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路径探讨

2020-04-20邱文晶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党建路径探索意识形态

邱文晶

摘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和长治久安。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新媒体应运而生,网络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和思想的集散地,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生、传播和表现的主要形式,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要建设好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把新媒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传播媒介,守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党建;意识形态;路径探索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即是思想的根基、精神的旗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政治坚定和追求卓越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校是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师生政治敏锐性,保持清醒的思想;有利于为祖国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正在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受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行为方式。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普及使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也面临巨大变化和挑战。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更是渗透到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学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爬坡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定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同时对党史和中国国情等了解不深刻全面,容易受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守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使广大青年学子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祖国青年成长插上理想的翅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更具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主体出现个体化和社会化的趋势。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普通民众被赋予了充分的发言权,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空间是开放的、虚拟的,表达更加直接、随性,人云亦云、造谣传谣等问题层出不穷,广泛且多元的新媒体平台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互联网是高校舆论的主要集散地,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影响大、门槛低,使一些不良的言论杂音转向世俗文化,片面追求流量而忽略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激烈,更加难以辨别。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意识形态传播存在难把关、难控制、难掌握等诸多问题,在互联网的强渗透性和开放性背景下,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中声音微弱,缺乏有效引导舆论的能力,对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重大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化

巨龙腾飞,神州崛起。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国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这在国际舞台上是有目共睹的。西方人对中国在经济、社会、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迅猛发展而深感恐慌,从而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企图通过普世价值、享乐主义等价值渗透,不断通过制造煽动性事件,将西方意识形态与经济、宗教渗透等方式结合起来,借助全方位、多层次的手段,宣传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更为隐蔽,不易辨明识别,从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削弱高校师生对马克思科学制度和国家认同意识,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意识形态宣传不足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迭代,衍生了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媒介形式。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直接为高校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言论或者交流展示,对青年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却未能及时地搭上这趟互联网的快车,使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以及抖音账号等推送的内容形式不够新颖,与青年学生的关联性和交互性不强,尚未找到有亮点、有特色、有创新的切入点进行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投入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意识形态领域系统体系。新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令人深省、影响力较广、质量较高的作品还不多,话语内容形式较为空泛,不够贴近生活化、现实化。

三、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路径

(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牢固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站稳思想阵地,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影响力和辐射面。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好网络学习平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加强对高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意识。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局势,提高网络安全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与选择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研判问题的能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使大学生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性健康積极正能量的心态面对网络世界,形成自己对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独立思考,不做人云亦云的拷贝者,坚定维护国家政治信仰安全、民族精神和道德秩序安全。

(二)确立顶层设计,加强网络平台治理监管

完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确立意识形态顶层设计,不断创新发展新的形式,增加话语权。优化畅通话语渠道,调研高校内师生意识形态现象,充分发挥新媒体辐射力广、影响力强、传播效率高的优势,利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论坛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宣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建立新媒体意识形态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创新话语形式,通过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堂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接地气”的语言,用师生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让校园新媒体散发活力和生机。同时,加强网络平台监管,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面对网络谣言、错误思潮、网络恶性事件时正面亮剑、敢于交锋。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论作斗争。不断完善网络信息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网络舆情环境,引导合法理性健康地使用新媒体平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媒体环境。

(三)打造能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队伍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积极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巩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思践悟、落地生根上下功夫,积极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思政教育切实入脑、入心、入课堂,厚植学生“四个自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深入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让爱党爱国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同时,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能力精、工作作风硬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打造信念坚定、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善于发现校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积极弘扬宣传正能量主旋律。创新宣传工作思维,高校学生热衷于新鲜事物、推崇个性元素,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应创新思政理念,突破传统被动接受与灌输的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有针对性、可推广性强的教育宣传,建设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四、结语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在建国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提供人才保障的使命和担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国家掌握青年、获得话语领导权与话语权、捍卫和扩大自身话语优势的重要抓手。随着网络科技水平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发生重大变化。新媒体在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具有天然的DNA优势,同时也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和课题。加强新媒体形态下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使互联网这个“可变化最大值”变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可增加最大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学习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利用好建设好维护好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资源。在网络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把握方向和尺度,牢记政治责任,主动担当敢于亮剑,积极同错误观点做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不可摧。

猜你喜欢

高校党建路径探索意识形态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