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月“出门儿”

2020-04-26兰玲

走向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饽饽亲戚朋友胶东

兰玲

胶东民间习惯将走亲戚看朋友称之为“出门儿”,就是出自己的家门进别人的家门做客,过年期间的出门儿就称之为“出正月门儿”。现在有些年轻人不爱过年,尤其不爱出正月门儿走亲戚,说是担心七大姑八大姨问什么时候领对象回来,什么时候结婚等等。实际上这往往是借口,一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年渐渐地没有了味道,二是年轻人不理解出正月门儿的意义。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历来重家族意识,重亲戚礼道,重人来客去,即人情往来。平日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大事都要互相走动探望以相互帮衬,到端午、中秋、春节等大的节日要送节礼。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除了节前要送节礼,过年还要出正月门儿,这是人们加深交往、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月里出门走亲会朋是拜年的内容之一,拜年除了大年初一拜村里本家本当的长辈和街坊四邻,还有一种拜年就是出正月门儿。即使是天天见的近亲好友,也要出正月门儿,乡人认为这是“礼道”,否则便是失礼。人们把出正月门儿看得非常重要,平时不走动可以说是忙,可以说各自为生计奔波,可是过年再说忙就说不过去了,而且,团圆欢聚原本就是春节的主题之一,多日不见的亲戚朋友正好在大家都有时间的时候聚一聚,有的亲戚一年只见一次就是过年时候,人们怎么能放过这样的时间。有了这个正月门儿,给人们提供了多种联络情感、沟通感情的机会。大家凑在一起畅叙别情也各自交流自己的生活状况,即使是有过矛盾的人,只要正月里来出门儿了,就是表示要主动和好了,即使是嘴上没有说出道歉的话,双方也心知肚明。新正大月的,谁也不愿意闹得脸红脖子粗,所以不用多说什么,拜个年问个好,矛盾也就自然化解了,从此冰释前嫌,又恢复正常交往。

出正月门儿相聚的时间很短暂,路近的茶余饭后打打牌聊聊天,就到了要离别的时候了;路远的也就是吃顿饭的工夫,时间都走在路上了,可是无论路途多远,也不管天寒地冻或是风雪载途,老友亲朋还是要见上这一面。正月里,你看看路上的情景就知道了:步行的、骑自行车的、开手扶拖拉机的、开农用三轮车的、开轿车的,拉家带口,熙来攘往,不绝如缕,出门做客的人热盼盼,迎接待客的主家也热盼盼,这中间盼的就是一份情义。人与人之间,若没有了情义,生活也就没有了温度;人若没有了新朋故交,做人也是一种失败。所以在民间,谁家里来的客人越多,主人越有面子,证明人缘好,证明家里人丁旺盛,俗话说:“门槛越踩越旺”,即是说家里来客人越多越有人气,如果没有人来出门,街坊邻居就会有一些微词。

出门儿走的亲戚朋友,有近亲,有远亲,还有干亲,无论实亲干亲,日子过的都是人是人气,没有了人,什么都将不存在。因而不能把日子过死了,民间评价不与人来往的人家就说他家是“屋顶上插棘针”,或者“屋顶上开门”,意思是这户人家人缘不好,薄情寡义。近亲可能见面次数尚多,远亲基本上只有出正月门了,一年仅此一次,而一年间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因而,出正月门儿也成了大家互报平安的一种方式。每年都见的亲戚,若是今年突然不来了,大家还会互相探问是怎么回事,是身体有恙还是因为有什么怪罪了。所以如果有特殊情况,是要提前打招呼或托了人捎信儿告知的,这叫话到礼到。民间习惯称亲友间的来往为“走动”,说的就是你来我这里,我去你那里。俗话说“亲戚是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更是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間的微妙关系,一门亲戚,如果一方几年不上门,或者一方主动来往,另一方不再回应,那两家的关系必定就会淡而渐断,不再走动。

