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赤壁之战的四个真相

2020-04-23吴鹏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20年3期
关键词:火烧孙权周瑜

◎ 文 | 吴鹏 编辑 | 王芳丽

湖北赤壁长江畔的“赤壁”摩崖石刻 摄影/ FOTOE

因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水域战争。也因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被插入了太多虚假剧情,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以致真相反倒成了这场战争中的稀缺资源,比如曹操吹嘘的八十万水军到底有多少水分,曹孙刘在赤壁究竟打了多大规模的仗,黄盖火烧连船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东南风是不是决定因素等等。

曹操真实兵力

赤壁之战历来被认为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教科书,曹操兵力多于刘备的败兵残将和孙权的江东子弟,是确定无疑的。只是,双方的实力对比,真有那么悬殊吗?

大战之前,曹操曾给孙权写了一封颇有气势的“恐吓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这封信可谓意气风发,对江东那是一个志在必得。从当时的战略形势和力量对比来看,他也确实有这个底气。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十月,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击败最大的敌人袁绍。建安十二年(2 07)八九月间,曹操出奇兵北征乌桓,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和袁氏残余势力问题,基本上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 08)六月,曹操自任丞相,正式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合法性。

当上丞相仅仅一个月,曹操挥师南下,几乎兵不刃血拿下荆州。曹操一看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立马提前启动统一程序,要借攻灭袁氏、降服乌桓、收服荆州之余威,继续追击刘备,进而鲸吞孙权,完成四海一统。

曹操的梦想很丰满,当时的现实似乎也不骨感,麾下众多的将士足以支撑起丞相的宏图远略,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及的那封著名的短短三十来字的宣战书。信中曹操说手下有八十万大军,一人伸出一个拳头就能把江东砸得稀巴烂。对于这个数目,曹操自己是不信的,只是虚张声势,让孙权相信而已。

但曹操没想到的是,八十万的数目,不但自己不信,孙权那边也有人不信,更没被吓破胆,反而擦亮眼睛认真计算了一下,表示不信不服不忿。这就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

周瑜认为,曹操八十万大军下江南,完全是瞎咋呼,“诸 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八十万,我看他顶多二十来万,请让我为主公算道数学题,“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曹操从中原带过来的嫡系兵马顶多十五六万,且是疲惫之师;剩下的就是收编的七八万荆州兵团,人心未附。这样算下来顶多二十四万。

周瑜认为曹操帐下只有二十来万人,很多人都认为周瑜的这个估算比较可信。但如果查阅相关史料,则可以发现,周瑜关于曹军只有二十四万的估算似乎仍嫌过高,曹操兵马应该在十五万左右。

曹操是在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底,以讨伐董卓为名,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当时不过五千兵马。第二年就创业失败,被董卓大将徐荣打得落花流水,兵力所剩无几,本钱几乎赔光。

后来好不容易跑到扬州招了四千人,没想到中途哗变,“兵谋叛,夜烧太祖(操)帐……其不叛者五百余人”,只剩五百人。后来又招兵千人,才凑了一千五百人。此后曹操手上一直只有步兵骑兵千来号人,力量不值一提。

初平三年(192)是曹操势力大发展的一年。这年十二月,曹操在济北大破青州黄巾军,“得戎卒三十余万”,将其中精锐整编为青州兵。由此,很多人都误认为曹操兵力一下子扩充至三十万。

但三十万的数字很难经得起推敲。因为就在一年前,青州黄巾军曾和公孙瓒大战一场,被人家先是“斩首三万级”,接着“复大破,死者数万”,又被俘虏“七 万余人”。大战之后,青州黄巾军顶多剩下十来万,哪能被曹操捉去三十万?

要知道,后来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袁绍倾巢出动,带了十万兵马去砍曹操,光明正大的以多打少。曹操如果真有三十万精锐,袁绍断不敢如此嚣张。事实上,当时官渡前线的曹军“兵 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因此,曹操俘虏的青州黄巾军,绝对不可能是三十万,最多只能是十来万残兵败将,曹操顶多从中挑选万把人编为“青州兵”。直到官渡之战,曹操全军总数应该不到两万。

到建安十年(205),曹操彻底攻灭袁尚残余势力,平定冀州,又获“冀州兵”,总数在万人左右。加上前后收编的“其众十余万”的黑山农民军,还有臧霸、李典、吕虔等地方势力,全军当在十五万左右。

曹操画像 摄影/ FOTOE

三国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经济残破,尤其缺粮食。尽管曹操有较大规模的屯田,但提供的军粮毕竟有限,缺衣少粮的中原地区显然无法供养几十万人的超大规模军队。当年雄踞河北、号称“地广兵强”的袁绍,手下也不过十万军马。赤壁之战前,曹操实力虽然超过袁绍,但兵力不会达到袁绍数倍,顶多持平或略多一些。

