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分析及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调查

2020-04-21董恩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捐献者献血者红细胞

董恩

单采血小板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献全血存在极大差异,研究显示[1],每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单次捐献血小板数量超过了2.5×1011/袋,达到了8~10袋常规浓缩血小板的总量。临床观察发现[2],因单采血小板采取循环采集方式,采集进程长,且部分捐献者认知水平偏低,故易发生不良反应,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皮下淤血。同时,部分捐献者对单采血小板与外周血小板水平的相关性缺乏了解,未能认识到储备血小板的作用,故多存在单采血小板捐献恐惧,导致二次捐献率下降[3]。此外,单采血小板过程中还易出现冲红现象,影响血小板质量,致使单采血小板失败。当前临床多认为单采血小板冲红与临床护理操作、捐献血液及采集仪器有关,缺乏对具体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究[4]。本研究对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分别于采前、采后(单采后10~20 min)收集其外周血并实施检测,以明确其变化,借助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待的单采血小板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20~55岁;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参考标准”相符;献全血次数≥1次;肢体健全,意识清晰;自愿献血,且知晓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年龄<20岁或>55岁;伴有其他血液、免疫系统疾病;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所选研究对象中男83例,女37例。年龄:<30岁45例,30~40岁28例,≥40岁47例。捐献次数:首次捐献者53例,再次捐献者67例。

1.2 方法 护理人员基于回顾分析法收集捐献者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并于单采血小板前后采集标本实施血液分析,执行单采血小板操作,具体如下:

1.2.1 标本采集方法 护理人员分别于单采血小板前后(采后10~20 min)采集献血者非单采侧手臂肘正中静脉外周血,采集量均为1 ml,借助Sysemx Poch-100i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外周血实施检测,以获取血液数据,包括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指标[5]。

1.2.2 单采血小板操作 (1)采集仪器。选用MCS+血细胞分离机、995E2-00耗材,ACDA抗凝剂500 ml等。(2)采集操作。选用LDPLP程序实施自我检测,根据仪器安装步骤对各管路实施安装,并对献血者采集部位实施消毒处理,在静脉充盈情况下采集血液,并对采血、回输速度实施控制,采血速度为50~100 ml/min,回输速度为50~100 ml/min,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反应,询问其感受,并监测仪器状态、光镜透明情况,处理循环血量为2500~4000 ml[6]。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影响单血小板冲红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 单采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检测值为(208.2±28.4)109/L;单采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检测值为(169.2±29.9)109/L;单采血小板采后外周血小板相较采前变化率为(81.1±9.4)%。

2.2 单采血小板冲红单因素分析 研究中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发生冲红22例,冲红发生率为18.33%;单因素分析显示,RBC、HGB、血红蛋白均量(MCH)、血红蛋白浓度均值(MCH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均值(MCV)、血小板(PLT)及脂肪血属于单采血小板冲红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单采血小板冲红单因素分析

注:1)为χ2值,2)为t值,3)为t’值。

2.3 单采血小板冲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基于多因素分析可知,RBC,HCT和脂肪血为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单采血小板冲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分析 经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液样本分析,单采血小板采后外周血小板相较采前变化率为(81.1±9.4)%,究其原因,单采血小板过程中体内储备血小板得以释放,促使机体血小板在采后10~20 min内得以部分恢复。

3.2 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RBC,HGB,MCH,MCHC,HCT,MCV,PLT及脂肪血对单采血小板冲红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有RBC,HCT和脂肪血(P<0.05)。研究发现,RBC属于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与陈吉章等研究结论相同[7],究其原因,当献血者单采前MCH,MCHC及MVC均偏低的情况下,则红细胞体积相对偏小,HGB含量及密度均会下降,导致RBC与PLT分层不明;在此情况下,血小板探测将受到影响,部分密度、体积及血红蛋白均偏小的RBC将被误收集,进而造成冲红[8-11]。本研究发现,HCT属于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当HCT异常升高时,血浆分离将会受到影响,基于离心处理难以实现对PLT的有效分层,RBC进入概率相对偏大,极易发生冲红[12]。此外,本研究发现,脂肪血属于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与王英等[13]研究结论一致,当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曾进食大量蛋白质类或脂肪类食物,则采集血液中脂肪颗粒将显著增多,出现血浆混浊,极易导致单采机光电传感器识别能力下降,难以实现对探测抵达深度的准确判断,采集血小板中RBC含量显著增大,出现冲红现象[14]。

综上所述,RBC、HCT及脂肪血水平为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段萍等[15]研究相比,本研究不仅探讨单采血小板冲红影响因素,还比较单采血小板前后的外周血小板数量,探究了体内储备血小板作用,为短时间内实现再次单采血小板提供了证据支持。但本研究观察采样量少,所得结论代表性不强,且未能制定单采血小板冲红防控措施,故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捐献者献血者红细胞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分析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的效果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的关系分析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