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院患儿身份识别方式及流程的探讨

2020-04-21王宏琴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腕带口语化姓名

王宏琴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查对和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1]。正确的身份识别是医务人员进行正确的操作和治疗的前提,与此步骤相关的错误有些是不可逆的甚至是致命的,这些错误不仅会造成患者严重的伤害,而且还会侵蚀很多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已被大量的科学文献证实[2-3]。住院患儿由于年龄小、交流困难等[4],在身份查对方面有特殊性。在临床实践以及带教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国内外各项资料中,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多样,既有统一的地方,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且没有针对儿科专用的身份核查流程。为了便于临床实践及带教,结合我国国情,将住院患儿身份识别方式及流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标准及制度归纳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及网上电子公告的方法,获得国内外各种关于患者身份识别的标准及制度,将身份识别方式及相关规定进行归纳总结比较。

当前,国际国内都十分重视医疗安全,各项标准及制度的出台是确保医务人员安全行为落实的保障。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制定了JCI国际患者安全目标[4],许多国家均制定国家患者安全目标或标准[5-7],我国也制定安全目标、制度和标准[8-11]。但是,这些内容有统一的地方,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例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方法”与“标识”的互用,详见表1,身份识别的“方式、方法”与我国传统查对制度的方法相矛盾,往往导致理解及执行较为困难。

表1 标准的发布机构及主要内容

1.1 “方式、方法、标识”的互用 表1中,身份核对的内容主要有3层意思。其一,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有姓名、病历号、出生日期等,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其二,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方法,如患者姓名、病历号、出生日期、手腕带条形码或其他方式/方法;其三,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因此口语化查对可以与电子设备一样是一种方式/方法。但口语化查对(方式/方法)中却包含“患者姓名、病历号”等(方式/方法),由此可见,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方法、标识”等常常互用,容易混淆。

通过分析,可归纳为患儿的姓名、病历号、出生日期等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项目;核对工具(腕带、条形码手腕带等)、口语化查对可以作为身份识别的方式/方法使用较为可行。

1.2 关于房间号、床号的使用 一个房间往往会住1个以上的患儿及受使用习惯等影响,房间号不能使用是统一的观点。

除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及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10-11],其他几个标准均明确指出“禁止将患者位置或床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而床号正是显示患者位置的代码[12];以上两个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甚至允许使用床号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之一。我国基础护理的用药“三查七对”制度[13]中,床号和姓名一样都是项目之一,临床护理人员多年的工作中,均已经习惯使用床号和姓名来进行查对。但是由于床位搬迁、移动等影响,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较为可行。

1.3 关于姓名、住院号的使用 姓名作为患儿有效的、特有的标识被公认,但是容易有同名同姓或同音现象出现;住院号作为患儿独一无二的标识,被公认为有效的方法,但日常核对时过于繁琐,护士不能做到每次都使用[12,14]。

1.4 腕带及电子识别技术

1.4.1 关于手写腕带的使用 腕带是患儿的身份标识,将患儿姓名、性别、住院号、过敏史等基本信息写于手腕识别带上,便于医务人员查对。腕带在儿科使用过程中因为过敏、松脱等原因缺失较为严重,但是腕带识别依然是预防患儿身份识别错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4,6]。强调腕带的重要性,因为佩戴腕带不需要昂贵的花费,甚至信息化程度很低的医院也可以广泛使用,只要提高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及医务人员安全核对意识即可实现[3]。

1.4.2 关于电子识别技术的使用 电子设备包括条形码腕带或其他可穿戴设备上的二维码、条形码等[9]。条形码腕带是将住院患者身份信息数据条码化,产生患者身份管理的唯一编号并通过扫描设备获得其身份信息,条形码对减少不同医院环境下的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是有效的[15-16]。

1.5 口头核对及与家长沟通 鼓励患儿或其近亲属参与口头核对,他们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患儿的姓名等信息。核对时医务人员不是直接询问:“你是×××吗”,而是反问式询问:“你叫什么名字”,让患儿或其近亲属主动陈述患儿姓名等信息[17]。

1.6 身份识别的时机 患儿身份识别的过程应视为治疗操作的一个阶段,因为它能影响其他步骤。治疗操作前、中、后均要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强调“在治疗操作前识别患儿”[4-5]。即使护士与患儿或家长彼此很熟悉,也应该严格履行身份识别[3]。

2 建 议

2.1 方式或方法 在诊疗活动及医疗照护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同时使用两种方式/方法进行核对,即核对工具和口语化查对两种,核对工具如手工书写腕带、注明条形码的腕带或其他电子设备。以上两种方式/方法外,可以选择床头卡或床尾卡等作为辅助的方式,当有先进的电子识别技术时,首先使用电子设备作为辨别患儿身份的一种方式,还需选用口语化查对作为另外一种方式。

2.1.1 核对工具的使用 使用非电子设备作为核对工具时,至少核对或包含两种标识,如腕带上的患儿姓名、住院号,两种标识必须是独特的患者标识符,除两种标识外还可以选择年龄、性别等作为辅助的项目;房间号禁止使用;床号因为使用便捷,并且与传统的经典查对制度吻合,可以作为辅助的核对项目之一,但不能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集到仅仅使用床号核对身份发生错误的案例:1名护士在执行“清洁灌肠”临时医嘱时,只按照床号去执行,原床号需要灌肠的患儿已经搬走,该护士没有核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标识项目导致现床号不需要灌肠的患儿执行了灌肠操作。

2.1.2 口语化查对 有交流能力的患儿或陪护,护士可以运用积极的语言交流。采用反问式方法,对照治疗单/输液卡,让患儿或其近亲属主动陈述患儿姓名。护士提问,患儿或家属被动认可的方式不正确[3]。对于不能交流和或无陪护的患儿,必要时可以采用医护人员双人核对的方式。

2.2 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安全氛围 患儿身份识别的有效落实还与医务人员的文化教育、医疗环境有关。重点是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2],尤其是新员工入院时的系统安全教育,使他们掌握正确识别患儿的方法;做好陪护的宣教;同时医院营造安全的文化氛围。医护团队及陪护本身对患儿身份确认过程共同负责。

3 患儿身份识别的流程

IPSG.1标准中明确规定:医院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流程[5]。因此,医院应根据是否具备电子识别技术,分别制定患儿身份识别的流程。

3.1 具备电子识别技术 以电子识别条形码的腕带为例来说明,见图1[18]。

图1 具备电子识别技术患儿身份识别的流程

3.2 不具备电子识别技术 信息化程度低的医院,身份识别主要依赖规范的人工核对程序[15],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见图2。

图2 不具备电子识别技术患儿身份识别的流程

4 总 结

在临床医疗护理活动中,医务人员为患儿进行操作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要求同时采用两种方式/方法:核对工具及口语化查对;使用非电子设备核对工具时,至少包含两种独特的标识,如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床号作为非独特的标识,可以作为辅助的标识,但是绝对禁止作为唯一的核对依据;口语化查对采取反问式询问[19]。

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行先进的识别技术,减少错误识别可能带来的额外花费;在缺乏先进识别技术的条件下,通过询问患儿的姓名、住院号及核对腕带等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3]。医疗机构还要制定核对流程,加强员工的培训及教育,营造安全的医院文化,通过实施一系列预防干预措施,预防患儿身份识别错误的发生。

猜你喜欢

腕带口语化姓名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肝移植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中的应用分析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邢非的诗
Misfit×Swarovski
Misfit EKOCUCLE腕带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