就是这十五万人马,曹操也不可能全带到赤壁前线,还得留下五六万看家护院,尤其是镇住西凉的马超、韩遂,所以当时曹操身边嫡系部队应在十万左右。

湖北赤壁,周瑜塑像。 摄影/ FOTOE

至于周瑜估算的荆州降卒七八万,也稍嫌过高。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也不过十万军队,水军仅有三万。荆州虽然富甲天下,但远比江东地狭势弱,怎么可能有七八万水军?就算有七八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内讧的时候,刘琦曾带走两万水军到江夏,荆州投降曹操的水军有五万就不错了。

所以,赤壁之战前,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嫡系部队和荆州投降的旁系水军,总数应该在十五万左右,比周瑜估算的二十四万少出近十万。

孙刘联军方面,孙权有五万,刘备加刘琦有三万,共八万左右。双方兵力对比不到一比二,因此孙刘两家才有胆量在赤壁硬碰硬地和曹操干一仗。而赤壁战场上,孙刘与曹操的兵力对比瞬间从一比二逆转为十比一!

三方赤壁遭遇

赤壁之战以“赤壁”为名,就让人误以为此战是在赤壁一次性解决的。其实不然,在赤壁发生的只有一场小规模的前哨战、遭遇战。

曹操赶走刘备、收降刘琮,抢了荆州地盘,尤其是占领荆州钱粮军械储备基地江陵后,曹家队伍势力壮。刘备加紧向南逃窜,甚至要投奔苍梧吴巨;孙权阵营面对巨大压力,人心惶惶,内部战和不定。一句话,曹操势大,而孙刘两家还没荡起友谊的双桨,友谊的小船还没推开波浪。

此时,曹操有两策可供选择。

湖北黄冈,赤壁公园 摄影/ ic / 图虫创意

赤壁镇的周瑜塑像 摄影/ 东方IC

一是不要在江陵停下来,挟战胜之威继续追击刘备,赶在刘备孙权荡起友谊的小船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剁掉刘备然后收拾兵马去砍孙权,各个击破。

二是接受三国时期最聪明的谋士贾诩的建议,“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巩固荆州根据地,安抚百姓,收揽人心,与江东展开和平竞争。如此“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过不了几年,江东就会和平回归,天下就能和平统一。

这两条对策,曹操无论采取那条,都不会有后来的惨败。可惜的是,曹操的决策既非前者,又非后者,而是在江陵停留了一段既不长也不短的时间,让刘备、孙权抓紧时间“勾搭”起来。

在曹操的压力之下,孙权已经派鲁肃去找刘备商量两家联合事宜。而刘备,更是早就在三顾茅庐之时,就接受了诸葛亮“东连孙权”的战略建议,何况人家孙权主动贴上来,刘备自然要以热脸相迎。双方遂一拍即合,决定与曹操死磕。

曹操不是没有看到孙刘必然联合的趋势,但他一直没有对这个趋势重视起来,没有再使出惯用的离间计去分裂孙刘联盟。相反,曹操认为,孙权小儿肯定会被自己一封恐吓信吓破胆,不但会俯首听命,而且会乖乖献上盟友刘备的人头。

在这样的战略误断下,曹操在江陵待了几日后,决定撇下前进缓慢的水陆大军,亲率帐下五千精锐轻骑自江陵顺流东下去追刘备。

这一追就追到长江边上,曹操没有等到孙权送来的刘备人头,反倒听说孙刘已经结盟,暗叫大事不好。决定不等后面的大部队,立即乘船过江,趁孙刘还只是政治上联合,军事上还未合兵一处,先解决掉刘备,遂带着五千骑兵坐轻舟渡江到达江南。

而此时,周瑜率三万水军溯江而上,在樊口与刘备会和,合兵约有四五万人,继续逆水进军。孙刘联军进至赤壁,没想到迎头撞上了曹操渡江而来的五千轻骑,一场遭遇战就此在赤壁打响。

战斗经过很简单,“初一交战,操军不利”,面对四五万士气高昂的孙刘联军,曹操的五千疲惫之师哪是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加上军中“已有疾疫”,且骑兵无法进行水战,曹操只能率军“引次江北”,退过长江,退到赤壁对岸的乌林,等待与后续到来的水陆主力部队会和,陈兵江北,稳扎稳打,从长计议。

