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乡村文化振兴对策

2020-04-27姚芝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姚芝

摘要:乡村振兴是近期基层政府的重点工作,乡村文化振兴在河南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的建设问题等。对策包括编制规划、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乡镇文化产品等。

关键词: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一、河南省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正在成为普遍共识

各县(市)党委、政府都能深刻认识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很多基层干部对本地优质文化资源如数家珍、充满感情,对保护传承力度不够深表惋惜,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充满期盼。群众普遍反映,“盛世兴文,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到了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的时候了”。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各地都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持续加大投入。目前,全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85.31%(其中,贫困村建成率98.87%),计划2019年6月底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七个一”目标(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器材)。同时,还广泛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乡村”“教你一招”“舞台艺术送农民”“红色文艺轻骑兵”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农村群众普遍反映,现在不仅文化活动阵地多了,文化活动的频次也增加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比以前强多了。

(三)文明向上的风尚占据主导地位

各地都十分注重優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广泛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创建活动。乡风民风明显改善,爱党爱国、向上向善、重义守信成为乡村价值的主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风气更加浓郁,封建迷信、低俗演出等显著下降。

(四)农民文化需求十分旺盛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广大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各类民间文艺团体快速增长。据统计,全省民营院团达到2127个,自发组建文艺队伍5万多支。很多村一到晚上就有多支文艺队伍在开展活动,广场舞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农村女同志每日“必修课”。

(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各县市都十分注重发挥特色优势,把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统筹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省共有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6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9个、省级特色文化基地(村、社区)15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02个、省级传统村落811个。它们既是乡村旅游的着力点,也有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够

虽然各地大力推动科学理论宣传普及,但把政治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的能力不足,套路化、程式化,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各级党组织、各条战线、全体党员一起动手,但目前县直业务部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一些村党支部直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履行还不到位,存在只问工作、不管思想的倾向,影响了党的声音在农村传播。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无效投放的问题。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绝大多数闲置,处于休眠状态。二是文化设施建管用脱节问题。调查发现,仅有29.69%的群众经常到周边文化场所,但却有59.18%的群众希望政府能多组织文化活动,说明活动组织不经常、设施利用不充分。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盲区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产业集聚区、城郊结合部出现大量新的产业工人,而文化服务没有跟着人走,覆盖不够到位等。

(三)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不够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其中绝大多数的民俗文化、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都散落在广大乡村。虽然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普遍存在“好说不好找、好找不好做、好做难做大”的问题,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资源没有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乡村文化产业“小、弱、散”的现象还比较普遍。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41.8亿元,占GDP比重3.01%,远远低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排名第4位,全国排名第11位。

(四)文明乡风的培育还需要持续发力

总体上看,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还不够强;金钱至上、炫富攀比的不良心态还存在;赌博、红白事大操大办、不孝赡父母等问题在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

(五)文化人才队伍还比较薄弱

从干部队伍看,乡镇党委宣传委员绝大多数是兼职,配备专职宣传委员的乡镇比例仅为18.5%,开封、鹤壁、三门峡等地的乡镇宣传委员没有一个是专职;乡文化站虽然有2至3人的编制,但主要工作却不是文化方面,专干不干专的现象突出。从专业人才队伍看,县级及以下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4%,中级以上职称仅占30%,文化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更是十分短缺。目前,省级以上传统工艺类传承人60岁以上的超过50%,很多县级剧团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像项城市豫剧团目前能够上舞台的只有4个人。

深刻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上的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文化以其优势地位深刻影响着农村文化,对传统农耕文明形成强大冲击。二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根本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环境、对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很多地方仍然沿用传统思维、固有套路、原有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群众需求。比如,我省20户以上的自然村已全部覆盖4G通信网络,农村居民通过微信朋友圈和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47.25%、27.33%,两项合计超过了广播电视(59.95%),平均手机上网时长(2.25小时/天),与城镇居民(2.27小时/天)不相上下,已成为获取信息主渠道。特别是那些“小镇青年”,他们的文化生活几乎全部集中在网络上。但从调研结果上看,目前,农村的文化服务仍以传统戏曲、广场舞为主,吸引力不强,年轻人参与度不高。三是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的矛盾。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但号召式、倡议式的多,约束性、考核性的少,又加之农村文化建设还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导致基层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甚至敷衍应付的情况。四是机制制约与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承接主体还比较单一,投入也非常不足。从全省看,2017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23.37元,不及全国人均事业费55.74元的一半,全国排名31位;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0.3%,全国排名30位。

