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厌学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及原因研究

2020-04-20李艳青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厌学心理特征

李艳青

摘要:本文归纳了厌学青少年的四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和父母的关系冲突,自我认同不够、没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以及抑郁情绪,并进一步分析了青少年厌学背后潜意识层面需要保持独立、寻求自我发展空间、避免攻击父母、表达自我需要的三个心理动力成因。

关键词:厌学 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

目前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往往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学业问题上。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往往厌学、不上学、成绩下滑、学不进去等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才引起父母、学校老师的关注,才使得厌学这一青少年问题被大家更多关注到。无数的家庭矛盾都可以看到孩子学习问题的影子。其实,孩子不去上学、厌学、学习成绩下滑等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它往往不是孩子学习能力、智力方面的问题,其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心理原因的积累。家长往往本能地去找外部环境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老师的行为不当?孩子在学校遭受霸凌?……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早已成为事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专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研究者将根据自己多年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对这些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及厌学背后的心理动力原因进行分析。

一、厌学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厌学,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往往不会孤立存在,一般与外在可见的行为表现相一致会有一些特定的人格或者心理特征。也就是青少年往往会在一定的认知和情绪背景之下才会产生厌学情绪、不上学、学不进去等行为。那么这些心理特征有哪些呢?

1、厌学青少年往往与父母的关系有冲突

青少年表现出的学业的问题往往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往往有焦虑的父母。如果一个青少年没有心理问题,很健康,青少年和学习的问题,就应该是很简单的人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学习活动本应是单纯的智力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和生存竞争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能够获得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地位,不输在起跑线上,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在孩子的学业上投入过多的关注,越俎代庖,为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培优班、兴趣班,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青少年时期,一个孩子往往会发展兴趣爱好,通过探索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兴趣,发展出理想和抱负;建立同伴关系,获得同伴认可和友谊;同时发展自我身份认同,获得自我同一性,确定身份感;

2、厌学青少年往往不能很好地认同自己

由于父母的过多干预和控制、过高的期待以及孩子不能满足父母期待时父母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等,都会造成孩子自我认同度低。孩子的自我概念是在和环境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在环境的反馈中看到自己,如果环境是接纳的,支持性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爱的,如果环境是否定的限制的,孩子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遭到不好的对待。所以父母的各种调教、训导、否定、指责等虽然都是出自父母的爱之心切,但是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是对自己的否定,从而不能很好地确认自己,肯定自己,孩子的自体变得虚弱和不稳定,所以自我认同低,没有自我同一性和身份感。在咨询实务中,很多孩子感觉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的梦里看不到自己的脸,这些都是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象征性表达。

3、厌学青少年往往没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由于学校和家长的期待,往往孩子无论多么努力,都可能有遭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失败以及挫折的情绪,不能提供充分的情绪抚慰甚至反而是以孩子的失败为理由指责和惩罚孩子,孩子会感觉很受伤害,如果这种伤害是一种持续的慢性的长期存在,会破坏孩子对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产生一种自我崩塌和瓦解的失控感。学习这件事,在孩子的主观体验里,不是一种自由的心智探索,而是一种充满危险的评价,一种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伤害的令人恐惧的存在,是父母和学校对孩子实施控制的依据和工具。没有温情和吸引力,

4、厌学青少年往往有相当程度的抑郁情绪

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业给予过分关注时候,学习成了父母攻击孩子的工具,如果顺利的话,孩子也会将学习工具化,作为赢得父母的有条件的爱和关注的工具;如果不顺利的话,孩子在学习上受挫,则学习就成为了父母攻击孩子的工具,对孩子而言,学习就是令人恐惧的、令人生厌的。和父母的强势力量相比,相对弱小的孩子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攻击父母,表达愤怒和不满从而保护自己的,他们只能认同父母来攻击自身,认同自己是不好的,于是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产生自罪感、自责感,自我否定,甚至觉得自己是累赘,不该活着,所以,在厌学的青少年身上,常见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二、青少年厌学的心理动力分析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青少年厌学这一现象,比如教育学、社会学,但是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心理动力视角的分析对于我们父母的教育理念的调整和转变、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的契机和方向把握等有更为根本和深入的理解。下面,研究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理解青少年的厌学行为。

