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摆渡人:“四有”好教师培养的校本化追求

2020-04-28徐伯钧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四有教师角色专业发展

徐伯钧

【关键词】教师角色;专业发展;文化追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4-005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勉励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四有”好教师的提出,准确地定位了从事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与国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学校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四有”好教师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取向。越溪实验小学将教师的身份重塑为“文化摆渡人”,是“四有”好教师培养的校本化表达,是基于它百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的校本化追求。对越溪实验小学而言,“文化摆渡人”体现了独特的教师角色定位,践行着独特的教师发展路径,涵养着独特的教师文化价值。

一、文化摆渡人:体现了独特的教师角色定位

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自古有之。“传道”说,从教师的职业功能定位教师的角色;“人梯”说,从在传承知识上的作用来定位教师的身份;“红烛”说,以勇于自我奉献来颂扬教师的精神品质;“园丁”说,以精心培育的行为来树立教师育人的形象;等等。无论哪种视角,都是从某个方面定位教师的角色、身份、精神和形象,但又都失之偏颇,都不是对教师角色或身份的全方位的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全方位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能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能够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越溪实验小学重塑教师身份,提出“文化摆渡人”的教师角色定位,是站在时代教育的高处,顺应学校教育从学科价值向育人价值的飞跃;想在现实学校教育的深处,尊重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处,让教师真正承担育人的神圣使命。越溪实验小学的“文化摆渡人”,是“四有”好教师的校本化表达,它基于“摆渡”的本义,超越引申义,止于比喻义,突出了教师作为文化传递者、精神培育者、学习引领和陪伴者服务于人的成才的身份特质。“文化摆渡人”超越了“传道”的功能性,追求教育的本体性;超越了“人梯”的静态,追求教学相长的动态;超越了“红烛”蜡炬成灰的悲壮,追求教师行为世范的社会价值;超越了“园丁”的勤劳,追求教书育人价值的自我坚守。

二、文化摆渡人:践行着独特的教师发展路径

作为摆渡人,要熟悉水文知识,懂得水流规律,掌握行船技能,把握船行方向。作为“文化摆渡人”的教师,应该有深刻的教育理解,体现为对教育本质的真把握、对学校教育的真领会、对学科教育的真贯通,能够通过专业化的学科教学行为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的,完成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摆渡人”作为“四有”好教师越溪实验小学的校本化表达,体现了越溪实验小学积极探索独特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越溪实验小学坚持从价值认同、技能跃进和团队协同三个方面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价值认同是“文化摆渡人”身份重塑的思想基础。学校教育的具体行为就是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要良好地实施国家课程就必须有共同的教育理解、共同的教育追求、共同的学科认识,这些价值认同是教师成为“文化摆渡人”重要的思想基础。越溪实验小学让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对学校的发展方略、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教学实践要求等进行明辨和回应,实现学校发展的价值认同。因此,越溪实验小学追求“价值摆渡”,坚持在悦纳中理解、信任,坚持在对话中推动、前行,坚持在共享中共生、共进,以形成“文化摆渡人”共同的精神底色和价值追求。技能跃进是“文化摆渡人”身份重塑的专业保障。越溪实验小学在重塑教师“文化摆渡人”身份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建立教师进阶体系,通过引领、陪伴、唤醒、鼓舞等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持续赋能,使教师不断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释放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成为独立而负责任的成长者。团队协同是“文化摆渡人”团队发展的学术保障。“摆渡人”的摆渡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集体的行动,需要船长和水手的协同与协调,即需要团队的协同努力,因此加强团队建设是“文化摆渡人”身份重塑的重要基本前提。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教师个人基于教学实践的自觉追求,又需要基于主题研究的集体行动。越溪实验小学坚持聚焦主题,将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密切关联度的问题提炼成主题,进行人人参与的有深度和广度的研修活动,在主题研究中,在骨干引领、同伴互助、问题研讨中廓清认识、改进行为、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发展团队。

三、文化摆渡人:涵养着独特的教育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是在这个群体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这个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自觉,它在心理上表现为成员个体对组织工作认知的价值取向,在观念上表现为成员个人对组织事务的自觉主张,在行动上表现为成员自身对组织工作的自觉选择。因此,积极的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内驱动力。“文化摆渡人”是对教师身份的重塑,更是越溪实验小学独特的教育文化追求,而教育文化价值追求的过程又是这种独特的教育文化价值进一步涵养的过程。“文化摆渡人”呈现的是发展的文化、协同的文化、利他的文化、共进的文化、民主的文化、追求卓越的文化和坚持教育善的文化。“文化摆渡人”所形成的越溪实验小学运行的内在机理,激发和提升越溪实验小学全体教师的发展内驱力和职业使命感,推动他们走专业成长的自觉发展之路,过高品位的职业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摆渡人”。

“文化摆渡人”是越溪实验小学重塑的教师身份,更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成为全校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自我超越的对象。且不论对“文化摆渡人”的内涵、现实意义和教育意蕴的分析,暂不提为了价值擺渡而让教师参与学校顶层设计的维度选择,也不说为了技术摆渡而设计的教师专业进阶层次,单看朱红娟老师的“把学生心灵的成长放在中央”,就体现了“文化摆渡人”的精神境界和职业情怀;单从王彤彤老师仅用五年时间就由大学生成长为“大先生”,便可以看出“文化摆渡人”作为越溪实验小学文化象征的涵养作用;单从许建华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地传承传播书法艺术,足以看出“文化摆渡人”作为越溪实验小学隐性文化标志的精神力量……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文化摆渡人”涵养着独特的教育文化价值。需要着重提及的是,越溪实验小学在教师身份重塑的过程中,坚持用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学校文化发展纲要、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等制度建设行为,引领、推动、规范“文化摆渡人”的职业行为,即通过制度的规训,实现教师认识上自我认同和行动上自觉选择的教化,从而达到学校文化管理的新境界。

(作者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四有教师角色专业发展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