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2020-04-29徐春秀

山西农经 2020年6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

摘 要:目前,养蚕业受到各种病原体的影响,有较大感染风险。分析了蚕病的发生条件,并从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两个类型展开实例诊断,提出蚕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养蚕业健康发展提供经验与防病指南。

关键词:蚕病诊断;综合防治;蚕室消毒;传染性蚕病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6-009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884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战“疫”关键期,更要将农业生产摆在资源持续供给的首要位置。近年来,蚕桑生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产量与生产质量上备受考验。张海霞(2017)[1]认为,因蚕病导致的蚕桑减产是养蚕业发展受滞的主体因素。从致病原理来看,蚕病大致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其中传染性大多是病毒病害的侵蚀,细菌病毒等通过某种传播途径或通道直接侵入,使得蚕体因病毒繁衍而成为病体,然后病蚕成了病毒传染源。非传染性的起始是非病原,主要指因农药喷施不当、器械运用不当、动物侵入造成的蚕体发病或受侵害。在具体农业生产中,很多养蚕工作者缺乏防病治病意识,且对于某些蚕病无法进行诊断,造成防治工作不及时,蚕病扩散,使得养蚕业遭遇不可预测的风险。

1  蚕病发生的条件

1.1  蚕病发生的前提

由于非病原蚕体侵害的防控难度较低,因此主要对传染性蚕病的发生条件进行分析。①蚕病发生的根本前提是要有病原病毒产生。②须有病原病毒侵入蚕体的通道或途径,且蚕体内有可选的寄生点及排出通道。③外界环境对于蚕病传染的支持。

1.2  蚕病传染的类型

蚕病从病原体到蚕体传染,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按此分类,蚕病传染有4类,即以真菌病为主的病体接触性传染、以败血病为主的蚕体创伤性传染、以细菌粒为主的蚕体食用传染和以微粒为主的胚种性传染。

2  蚕病特征的诊断

2.1  传染性病征的识别

按照传染与非传染性,蚕病的种类有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生动物病等[2]。下面按类型特征进行分辨。

(1)病毒病。这类蚕病是相对常态化的病体类型,但对于蚕体的侵害也最大。其可发生于四季,夏秋最为显著。该病毒大多寄生于蚕体内,在一定生长环境下发病,直接实施侵害,因此需要技术手段下的病理诊断。以核型多角体病(NPV)为例,其好发于3~4龄病虫。蚕体受到该病毒侵害的表现是蚕体变为乳白,且整体呈现肿胀状,蚕体躁动或停或行,体躯极易破开,大蚕往往患病躁动爬行落地体破并溢出乳白液体。再如脓核病(DNV),蚕体逐渐呈现软化或空头,病蚕一般不思饮食,个别会出现断食现象,且大多为自动爬行蚕座四周颓然静止。

(2)细菌病。该病也属于常见类型,可发生于四季,尤其好发于湿热季节,如夏秋季,大多有败血、中毒、断食症状。以败血病为例,其大多为病菌附着并进入幼蚕,于血液里增殖使得体躯扩散染病。主要表现是幼虫时期不再食桑,蠕动迟缓或静伏,身体胸部逐渐臃肿,腹部痉挛有液体流出,至死;蚕蛹一旦患病即死,且体躯腐黑,有黑红色体液渗出,传染性极强;蚕蛾染病后鳞毛不整,迟钝且垂翅,在交配时易死。再如肠道病,病蚕常常断食,行为反应迟滞,发育不良,个头较小。缓慢发病的常有起缩、空头症状,急性时常常在睡眠时便死去,死后躯体呈黑褐,腐臭速度快。

(3)真菌病。这类病型发病相对较急,主要因真菌而起,蚕一死即僵,因此也被认为是硬化病系。以最为常见、最严重的白僵病为例,其起病快,幼蚕初病躯体变褐,行为迟滞,到后期躯体发生云团状斑痕,临死便粪较软,可见一些流出液体。病死躯体潮而腐,有臭味。蚕蛹濒死体躯逐渐没有了蠕动功能,死后躯体胸部可见皱挛。部分病蛾是患病蚕蛹化而来,但难以产卵,死后躯体干化,翅足稍动则落。

(4)原生动物病。此类病症起源于蚕自带原生菌,借助于食下或胚种等渠道实现病害扩散,主要种类有微粒子原虫、变形虫及锥虫等[3]。蚕期患病躯体变暗,且日渐瘦削,个体小,蚕的睡眠不足,到了蚕后期出現不规则斑点,也有蜕皮症状发生。蚕蛹患病后,体躯缺乏光亮,行为缓慢,腹部变得散松,且部分可见黑斑。蚕蛾患病大多为秃蛾或大肚蛾,交配产卵颜色淡化,存活率低。

