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眼风光北固楼

2020-04-23邓莹辉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20年3期
关键词:北固山京口镇江

◎ 文 | 邓莹辉 编辑 | 田宗伟

北固楼 摄影/ IC /图虫创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八百多年前,辛弃疾一首慷慨激越的神曲——《南乡子g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不仅让一座楼、一座山名闻遐迩,而且让一座城蜚声天下。后世人每当提及镇江,也就是稼轩笔下的京口,便马上会想到北固山,北固楼,会脱口而吟出“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诗句。雄峙在镇江边北固山上的北固楼,是京口历史最悠久、最具有代表性的名楼,它充分体现了镇江作为军事要塞、历史名城、旅游胜地的深厚底蕴,堪称镇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北固山风光 摄影/ 我拿红颜碎了流年168 /图虫创意

北固楼所在的江苏镇江,地处黄金十字水道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它南据峻岭,北临大江,占据“吴头楚尾”的特殊地理位置。镇江江山清绝,境内名胜无数,而“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集中体现了此地诸山奇丽、幽清、雄峻等多重面貌,与杭州西湖等并称中国山水文化的典范,从而为镇江赢得“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的美誉。

镇江可以去游玩的地方很多,但最精华的地方却是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三山景物清华,丰姿各异:金山以绮丽见称,焦山以雄秀闻名,北固山则以险峻取胜。一般人心目中,或许金山更有吸引力,但对于笔者来说,北固山才是梦牵魂绕的“诗和远方”。不仅因为喜欢古人的诗词,也由于痴迷于三国故事和南宋战争风云,很多人对北固山情有独钟,不离不弃。有道是“京口东南第一郡,北固京口第一山”。如果你从来没有去过,就请随着笔者先来一次神游吧。

金山寺 摄影/ IC /图虫创意

北固山居于金山和焦山之间,南朝梁时改为“北顾山”,唐代称“金陵山”,俗呼“土山”。它位于京口东北,南接鼓楼南枝,西临教场环甘露港,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地理位置极其显要。北固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一峰嵌入城内,两峰向城外延伸。城内正峰为第一峰。城外前峰为中锋,临凤凰池;后峰横卧大江,是为北峰,又名别岭。它是北固山的主峰,其上名胜古迹多有存留。北固山山体不高,但“石壁在后峰,北东西沿江,长三十四丈五尺余,高十四丈”(《北固山志》),三面悬崖已显示出北固山的险峻,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更增添了北固山的气势。从主峰之巅眺望,四面皆景:东边是滚滚长江一泻千里,葱茏的焦山隐现于万顷碧波之中;西边是峰峦叠嶂,千峰竞秀,绵延到辽远的天际,与蓝天碧云“粘”为一体;从近处看,金山为邻,互相映衬,益发显得清丽;极目远眺,江对岸扬州文峰塔和更遥远的平山堂也依稀可见,使人颇有“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的震撼感。

北固楼就耸立在北固山主峰峰顶。如果你从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过气象台,沿山脊北行至清晖亭,穿过镌刻着梁武帝所书“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的条石对面的拱门,就抵达北固山主峰——北峰之巅刘备招亲之处的甘露寺,甘露寺后面就是我们寻觅多时的主角——北固楼,人们也称它为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北固楼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北固楼,一个“满眼风光”的地方。

北固楼是历史悠久的名楼。据记载,东晋时蔡邕的堂曾孙蔡谟(281~356)最早在北固山建楼“以储军实”,也就是军用仓库;东晋军事家谢安(320~385)曾对该建筑进行修复。南朝梁大同十年(544)梁武帝登楼遥看京口壮观气象,改楼名为北顾楼,不仅留下《登北顾楼诗》,而且挥笔题写“天下第一江山”。大约唐代以前,古北顾楼已经焚毁。唐人在其旧址上重修一楼,并根据晚唐著名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牗”诗句,取名为多景楼。上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题书的“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江淘日夜东流水,地耸英雄北固山”对联。因为它建在北固楼旧址上,与北固楼是前世今生的关系,故有人亦称其为北固楼。但据考证,此楼命途多舛,或毁于五代战火,北宋时迁建于唐临江亭旧址;元祐(1086~1093)末再遭焚毁后元符年间(1098~1100)再建,已非原址;南宋隆兴二年(1164)再迁新址。可见,多景楼与北固楼早已成为渊源不再的两座楼。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北固楼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固楼本身也经历多次毁与建,今日的北固楼,是2011年复建的仿宋新楼,其造型典雅庄重,堪称当今江南新建名楼翘楚。登上北固楼极目远眺,水色山光,景色绚丽,使人颇有一种凌空飞翔、飘飘欲仙之感。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当年登临北固山,为眼前的绝美风光所倾倒,曾万分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镇江金山寺 摄影/ IC /图虫创意

辛稼轩在北固楼上所看到的“满眼风光”不仅是碧空万里、烟波浩渺的自然山水,更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争风云。镇江,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北固楼,则成为文人雅士聚会赋诗、歌咏英雄豪杰历史功绩的所在。来到北固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三层正面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北固楼”三个大字,飘逸遒劲,气势非凡;其第一层正南上方匾额有“东南胜概”四个篆字,两侧撰有一幅楹联:“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此联寓含着三国吴主孙权构筑铁瓮城称霸东南的故事,南宋辛弃疾为官镇江登临北固楼而生发“何处望神州”的亡国之感慨,为北固楼奠定了雄豪悲壮的基调。