出门的时间从初二就开始了,一般是将回娘家排在首位,夫妻二人带着孩子,闺女看娘女婿看丈人外甥看姥姥,之后就是看舅舅看姑姑看姨姨、干爹干妈、闺蜜同学同事......。过去生活艰难,为主家着想,亲戚之间一般会协调好,大家结伴相约,集中一下,尽量在主家有主要客人的时候同来,这样主家也好招待,也省些费用,一般来说,基本每家都成定式,在每年正月的某一天相聚。现在则无所谓了,吃喝不愁,只要有时间,随便哪天都可以。有的人家家口大,亲戚多,常常可见在姥姥家是一个大汇聚,然后在大姨家聚一次,在二姨家又聚了一次。大家热热闹闹,今天一起到这家,明天一起到那家,轮流到各家欢聚。这正月门要一直出到初五六高潮才算过去,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多,还有再晚的,有俗语说“出门出到初八九,没有饽饽也没有酒。”说这话的人家心里常常是美滋滋的,有满满的喜悦,言外之意是自家客人多,即使没有了美食,亲友们也还是愿意来。

来的都是客,自然少不了款待一番,山东人好客,胶东人更甚,将一年积攒下来的好东西都用在了待客上,这也是过去好多孩子盼着出正月门儿的原因之一。家家户户年前都要准备很多食品,为的就是招待客人,春节前忙年忙的一切差不多都是为了接待正月里来出门儿的亲戚朋友,许多人家除夕那天自家都不舍得吃得好一点,这在当今生活富裕之后的孩子们那里也是怎样都想不通的。

走动重礼节,少不了带礼物。现在物资充盈,礼品丰富,到超市走一趟就齐活。但过去不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桃酥、饼干就是高档礼品,主要用来看望老人和病人,一包桃酥一包饼干不知道能串多少人家,直到最后碎成渣渣,实在不能再送了方作罢。在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年代,果腹是第一要事,胶东人家的主食是面食,困难年代,白面饽饽是金贵的稀罕食品,因而胶东一带出门带的最多的就是自家蒸的饽饽,以至于现在,过完年返城的时候,亲友们也不忘给你装上几个年饽饽,胶东民间的一些礼俗中也仍然流行送喜饼、喜饽饽、供饽饽等。为什么送饽饽,一是生活困难,没有再好的礼品;二是解决实际困难,主家若家境困难或有红白大事的时候,家里要招待的人多,这些饽饽临时就能派上用场,解主家燃眉之急。饽饽专门用白条篓子或箢斗子或笸箩来盛装,以至于民间送礼有专门的说法叫“送小篓”。外面一定是要有包袱包裹覆盖,包袱也为专用,喜庆盖红或粉,白事盖白,讲究的人家会用纸笸罗先盛装了,外面再用包袱包裹。礼物也可以互通有无,家里曾有一个表亲,住在海边,临海的地方土地少,粮食也少,但海产品丰厚,于是每年来出门儿的时候会带些鱼虾海产品,回去的时候母亲就会将他盛海鲜的桶刷干净了,盛上两桶小麦或玉米让他带回去接济春荒。其实无论什么礼品,重要的是情意,无论什么年代,人们也要互相帮扶,这样的大家族才有温暖,这样的社会才其乐融融。中国年过的是祥和吉庆,所以这正月出门儿才会与平时格外不同,无论亲戚还是朋友,问声安好,再见又得一年。这一来一去中,中国人重亲情重友情及过年的美好期盼与祝愿就都在其中了,希望“出正月门儿”这项重礼重情的传统习俗,能像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照亮一些现代人冷漠的心灵角落,也使中国年的味道更加醇厚浓郁。

猜你喜欢

饽饽亲戚朋友胶东
骄傲的蚊子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参照群体对中国奢侈品从众购买行为影响的研究
快乐闯关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粉子面饽饽
减肥
观水
买饽饽
心照不宣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