2.2  非传染性病征的识别

(1)动物病害。主要指节肢动物,如蝇蛆病、螫伤病等,一般其附着于躯表,在幼蚕躯内发病而终外染。蝇蛆染病桑蚕一般于3~5龄都是易于寄生期,一旦蛆蝇寄生产卵,体躯便会迅速变暗并呈暗黑扩散状斑痕,蛆体增而斑痕猛扩,存在蚕早熟问题,病躯一般死后会变作薄皮茧。

(2)中毒症。这类病型是外在有毒物对蚕侵害造成的,在对蚕体基本生理机能造成破坏后,呈现出中毒症状。主要有机磷氮农药中毒、废气中毒等。以有机磷中毒为例,一般发病较快,一旦中毒即断桑,并朝四周无规则爬行,可发生痉挛,可见流出污液,排粪不规则不成形。病蚕临近死亡呈抽搐状,前肿后皱,存在脱肛病征。

3  蚕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3.1  蚕病的综合预防

3.1.1  蚕期前消毒

本阶段消毒主要是为了防止前季养蚕后所隐藏的病毒。

(1)消毒准备,即将所有蚕室及相关饲养用具都进行清理、刷洗、刮土,通风或晾晒,暴露病原。

(2)采用标准比例配比漂白粉液进行初次消毒,配比甲醛液展开第二次喷施消毒,并辅以硫磺烟熏。要求漂白配比需达到标准1%的浓度,不得高于1.2%;甲醛需达到标准2%的浓度;烟熏时长要达到0.5 h。

(3)扫清一切可能寄生病原体的死蚕、蚕沙、杂草等,填充封牢各种洞穴,如蚁穴等,采用新鲜石灰配水成浆实施粉刷或喷洒,最大可能消灭病原体,减少幼蚕感染风险。

3.1.2  蚕期中消毒

为降低病原的滋生與传染,要建立动态隔离消毒制度,即对患病幼蚕、蚕蛹、蚕蛾等及时隔离淘汰;采取固定配比(石灰粉),常态化对蚕体蚕座及用具进行消毒,降低座内感染风险。同时,要在养蚕易感期做好不同病毒病原的针对性消毒扑杀,患病蚕体或已死尸体要坚决按照消毒规范,置消毒容器予以处理。此外,对于桑叶的采集储存流程也要严格执行消毒,防止因食桑而被感染。

3.1.3  蚕期后消毒

这一阶段消毒主要为了隔断本季养蚕所遗留病原的扩散,通过消毒阻断传染,这也是下一季养蚕的卫生保障。杀毒时可采用标准配比为1%的氯漂白溶液,达到1%浓度的石灰浆液,对养蚕区域展开消毒,务必做到消毒及时,不留死角。杀毒完毕后,建议再次打造蚕室,用具清洗晾晒,统一规范封存。此外,蚕室外也要做到对害虫及时清除扑杀,可在桑叶采摘前2 d,对被虫子啃咬过的桑叶进行清除,并喷施漂白粉液覆盖消毒,为蚕提供健康的食桑环境。

3.1.4  杜绝农药污染

①对桑叶的保护。在桑园喷施农药时,必须要对喷施方法和实时风向有准确的掌握,避免因喷施不当造成桑叶污染。②对农药的选用。防虫防病毒农药要尽量选择残效期在3 d内的,而邻里选用农药时也要做到主动交流,统一农药品种及喷施时段。③农药的置放。要远离蚕室或蚕具放置,坚决杜绝随意乱放,农药喷施用具到处丢弃。④饲养员的管理。饲养员一旦接触过农药,要在经过卫生处置并达到一定标准后,消毒换衣后才能再次接近蚕体。

3.2  蚕病的应急处置

(1)传染性处置。①病蚕紧急处置。要剔除病体并置放消毒容器处置,采用漂白液或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以不再出现病症为准。②病蚕用具的紧急隔离。要将其进行封闭隔离,并采用标准配比为3%的漂白液予以消毒,切断病原的传播,规范蚕沙堆放工作。③防病菌药的添食。规定每龄添食500~1 000单位的氯霉素,将防僵粉、谷壳或3 g/m2的硫磺用于蚕室熏烟,降低细菌病、僵病的发生率。

(2)非传染性处置。①切断毒源,即时调整蚕室及蚕箔、除沙。②展开全面消毒。对于蚕蛆蝇,可让蚕添食灭蝇液,按照25%浓度500倍液予以配置,或体喷25%浓度300倍液,如果属于农药中毒,则需要即时加眠网除沙,通风增隔断。此外,要调低室温并做干燥处理,喂食质量上好桑叶,提升蚕体抗病机能。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浅谈农村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综合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17(5):84-85.

[2]郭绍才,肖筑才,张祥秀.沾益县盘江镇夏蚕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6(1):27-29.

[3]许燕娜,文柳璎,李平春.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对小蚕共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广西蚕业,2017,54(1):44-46.

作者简介:徐春秀(1969—),女,汉族,江苏海门人,专科,农艺师,研究方向:桑树的病虫害防治、蚕病的防治、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技术。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