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扶还是阻碍?

2020-05-03赵坡

新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言行陌生人爱人

赵坡

情景再现

晚饭后,笔者和爱人带着4岁的儿子在小区散步,三个人有说有笑,甚是和谐。

儿子跑在离我们一米开外的前方,无忧无虑地玩着石子。就在这时,一对中年夫妇从儿子身边经过,儿子冷不丁地用手拍了一下从身边经过的妇人,妇人一脸的错愕和不悦。见此情景,爱人赶紧跑过来向中年夫妇道歉,同时严厉警告儿子,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我问儿子为什么要拍别人,儿子说,他想和别人打招呼。我耐心地给儿子讲道理,说大家不喜欢陌生人触碰自己,如果要打招呼,可以用嘴巴来说。儿子有点闷闷不乐,回答说自己知道错了,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大约半个小时后,大家似乎都把这件事忘了。儿子一会儿和我们玩老鹰捉小鸡,一会儿给我们变魔术。然而,当一名男子从儿子身边经过时,儿子再次用小手拍了男子一下。男子很生气地说:“这孩子也太调皮了,家长是怎么教育的……”

爱人这次非常生气,忍不住对儿子吼道:“妈妈刚刚不是警告过你了吗?不要随意去碰陌生人。你明明答应妈妈不会这样了,为什么说过的话做不到?”爱人越说越气,越气声音越大。儿子被吓哭了,紧紧地抓住妈妈的衣襟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只是想给他们打个招呼,下次我再也不这样了!”

爱人并没有接受儿子的解释,冷冰冰地说:“我不想听你的辩解,想打招呼可以用语言表达!我们回家吧!”儿子依旧哭着解释:“妈妈,你真生气了吗?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看着可怜兮兮的儿子,爱人心软了,给儿子擦干泪水,再次语重心长地给儿子讲了一大堆“道理”。儿子似乎听懂了,不停地点头认错。

让人想不到的是,刚到单元楼下,儿子又拍了一名从身边经过的小女孩!这一次,爱人没有控制住,狠狠地在儿子屁股上打了两巴掌!儿子号啕大哭,边哭边说:“妈妈真的生气了,妈妈不爱我了,不要我了!”

爱人快速走在前面,儿子紧跟着,边走边问:“妈妈,你还爱我吗?”儿子的哭声让人心疼,我劝爱人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回应,但爱人没有理会,因为她觉得儿子已经4岁了,到了要规范言行的年龄。

后来,儿子一直追问着爱人这个问题,在回家的路上追问,在洗澡时追问,在睡前还在追问。爱人怕儿子受到惊吓,平静地对儿子说:“儿子,妈妈当然是爱你的,但是妈妈希望你遵守一些规则,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儿子迷迷糊糊睡着后,在梦里还哭着问“妈妈爱不爱我”。

问题分析

1. 父母

一方面,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缺乏儿童视角,用成人视角来评价儿童言行,于是会对儿童言行上纲上线,产生很多情绪化的言行。事实上,儿童眼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有时会与成人眼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有天壤之别。

儿子为什么会触碰陌生人?根据儿子的解释,他是想和别人打招呼。也就是说,在孩子的世界里,触碰别人是礼貌的行为,这是在主动打招呼。

另一方面,大多数父母因为工作等各种原因,多习惯于采用简单、粗暴、直接的方式来敷衍儿童,既没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孩子。因此,大多数父母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4岁的男孩到底为什么连续触碰路人?父母只看到了路人的愤怒和感受到了自己的愤怒,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男孩内心深处的想法,不仅没能对症下药,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情绪化的言行,导致男孩最后近乎崩溃的呓语。

2. 儿童

儿童的模仿性非常强,不管是在电视节目,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只要发现了感兴趣的言行都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但是,儿童缺乏辨别能力,会模仿好的,也会模仿坏的。这是生活环境对儿童的言行的影响。

另一方面,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岁的男孩并不懂得社会规则,不知道不能和陌生人有肢体接触,或者没有认识到随意接触陌生人的肢体会侵犯他人权益。儿童没有规则的概念,自然就谈不上遵守规则。

在与儿童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儿童交往时,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扣帽子”,更不适合用上纲上线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因为在孩子的内心根本就还没有形成规则的概念。

3. 社会

当今的父母,在舆论裹挟与从众心理的双重影响下,都“紧跟社会潮流”——给孩子报很多培训班,希望孩子早认字、早背诗、早懂事;自己拼命上班,坦然地把孩子丢给老人、保姆或幼托机构;重物质轻精神,认为给孩子创造好条件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迷信自己的辛苦可以换来孩子的成长,要求孩子给予父母丰厚的回报……

太多父母教育子女都过早、过快、过于功利,耐心、深入陪伴子女的父母并不多见。这些现象都说明不少父母在面对子女时都处于焦急和忧虑的状态。

处理建议

综上所述,在教育儿童时,父母需要做的是蹲下身子,和孩子开展下面的对话。

1. 准确告诉儿童他们刚刚做了什么

儿童在做完一件事情后,可能很快就忘记了。此时,父母需要准确描述儿童刚刚做了什么,帮助儿童还原事件,让儿童清晰地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为父母表扬优点和指出不足奠定丰富而客观的细节基础。当然,父母在描述某些关键细节时,要尽量得到儿童的确认,这样才能让信息更加准确。

2. 耐心询问儿童到底为什么这样做

在描述及確认完事实后,父母要询问儿童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对于年龄偏小的儿童来说,父母要坚信儿童是诚实的,不要怀疑儿童叙述的真实性。父母还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能否客观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的帮助,父母需要在一问一答中帮助儿童充分、完整地表达,以了解儿童做某些事情的真正原因。

3. 细致了解儿童当时这样做的感受

父母需要了解儿童做那些事情的感受——刚开始有什么感受,得到了别人怎样的反馈,最后又有什么感受。了解了这些感受,父母才能根据这些感受来引导儿童,让儿童在感受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的言行进行定位和选择。

猜你喜欢

言行陌生人爱人
语录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再见了,我的爱人
亲密爱人
爱人
爱人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