三、对策建议

(一)编制乡村文化振兴规划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重要论述,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因地制宜理念,抓紧编制省、市、县三级《乡村文化振兴规划》,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注重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任务转化为具体的抓手,在省级规划中明确一批可操作、能落地的工作项目,带动市、县两级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以项目化推进机制提升工作实效。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围绕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惠民活动等重点工作,每年制定实施乡村文化振兴10件实事,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

一方面,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的方式,以村为单位,根据绝大部分群众共同需求策划服务项目,面向社会组织、专业组织购买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另一方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直接入户。电视是群众家庭最基本、最普及的信息终端。从省级层面整合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面向基层的服务资源,建设全省公共服务数据库,推动“教你一招”、中小学优质课、农技科普、健康教育等资源联网上线。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光纤将节目资源直接送到农户家中,通过电视点播的方式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在后台资源建设方面,可依托“百姓文化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对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和编辑制作。在服务落地方面,可选择3至5个基础较好的县作为试点,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全覆盖。

(三)加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在全省建立100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乡村实践基地,引导艺术家围绕农村题材开展采风和创作生产,筛选一批重点优秀作品,在出版、展示、推介等方面予以扶持。发挥全省性文艺评奖的导向作用,打造自下而上的群众文艺选拔提升平台,激发民间创作热情。鼓励文艺院团、影视集团以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思维,在全国整合演艺资源,策划农村题材的创作项目,以市场化方式运营,打造具有商演价值、市场价值的优秀作品,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

(四)在全省开展星级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双星”创建活动

近年来,汝州、偃师、光山等地把文明创建与村组工作经费、村民福利待遇结合起来,不仅有力激发了群众创建热情,遏制了大操大办、不孝赡父母等不良风气,也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成为推动基层全面工作的有力抓手。建议丰富创建内容、明确认定标准、完善评选程序、加强表彰宣传,在全省推广“双星”创建的经验做法。重点是联合财政、人社、教育、卫生、金融等部门,出台有分量的激励政策,对获评的文明村、文明户不仅要给予资金奖励,还要在就学就医、小额贷款、交通旅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他们既得荣誉,又得实惠。

(五)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小镇

以乡村旅游小镇建设为牵引,推动乡村旅游与养老、体育、健康、文化、醫疗、教育等产业相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动能。落实《河南省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统筹发改、文化旅游、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对全省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做到标准化建设、差异化发展,力争2020年底前在全省打造70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4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发布民宿的行业标准和典型样式,着力打造20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南品牌。

(六)推广一批典型文化惠民项目

一是推广乡村“大喇叭”。目前,在广大农村生活的成年人主要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智能手机不会用,报纸看不到,电视常常被孙子辈的动画节目霸屏,接受科学理论、惠民政策的渠道非常匮乏,是理论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大喇叭简单有效,既能宣传党的政策,也方便了基层治理,很适合农村,群众非常欢迎,建议全省推广。二是推广“乡村音乐厅”。2016年以来,省文化厅依托文化部“圆梦”“春雨”工程,组织13670名文化志愿者建立156支文化扶贫扶志团队,分赴156个贫困村开展以音乐为主,涵盖美术、体育、文化活动的“乡村音乐厅”活动,主要工作内容是“八个一”(学唱一段经典戏曲、开展一次文化培训、创作一个自编节目、组织一次乡村擂台、带出一支草根队伍、举办一次节庆活动、培育一个文化品牌、建立一套规章制度)。活动实现了“送文艺”“种文艺”“育文艺”的有机融合,非常受群众欢迎。三是推广农村“村晚”。针对春节期间农村返乡人员集中的特点,今年春节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文化志愿者组织实施,在1120个乡村开展了“河南首届乡村春晚大联欢”活动,共有13.2万名农民作为主角走上舞台,对推动乡风文明、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反响非常好。建议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从今年开始逐年扩大活动覆盖面。

河南的乡村文化振兴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相信未来的乡村越来越美好。

(责任编辑 梁素芳)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