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流失及优化路径探析

2020-04-20陈四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优化路径

摘要:自中央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年均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没有吸引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入,反而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黄金十年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外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导致长期以重工业为基础的东北三省GDP增长呈断崖式下跌,人力资源流失问题愈发严重。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东北振兴战略下的地区人力资源流失的现状,探究背后的宏观经济社会动因,从推动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优化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化解东北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人才危机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东北振兴;人力资源流失;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03-0094-03

一、问题的源起

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源作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要素,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力资源的增值性、稀缺性及难以模仿性使其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要素。我国各地为了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抢占发展先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出台各种人才优惠政策,人才大战愈演愈烈。而在这一次次的人才大战中,东北三省表现出明显的颓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2010年10年间东北人口净流出180万人,而此期间在中央“东北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三省曾出现发展的“黄金十年”。自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断崖式下跌,2015年东北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的GDP增长率分别为6.5%、3.0%、5.7%,增速排名全国倒数,2016年~2018年东北三省GDP增速仍然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使得人口净迁出规模不断扩大,人力资源流失愈发严重。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归纳总结“东北振兴战略”下的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流失现状,探究背后的宏观经济社会动因,提出推动政府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优化生态环境几方面优化路径,以期为化解东北地区人才危机提供参考依据。

二、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第一轮、第二轮中央“东北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针对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流失问题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对于东北人才流失等人力资源问题,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杨东亮(2016)利用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东北流出流入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进行分析,得出东北的高学历人口、非农户口人群、年富力强者及事业有成者流失严重。姜玉等(2016)从区域流動情况以及区域内部流动情况两个方面对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的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戚伟等(2017)通过对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测算指出东北三省人口发展的真正问题不在数量,而在人口质量和结构,经济动能不足是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陆丰刚等(2018)通过人力资源效率测度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东北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程度的调整空间,需要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有所突破。第二,从人力资源问题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及优化措施方面进行分析。李北伟等(2018)通过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后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引育结合、政策激励、完善服务的政策措施。杨玲等(2016)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东北地区要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控制人口流失。安虎森等(2017)认为东北目前经济下滑的内生力量很稳定,需要通过人力资本重新配置这种外生冲击才能改变现有的经济运行状况。

三、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流失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开放层次的不断深入和政策红利的释放,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虽然在中央东北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经济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却不断外流,导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除辽宁省保持人口净迁入外,吉林和黑龙江均保持人口净迁出态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吉林省、黑龙江省与全国其他省份如安徽省、河南省等人口迁出大省相比规模相对较小,但考虑到人口密度其人口流出的问题就显得格外明显。而在这一庞大的人口流失队伍中,高学历人口、年富力强者及事业有成者占据较大的比例(杨东亮,2016),这一状况更加剧了东北经济复苏的困难程度。

在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的情况下,东北地区极低的出生率及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更加剧了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供给的短缺性。东北地区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较为严格等因素导致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生育率分别为0.84、0.98、0.88,生育率水平降至极低水平,低于全国1.22的水平。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生育率水平持续降低。不断下降的人口出生率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更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根据2000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0,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地区65岁人口高达9.1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92%,说明2000年~2010年十年间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高流失率、较低的人口出生率以及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对当地的社会化保障资金造成巨大的压力,增加了城市空心化的风险,而且无法为企业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四、造成东北地区人力资流失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在中央2003年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地区虽然保持了经济高速的增长,但人力资源却流失严重,2016年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仍然没能帮助东北地区留住人才,人才外流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笔者认为造成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流失的宏观经济社会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经济体制诸多掣肘,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实行计划经济最彻底的区域,而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在制度变迁中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安虎森等,2017),在改革开放后为各种体制机制转轨带来诸多掣肘。在东南沿海区域开始解放思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东北地区却步履蹒跚,始终处理不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仍然是包办一切的“大政府”。东北的国有企业长期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比例过高,一方面,导致官僚思想严重,办事效率低下,不遵守市场契约精神的案例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對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挤出效应。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投资环境指数报告》显示,投资环境落后的十个地区中,东北三省占了两席,黑龙江排倒数第一,而排名靠前的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李晓喻,2016)。落后的计划经济思想不仅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发展步伐,更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由于受不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官僚本位习气,大量流向东南沿海等市场经济制度发育相对完善的区域。

2.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的重工业大量布局在东北地区,长期的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和发展路径依赖,使得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程度较低高。从2018年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1.2%、51.4%、37.4%,辽宁省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8.3%、46.6%、45.1%,黑龙江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7.5%、31.8%、50.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9%、40.5%、50.5%,从中可以看出吉林、辽宁两省的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东北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最高的为煤电、石化、机械等高污染产业为主,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对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环,人居环境明显恶化,再加之气候原因,导致大量人口外迁至东部地区,近年来出现的海南东北人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

3.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创新能力不足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为投资、消费和出口,通过分析东北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难看出东北地区主要依靠投资驱动,仍然走的是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路线。2003年自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28.22%上升到2014年的76.87%,投资额占比年增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伴随着高投入的同时是投资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这种主要依靠创新层次较低的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发挥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聪明才智,进而导致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流向创新活跃的东部地区与中部发达地区。

五、解决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流失的路径选择

根据推拉理论,人力资源流动是原住地推动作用和目的地拉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姜玉等,2016)。解决东北目前的人力资源困境,需对症下药,找出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有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才会留住并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为东北振兴提供坚实的劳动力储备。

1.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优化东北营商环境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形象的概括了东北的营商环境,而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吸引力。李克强总理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中指出“东北是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国企改革的历史包袱重……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从根本上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储思琮,2016)。因此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决放弃多余的权利。可以建立清单管理模式,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法制东北、信用东北”建设,优化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为东北人力资源的稳定与流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并未形成。这不仅造成国企官僚主义盛行、市场经济缺乏活力,更挤占了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投资不过山海关”便是鲜明的写照。因此在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其做大做强,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应淘汰产能严重过剩、没有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激发东北地区经济活力,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人力资源流入东北。

3.积极出台更多人才优惠政策,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

人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一个地区要想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储备必不可少。因此在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过程中,人才工作理应成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一方面,要在原有人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外引人才的工作力度,出台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政策,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从区域外引进一大批紧缺型、创新型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现有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加强对现有人才的管理,完善薪酬福利体系。与此同时,应加强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区域内的高校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完善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周围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产业发展失衡,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再加之气候原因,导致居住环境质量严重下降,这也是大量人力资源外流,特别是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以宜居的区域形象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东亮.东北流出流入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16,(5).

[2]姜玉,刘鸿雁,庄亚儿.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特征研究[J].人口学刊,2016,(6).

[3]戚伟,刘盛和,金凤君.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测算及演化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7,(12).

[4]陆丰刚,刘刊,王志浩.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产业配置效率测度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4).

[5]李北伟,毕菲.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8,(3).

[6]杨玲,张新平.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与东北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9).

[7]安虎森,肖欢.东北经济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本重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8]李晓喻.报告:东北投资环境全国垫底[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129/1/2/166924008.html,

2016-12-26.

[9]储思琮.李克强:要痛下决心优化东北营商环境[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19/content_5121699.htm.2016-11-19.

作者简介:

陈四,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优化路径
新一轮东北振兴形势下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全国新一轮东北振兴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