镇镇西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正刚言传身教,悉心指導的丁嘉丽老师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市在职教师志愿者一等奖。根思乡关工委在青年在职教师志愿者中成立临时党支部,传承弘扬杨根思精神,为老区群众、为农村“三童”无私奉献。在职教师志愿者和“五老”志愿者两支队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相得益彰,辅导员队伍凝聚力不断增强。

三是提质增效,扩大影响力。创新“校站结合”路径,优化校站管理质态,让校外教育辅导站服务更贴近实际、贴近需求,满足了家长所盼、学生所愿。校外教育辅导站立足实际,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主动宣传乡风文明内容和要求,引导形成农村新风尚,农村秸秆禁烧、垃圾分类、道路清洁工作顺利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也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孩子们从过去的“要我来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来学”,家长变成了“我要送孩子来学”;各乡镇、村(居)将校外教育辅导站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实事工程,从过去的“要我办辅导站”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办好辅导站”。办好辅导站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全市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数量从2013年的11个,发展到2019年的160个。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