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2020-05-02天,陈

生产力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张掖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郑 天,陈 英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0 余年的高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1]。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实质就是研究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问题[2]。土地利用效益研究有助于明确区域土地利用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间的协调状况[3]。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作为监控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国土部门的重视,对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4-7],在尺度上主要集中于城市群[8-9]和省级范围等[10-11]大中尺度上,对西北干旱区研究较少涉及。而张掖市作为典型的西北干旱区城市,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和交通枢纽,处在快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节点,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粗放情况进一步显现,迫切需要对城市存量土地进行改造挖潜,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本文以张掖市为例,采用均方差权值法[12]对张掖市近8 年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测算并进行分析,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张掖市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的关键因子,以期为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和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处97觷20'~102觷12'E,37觷28'~39觷57'N,包括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六县区,土地总面积4.087 4×104 km2,位于全国地形的第二阶梯中心,2016 年底常住人口122.42 万人。年降水量104~328 mm,年蒸发量1 639~2 341 mm。张掖市位居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上游,自然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26 条,年径流量达26.6×108m3,地下水储量十分丰富;受黑河水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 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2009—2016 年,张掖市经济快速发展,GDP 由2009 年的192.08 亿元上升至2016 年的399.94 亿元,以年均13.54 %的速度增长;人均GDP 从2009年的14 949 元增加到2016 年的32 729 元,年均增长率为14.87%;地均二三产业产值由2009 年的33.86 万元增长到2016 年的72.79 万元,每年平均以14.37%的速度递增。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2016 年土地利用率为81.15 %,土地开发强度大。

(二)数据来源

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2010—2017),《张掖统计年鉴》(2010—2017),张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城市2016 年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一)建立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建立是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是一种综合效益,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效益,因此用地效益应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价[13]。为了客观全面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独立性和可操作等指标选取原则,充分考虑张掖市发展情况,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出发,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选取的经济效益指标分别为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反映建设用地生产效益)、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三产业比重、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社会效益指标分别为失业率、恩格尔系数、万人拥有病床数、人均道路面积、城市人口密度;选取的生态效益分别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表1 张掖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方法选择

在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权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定性成分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点在于系统分析多个指标单要素,在对于我们选择的15 个具体指标,分析三个评价要素不是特别适合。基于此,本研究选用均方差权值法进行评价。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指标的相对离散程度[14],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包含的信息量越大,与其他指标相比越重要,所以其权重也越大,反之则越小。均方差权值法可以表征各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标准差的归一化的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科学、客观地计算权重。

(三)均方差权值法的基本步骤

1.指标标准化。由于各指标的数量级不同、单位不同,必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极大值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Xj—指标j 的标准化值;xj—指标j 的原始数值;maxxj—指标j 的最大值,minxj—指标j 的最小值。

正向指标采用式(1),即指标原始数值越大,其对评价结果正向作用越大(如地均二三产业产值、森林覆盖率等);而对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时则需采用公式(2),此类指标原始数值越大,对评价结果正向作用越小(如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

2.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各指标的均方差,并在其所属评价要素内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即为各指标在其评价要素的权重,公式为:

式中:Wj—指标j 的权重;n—评价要素中的指标数量;σ(Xj)—Xj的均方差;的平均值,m—样本数。

3.根据公式(5)、(6)计算各指标及其评价要素的得分:

式中:Fi—评价要素i 的得分;Fj—指标j 的得分;Wj—指标j 的权重;Xj—指标j 的标准化值。

4.计算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数。以评价要素得分为基础,分别计算评价要素的标准差并将其归一化,其结果作为该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最后,采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公式为:

式中:F—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Wi—评价要素i 的权重;k—评价要素数量:Fi—评价要素i 的得分。

三、张掖市2009—2016 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经过计算得到张掖市2009—2016 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图(见图1),评价结果反映了张掖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