北固亭所在的北固山海拔不过60米左右,但它表层二三米以下全是岩石山体,且山“高数十丈,三面临水”,俨然是江上横空耸立的一座天然“石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形优势。站在北固楼上,神观飞越于苍茫久远的历史,一个个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眼前鲜活地呈现:雄踞江东的吴大帝孙权,早在赤壁大战之前的建安十三年(208)就运筹帷幄,将政权中心从苏州迁至京口(今镇江),并背靠北固山建造了“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的铁瓮城,“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胜控东吴”,清代康熙皇帝曾用这样的诗句赞美孙权所建铁瓮城的壮丽雄险。可以说,孙权正是以北固山为据点,拉开了经营东吴、雄霸一方的历史序幕,并最终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盖世功业。而另一位三国争霸的主角——刘备也因缘际会,与北固山结下不解之缘,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几乎无一例外地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和民间传说有关,成为游人探索三国历史、寻访三国遗迹的理想去处,尤其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为北固山抹上了浓重的传奇色彩,紧邻北固楼的甘露寺也成为北固山最著名的景观之一。

焦山 摄影/ IC /图虫创意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京口英雄不止于此。是否还记得那个曾在京口寻常巷陌居住的小名唤做“寄奴”的一代草莽英雄刘裕(363~422)?他起于寒微,却心怀远大,东征西讨,数次北伐,为匡扶晋室立下汗马功劳;他代晋自立,定都建康,成为南朝“宋”的开国者;他立志出征北魏,却尚未出兵便因病逝世,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但纵观其轰轰烈烈的一生,依然可谓“气吞万里如虎”!

时光如北固山下的长江流水,在默默无语中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的诗大概能够表达宋代词人辛弃疾登北固楼时的心情。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与金国隔淮河对峙,而镇江便成了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北固山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204年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此前,他的前辈韩世忠曾在三山一带痛击金军,取得黄天荡大捷,沉重打击了金兵的嚣张气焰。黄天荡一仗,也给韩世忠带来极大的声誉,“知国有人,天下诵之。”而辛弃疾作为家乡沦陷、投奔南宋的“江南游子”,本就是南宋最坚定的抗战人士,一生以北定中原、抗金复国为己任,而现在终于有了率军复仇的机会,自然兴奋不已;然而饱经磨难的稼轩居士亦深知,北伐之路漫漫,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精心谋划,运筹帷幄。但新任宰相韩侂胄却急于建功立业以巩固相位,仓促间就打算倾举国之力决战金国,令稼轩颇为担心。正是在此背景下,他数次登上北固楼,先后写下《永遇乐g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g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名篇。既表达对古之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也告诫当今主政者不要轻举妄动,同时流露出自己气吞山河的报国豪情。

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北固楼,这座起于军事仓库的古楼,经历一次次焚毁和重建,经过历代数不清战火的洗礼,阅尽人间冷暖秋风。今天,它以全新的面貌巍峨伫立在北固山之颠,安详地看着烽火狼烟渐行渐远,人间乐土已然到来,世界终归平静,岁月就此静好。

北固楼不仅是一座军事之楼,更是一座文化之楼、诗词之楼。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英雄豪杰、文人墨客雅集赋诗、抒发壮志豪情之所。早在刘宋时期,谢灵运就曾陪同宋文帝刘义隆登临北固山,写下北固山登临诗——《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皐。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景色明丽,江山旷远,展示了京口的山水之美。如果说谢灵运的“应诏诗”是描写北固山的第一诗,那么,其后的梁武帝萧衍则是吟咏北固楼的第一人。其《登北顾楼诗》云:“歇驾止行警,回舆暂游识。清道巡丘壑,缓步肆登陟。雁行上差池,羊肠转相逼。历览穷天步,矖瞩尽地域。南城连地险,北顾临水侧。深潭下无底,高岸长不测。旧屿石若构,新洲花如织。”将登山的过程和登楼所见北固山周遭的江山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凸显了北固山的险峻和江山的广远。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高潮,但由于北固楼被毁,其形象在唐诗中难觅踪影,但关于北固山的名篇依然层出不穷,其中王湾《次北固山下》诗堪称最为著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尽北固山的气势;“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法新奇,气度非凡,“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此诗被时任宰相的张说视为诗歌典范,“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措式”。

宋代是北固楼诗歌创作最繁盛的时期,北宋欧阳修、苏东坡、沈括、米芾,南宋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篇章。辛弃疾镇守镇江时,创作了大量爱国作品,尤其是北固楼词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它的名字,也让所有人感动于稼轩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前引的《南乡子g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早已家喻户晓,他的另外一首《永遇乐g京口北固亭怀古》也同样播于众口,妇孺皆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表现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悲壮苍凉,感人至深。明代杨慎《词品》云:“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元明清时期,北固楼吸引更多文人雅客趋之若鹜,登楼赋诗,却再也无法呈现两宋那样精彩绝伦的空前盛况……

北固楼经历过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和波光诡谲的政治联姻,也见证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和南宋偏安的屈辱。世事沧海桑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北固楼遭受过无数次的焚毁与新建,连名字也发生过多次改变,虽然我们早已无法看清它原有的真切模样,但无论怎样变化,北固楼所代表的美和精神却一定会永驻人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猜你喜欢

北固山京口镇江
次北固山下
文化广角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京口驿的回忆
《三国演义》与镇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玩命北固山
海龄殉职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