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朗读训练,坚持以读为本

2020-04-27黄美琪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范读语感情感

黄美琪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学千法读为本。”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著名教师余映潮曾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朗读作为课堂学习的一种常规方式。

一、朗读的效用

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是经典的优秀散文,文质兼美,适合学生朗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

1.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能够通过有声的语言感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再现文章的艺术形象。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讨究有所得之后,还要吟诵,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東西化为自己的语感。

2.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篇好的诗歌或散文,不带感情色彩“念经”式地读和声情并茂地读,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给听众的感受和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学生只能感受到作者对春的向往和喜爱,无法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反复品读,并适时点拨,使学生从花、草、风、雨中走进作者的心里,感悟外在景物与内在感情和谐交融的诗情画意,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艺术的美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

3.朗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文言古诗的意境都是极美的,但这种美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美”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和美感展示出来,借助合乎情理的想象,让学生翱翔于语言的天空,张开想象的翅膀,领略语文课堂的魅力,感受文言古诗蕴含的美。

二、朗读训练的方法

1.重视范读,激趣启情

范读,就是示范性朗读,是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有引领性的作用,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能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读的欲望,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味和鉴赏。当年,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在学生面前读书:“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由此可见,教师范读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让学生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从而对文章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

2.多样朗读,激发兴趣

促使学生语文学习最好的“钥匙”是兴趣,学生若对所学课文产生兴趣,便会充满期待,积极主动地去读、去品、去探究,然后全身心地读,批文入境地读。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或随机点名,或分组朗读,或全班齐读,或轻声吟诵,或大声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这样,既能够避免课堂的单调,又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指导朗读,训练朗读

课堂朗读不仅是一堂课的需要,还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朗读训练进行到底,并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名著赏析、综合性学习、课外阅读等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将精彩语段、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素材,最后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与语言表达中,为自己的写作与语言添彩。

总而言之,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获得广博知识的一种来源,所以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吧,重视朗读训练,坚持以读为本,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灵动的音符,弹奏出优美、雄壮的旋律!

(作者单位:濂溪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范读语感情感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情感
台上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