1、青少年厌学是青少年自我寻求独立的本能需要

婴幼儿在发展的早期,往往出生的第一年,需要與父母融合才能生存。随着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要经历一个个分离,比如断奶、学会走路、上学、恋爱结婚都是逐渐离开父母的怀抱成为他自己,成为独立的人。过于焦虑的父母往往担心幼小的孩子受挫折,或者为了满足父母自己潜意识的掌控需要、情感需要和自恋需要,他们往往不能坦然接受孩子与自己分离,于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做出各种阻碍孩子分离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典型后果就是孩子离不开父母,不能独立,自我力量被削弱。当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成绩来建立和孩子的关系的时候,就是父母与学业成绩过分粘连,在象征的层面,学习已经是父母人格化的体现,青少年爱学习就是过分认同父母,是一种在象征层面和父母的融合。厌学、不学、学不进去,在象征层面就是和父母保持距离,划清界限,保持自己人格独立以及人格成长的空间,是青少年潜意识寻求独立的本能需要的体现。

2、青少年厌学是一种自我防御,防御对父母的愤怒和攻击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认为,症状作为一种防御是一种妥协,是潜意识的欲望和冲动想要在意识层面表达受阻之后换一种方式的表达出来。当孩子学业受挫,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的时候,父母用学业来谴责、惩罚、伤害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很多愤怒和不满,同时还有羞耻,如果对父母进行攻击会给青少年带来更多的焦虑、恐惧和内疚,产生心理冲突,所以,青少年在父母面前往往表现得顺从压抑的同时,在潜意识里将愤怒和不满情绪置换到学习这件事上,这样青少年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父母的冲突,同时避免了因冲突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保护了和父母的关系,从而也保护了自己。

3、青少年以厌学的方式引起父母对自己真正需要和感受的关注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孩子有探索世界、在与周围环境和人的互动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本能。从出生那一刻,人一生的探索就开始了。儿童对一切事物充满乐趣,他们还在口欲期的时候用嘴巴吮吸乳房,感知妈妈的乳房是不是好的乳房,他们还用嘴唇探索世界感知世界,见东西就往口里送;到处摸,到处爬,扔东西、摔砸,通过各种方式感知世界的存在,丰富自己的感知觉;他们会以各种方式与身边的人交流他的感受,他们需要得到回应,需要有人理解、看到他们所看到的、感受到他们所感受的。心理学家温妮科特说婴儿在父母的眼里看到自己。所以,他们渴望自己的内心主观世界、自己的感受被理解、被关注、被尊重,因为这样他们的自我才会强大,才会成长为他们如其所是的样子。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环境的感知中确认自己的感知、内心的需要、确认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兴趣等等。当这个过程被人为地粗暴打断、横加干涉、各种禁止、各种限制,甚至恐吓威胁,孩子探索学习的能量就会卡顿在身体里、专注力就会被破坏,他们对自己的感知感到迷惑不解,父母不能理解而会接纳他的感受,他就不能接纳自己的感受,他会慌乱、困扰,于是不理解学习的意义,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厌学。而恰恰是厌学之后,很多父母才会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才会学习尊重和理解孩子。这也是症状给孩子带来的繼生获益,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

青少年厌学,如果不深入理解其心理动力原因,仅从学习态度上进行说教、从学习习惯上机械训练、从行为层面采取金钱奖励等等,往往不能触动青少年的心理主观世界的内核,不移动不融化冰山海平面下面的那部分内容,海平面上面的一角就会顽固存在。

参考文献:

[1]岳群.关于青少年学生厌学的教育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4(7):107-108.

[2]胡彩铃.青少年学生厌学现象初探[J].美与时代,2013(9):122-124.

[3]邓哲,赵杰.重视青少年心理特征研究,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13(3):19-20.

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  湖北  武汉  430034

猜你喜欢

厌学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厌学情绪浅论
写给厌学的孩子们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