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氏汉琴研制成功

2020-04-25

乐器 2020年4期
关键词:刘氏侧板民族乐器

中国的民族乐器是在不断改良中向前发展的。1919年,自音乐先驱郑觐文将其开办的“琴瑟学社”更名为“大同乐会”之后,郑觐文先生就热衷于民族乐器的改良和研制,推出了一大批改良、复制乐器并充实到大同乐会的民族乐队中来,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乐器演奏家和乐器制作师传承和发展了先辈的优良传统,民族乐器改良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本刊创刊40余年来,发表过的有关乐器改革、改良成果的文章不计其数。可以说,民族乐器改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本期介绍河南洛阳的胡琴演奏家刘双军新近改良的刘氏汉琴。

据刘双军介绍,他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制汉琴,经过上百次的计算及试音、调试,终于试制成功,整个过程非常复杂。前不久,“刘氏”汉琴已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刘氏汉琴音色独特,外观大气漂亮,音色极富有特色,高、中、低的音量及音色统一,尤其是高音不衰减,达到3100震频,比二胡的高音多出1000震频,共鸣极佳。

一、刘氏汉琴在琴制作中,首先采用了提琴制作工艺,侧板仅2毫米厚,侧板有音柱的功效,箱体内采取了和提琴工艺一致的低音梁及音柱,音箱上端首木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处理,与侧板及面板、背板形成一体化的共振,使琴板容易振动,降低了琴板内表面的吸湿性,音箱的重量减轻。

二、采用特殊方法涂饰音板,音板的光泽使纹理更明显和美观并可起到反射作用。该琴采用提琴酒精漆,琴色透明、光亮不易脱落,绿色环保,无对人体有害物质。

三、汉琴的音色是否甜美,音量是否宏大,与面、背板的振动频率有直接的关系。刘氏汉琴采取了先进的制琴方法,对面板、背板准确的进行了每秒振动频率的测试。

四、该琴上部内部制作成圆弧形,去掉了二胡六方振动的声音轨迹,采取箱体式发音原理,既增加了低音梁和音柱,制作采用新理念,因而使整个琴板更易振动。音窗是琴的喉和嗓子,汉琴音窗设计为侧板两侧模式,音窗中间的距离更加合理。弦的振动能量是有限的,因此该琴码也不同于二胡琴码,加宽了能带动面板振动的码脚面积,推动背板及箱体的整体共振,使得泛音的共振更加灵敏,可避免传统二胡泛音不足的缺点。

五、琴的音色除了面板与背板的频率和谐外,凸起弧度也优于二胡。由于二胡存在蟒皮下陷的缺点,因此容易造成高音区域衰减。而汉琴则能够很好的解决二胡高音衰减的缺陷。汉琴的面板弧度略高于背板,但弧度较为平缓,背板弧度略低与面板。该琴设计了合理的弧度,且音板弧度自然优美。

六、传统二胡的琴杆在琴体中穿过,让琴声通过空气振动传播。汉琴与之不同,制作工艺避免了琴体穿杆的工艺。经过合理的设计首木与尾木的厚度,并采用强度较大的胶种,完全可以像提琴一样不必穿杆。

七、据发明人刘双军介绍,汉琴在二胡演奏的原有基础上,也可演奏任何八度以内的双音。他欢迎各位二胡演奏同仁们及二胡制作师们共同探讨,为民乐改良建言献策,进而推动刘氏汉琴的制作与发展。自汉琴研制成功后,发明人刘双军用汉琴演奏了许多乐曲并上传到网络,引起了胡琴爱好者很大的兴趣。他表示,将来有机会将批量制作一批汉琴,以满足爱好者的需求。

猜你喜欢

刘氏侧板民族乐器
一种轮胎模具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往顶上跑
全向可调卫星侧板安装设备设计与应用
双螺杆挤出机
振动筛侧板裂纹的处理方法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后母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