赤壁遭遇战虽是孙刘和曹操双方都没做好准备的一场小规模战斗,意义却不可低估。此战是曹军南征以来的第一次挫败,虽是仅仅折损五千人的小败,士气却大受打击。孙刘联军以将近十比一的兵力对比完胜曹军,小胜奏凯,打破了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士气得到极大鼓舞。

黄盖火烧乌林

赤壁战斗只是孙刘联军和曹军不期而遇的一场遭遇战,因此被很多史家忽略,很多人都认为火烧连船之战也是在赤壁打的,将赤壁遭遇战与火攻战混为一谈。

其实,曹操在江南兵败后,便脱离了江南赤壁战场,退到江北乌林安营扎寨。乌林在赤壁西南的长江北岸,与赤壁隔江相对。就此时的战略态势而言,曹操利在以多打少,老成持重,最好持久对耗;而孙刘两家,是以少对多,宜于速战速决,不宜拖延,只能智取,不可力敌。

曹操做出的也是从长计议的选择。后方水陆大军陆续抵达后,曹操下令沿岸驻扎,水陆互为掎角之势。可以看出,曹操是想暂时休整一下,熬过这个冬天,等到冬去春来,再过江去砍孙刘。

时值寒冬,北风那个吹,吹得没怎么坐过船的曹军将士在颠簸的战船上那叫一个吐,苦胆都能吐出来,别说打仗了,连兵器都拿不住。曹操很自然地下令用连环铁链将战船锁在一起,以缓解战船颠簸、士兵晕船之苦。

火烧连营模拟场景 摄影/ 东方IC

战船连锁,虽然解决了兵士不习水战的问题,但也让孙刘找到可乘之机。江东老将黄盖看到曹丞相这么配合地把战船拴在一起,遂向周瑜建议放火烧船,出奇制胜,让曹贼尝尝冬天里的一把火是什么滋味。这就有了黄盖诈降,变身为东南风风口上的一条火龙,火烧曹营之举。

此战,黄盖从长江南岸的赤壁出发,火烧北岸乌林曹军营寨。如果是火烧赤壁,那岂不是烧了屯兵江南的周郎,放走了结寨江北的阿瞒。因此,火烧赤壁的说法,是对历史的误解,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火烧乌林。

东风并非关键

周瑜黄盖能够火攻成功,历代都认为得到天助,是东南风的功劳,君不闻杜牧那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东南风是怎么来的,肯定不是诸葛亮借来的。如果孔明真有扭转乾坤之力,鬼神莫测之术,那后来也不会壮志未酬,大星斗罗五丈原!

江南隆冬季节固然是多刮北风,但按照气象规律,几天严寒天气过后,一般气温会略有上升,风向亦会变为东风、南风。北方的曹操人生地不熟,对天气不熟悉。周瑜对此却是胸有成竹,故才能批准黄盖的火攻建议。要不然北风呼呼的吹,黄盖的火船还没靠上曹操在乌林的营寨,便被北风给吹回江南赤壁,大火烧了自家船!

那是不是如果这天没有“东南风急”,这仗就没法打了,火烧乌林就无法上演了呢?

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变幻无常的天气上,应该不是周瑜的用兵之道。黄盖在提出火攻建议时,只是说曹操“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根本没有提及必须借助东南风的问题。事实上,周瑜、黄盖在定下火攻之计时,就已经发明出“黑科技”,不管风往哪吹,火船是一定要冲向曹营。

这个黑科技就是风帆。曾任孙吴丹阳太守的万震在其《南州异物志》一书中,记载江东有一种多桅多帆的战船,“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这种战船风帆是用一种名为“卢头木”的植物制作的硬帆,厚而硬,可以依据风力调整帆的总面积,根据风向调整角度,还能够利用侧向风力。不管它是东南西北风,都可以为我所用,助力战船前进,甚至可以逆风前行开顶风船。

既然装备了这种黑科技,周瑜黄盖在作战计划中就没有考虑风向问题,只是碰巧这天恰好是东南风。估计周瑜黄盖一看东南风起,这是天要亡曹的节奏,天予不取,必受其咎,遂临机决断顺天而行,就在这天破曹。

所以,火烧乌林,东南风实际上只是个吃瓜群众而已,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凭借手中的多桅多帆战船,周瑜黄盖只要准备妥当,随时都能向曹营发起火攻。否则如果没有东南风,三国历史就要被改写了吗,显然不是。

从曹操兵力几多,到究竟是火烧赤壁还是火烧乌林,再到东南风是否是火攻的决定因素,可以发现,赤壁之战这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揭幕大戏,被掩盖了太多真相。透过这些真相,真正的历史才能被发掘出来。

猜你喜欢

火烧孙权周瑜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火烧毒品
驴肉火烧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起源
不怕火烧的手帕
妙笔绘华章——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