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之研究

2020-04-25谭立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5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公平性科学性

【摘  要】文章从公平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分析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结合新高考改革的实践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探究新高考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及突破对策。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价值取向

引言

高考是全面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及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主渠道。自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制度一直秉承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的时代性、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性、实现教育全面覆盖的公平性基本原则不断调整着考试科目设置、分数匹配等各个方面,始终处于动态化革新之中。当前,新一轮高考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高考改革价值取向在坚守“公平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高考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高考招生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但在实际的改革进程中面临着重重阻碍,尤其是改革中呈现的高考价值观念陈旧、功利性思想根深蒂固等问题愈发突出,制约了新高考制度与政策的落地与落实。基于此,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探究新高考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从价值引导、科目设置、学校保障等方面提出推动新高考改革的对策。

一、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的工程,会受到宏观政策环境、教育政策方针、教育文化、社会人才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考改革坚守着“公平性”与“科学性”这两大价值基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围绕此两大基石调整着价值观念,保证高考选拔制度能够选拔出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发展的人才,并且促进人才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

(一)新高考改革公平性的价值取向

新高考改革旨在构建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考选拔体制机制,以此推动教育公平、优化育才选才、促进学生科学发展。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改革始终以“公平性”为基本底线。对于廣大公众来说,其对义务教育最迫切的需求便是“普惠性”,但对高考制度的关切则集中于其公平性之上[1]。新高考改革制度坚守“公平性”这一价值基石,不仅仅是顺应广大公众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以“公平性”彰显新高考制度的基础功能、核心精神。抚今追昔,我国古代的“高考制度”——科举制承担着为国选才之重任,其长期存续的要义便是相对公平的人才考核与选拔方式。由此可见,坚守“公平性”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良传统。

我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致力于由形式上的公平转向本质上的公平,将公平性这一价值取向渗透至高考的全过程之中,如放宽高考准入标准,面向所有青年及成年人,将高考塑造为“终身考试”,体现了“一个也不能少”的人才选拔理念;再如减少加分政策,加大高考加分管制力度,推动加分政策的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

(二)新高考改革科学性的价值取向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指出,推动高考改革的力量,是工业化的进程。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所需的技能较为简单,因此无需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但在工业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精细化、多元化,学生未来所面对的就业选择也更为多样。因此,新高考制度的目标在于选拔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为达成这一目标,新高考改革制度对考生自主选择权、科目设置及学校管理保障等进行了调整,体现出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性价值取向。

其一,新高考制度赋予了考生更加自由的考试科目选择权,学生在进入高中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的需求等选择学习课程,此种制度的变革破除了长久以来的“文理”二元对立格局,学科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新高考制度不再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之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本质上来看,三门高中水平性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那么水平性科目边转变为选拔性科目[2]。

其二,高考改革后,高中科目出现了多种自由组合方式,如上海六门学科中自选三门学科形成的二十中组合形式;浙江七门学科中自选三门组成的三十五种组合形式。在此种影响下,高中教育教学突破了班级、固定学生群体、统一教学内容及目标的桎梏,大力推行分层异步教学、走班制教学,在优化课程安排的同时推动了高中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其三,受新高考改革的影响,高校基于自身特色学科、办学定位与优势对专业进行优化与调整,通过此种方式广泛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学生报考本校,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生源质量,还能够促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综合来看,新高考改革的科学性体现在从学生步入高中起便对其进行基础性与综合性教育,至高校招生对生源的把控,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保障能力。

二、新高考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为:

其一,考试科目自由选择下的“驱赶现象”。虽然新高考提倡自由选择科目的初中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当学生选择科目时往往会受到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信息的引导,这就导致家长及学生将“分数”作为选择科目的导向。高考利益相关主体基于对付出与高考效果的考量,最终引致部分科目另选考、个位数选考的“驱赶效应”。

其二,选科赋分的匹配问题。一方面,不同学科考试难易程度并不相同,那么每一门学科分数的代表性以及不同学科分数之间的可辩性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国高考评分及高校录取分数均已学科总分为依据,学生选择了不同科目组合,便会获得不同的总成绩,继而影响学生最终的录取结果。以物理+历史,地理+历史科目组合为例,物理考试的难度历来要高于地理,假设学生在学习物理与地理时付出了相同的努力,但物理因难度高,学生所得的分数便低于地理,导致学生总分偏低,若低于高校录取线,便面临着“落榜”之威胁。于是,高考利益方为使学生以最小,或者说相同的付出获得最优的高考成果,便会引导学生选择难度较低的考试科目,这便引发了物理等高难度学科无人问津的局面,既导致上、中下游都选择易得分科目的情况,又违背了新高考改革公平性的价值取向。

三、新高考改革突破困境的对策

要想切实转变社会分数定胜负的固有思想,便需要在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对学生、家长的价值引导,使其能够将个人、小家的利益诉求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联系起来,逐步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学业进步结合为有机整体。其次,在现行高考科目设置的基础上,提升赋分机制的科学性,结合考生群体规模、往年分数等因素合理设置不同科目间分数的差异及分数的权重,注重体现科目分数的代表性、不同科目分数之间的可辩性。同时要积极探索高中课程与高校课程的衔接,使学生在高中阶段便体验高校专业门类,采用三次模拟选,一门必考及两门自选的方式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程学习模式。最后,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的保障力与支撑力,通过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纵深推行及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切实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并通过学校与班级管理的革新为学生选课选考创设良好环境。

结束语

公平性与科学性是新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新一轮高考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中,在促进科学育才选才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阻碍、显现出诸多问题。唯有教育相关部门、高中及职高、高校、家庭形成合力,达成共识,才能消除高考相关方的利益分歧,助推新高考改革价值的彰显。

参考文献:

[1]万彭军.公平与科学:新高考综合改革价值取向及优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2(06):99-106.

[2]朱国华,吴兆雪.高考改革微调:基于高考价值与教育资源差异的非对称博弈分析[J].中国考试,2020(02):7-12.

项目基金:

2020湖北警官学院教研项目[JYXM2020B13]:新高考下科学通识类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谭立超,(1972-),男,广东梅州,湖北警官学院基础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物理学。

(作者单位:湖北警官学院基础部)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公平性科学性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云环境下能耗感知的公平性提升资源调度策略
提高职工医保统筹层次的必要性及其难点分析
注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