图1 张掖市2009—2016 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

(一)经济效益

2009—2016 年张掖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数不断上升,从2009 年的0.428 上升到2016 年的1.005,年均增长7.21%。2016 年与2009 年相比,经济效益指数增长了1.35 倍,远高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长倍数,对综合效益贡献较大,表明张掖市城市土地资源配置越来越合理,集约利用水平越来越高。从单项指标来看,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 等均有较快增长,特别是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总额8 年间增长了2.67 倍,是经济效益增长和综合效益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二)社会效益

8 年间社会效益指数由2009 年的0.75 降低到2016 年的0.56,下降了25.33%。2009—2016 年社会效益波动下降,其中在2010 年最高,2013 年最低,效益指数分别为0.81 和0.51。从指标层来看,城市人口密度由2009 年的5 540 人/ 平方公里减少到2016 年的1 229 人/平方公里,减少了77.82%,是引起社会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原因为张掖市建成区面积的过度扩张。张掖市的建成区面积由2009年的29.17 km2大幅增长到2016 年的64.2 km2,增长了120.09%,而城市人口由2009 年的45.73 万人增长到2016 年的53.78 万人,七年间人口数仅增长了17.6%。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造成城市人口密度下降,进而引起社会效益降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张掖市政府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将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城市人口规模相匹配,避免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造成土地粗放利用。

(三)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的变化基本表现为“U”型,先降低后升高,变化起伏较大。2009—2011 年,生态效益指数由2009 年的0.86 下降到2011 年的0.6,下降了30.23%;2011—2015 年,期间生态效益指数平稳缓慢增长,由2011 年的0.6 增长到2015 年的0.69;2015—2016 年,生态效益快速增长,一年之内生态效益由0.69 增长到0.95,增长了37.68%。生态效益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下降引起的。2010—2011 年,张掖市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由198.1 t/km2增长到436 t/km2,此后逐年缓慢上升,在2014 年达到顶峰,为542.7 t/km2,之后开始下降,到2015 年降至469.2 t/km2,2016 年更是骤降至221.2 t/km2,成为生态效益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表明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在加大。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对工业污水的处理引起重视,提高工业污水处理率,降低工业污水排放量,提高生态效益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四)综合效益

由图1 可见,综合效益的变化相比其他效益来说比较平缓,有升有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2011 年,综合效益略有降低,指数由0.645 64 减少到0.608 76,减少了5.7%。从图1 中可见,在这一阶段中,除了经济效益在增加,其他两种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在这一时期,张掖市的经济发展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导致综合效益不升反降;第二阶段是2011—2016 年,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综合效益指数由2011 年的0.608 76 增长到2016 年的0.872 25,五年增长43.28%,年均增长8.66%。在这一阶段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数有较快增长,社会效益则继续降低,表明张掖市政府开始重视生态效益的增长,社会效益继续被忽视。

总体来看,张掖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自2009 年以来不断提高,反映出城市土地利用越来越合理,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得到优化。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生态效益波动上升,社会效益波动下降,表明张掖市在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对社会效益引起重视,使三种效益协调发展,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

四、问题与对策建议

根据对张掖市2009—2016 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针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针对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张掖市要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打造西部物流集散基地和商贸流通中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周边合作,提升开放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激活发展要素。

第二,针对社会效益指数不高,在8 年间社会效益指数波动下降的问题,要加大对公园绿地、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周边地区居民来张购房置业、居住养老,提高人口密度。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突出城市内涵式发展,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大棚户区改造、老旧住宅区改建和棚户区货币化安置力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第一,均方差权值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与其他赋权方法相比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加权求和可以计算出张掖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反映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情况和时间变化趋势,比较适合用在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上。

第二,张掖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8 年间稳步提高,表明张掖市土地资源配置越来越合理,集约利用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且增长速度远高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综合效益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社会效益波动下降,生态效益则呈波动上升趋势。

猜你喜欢

张掖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张掖市第四中学
好刊社会效益高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开拓进取,服务项目建设——张掖市工程咨询中心发展纪实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