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姻“微媒体”结出“文艺果”

2020-04-20贺玲聪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版微媒体副刊

贺玲聪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微信公众号等“微媒体”异军突起的新媒体语境下,面对报紙文艺副刊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以《长寿日报·文艺副刊》为例,探讨地方党报文艺副刊该如何结合媒体融合,转变办报观念、寻求突破瓶颈的方法。

关键词:地方党报;文艺副刊;微媒体;突破瓶颈;探索

一、引言

文艺副刊以其文学性、可读性强等特质,历来为读者喜爱,被称为“报纸的魂灵”。作为报纸的重要构件之一,文艺副刊在活跃内容、吸引读者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新媒体冲击下,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读者需要与新媒体紧密结合,成为党报文艺副刊实现突围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媒体融合中,《长寿日报·文艺副刊》不断创新求变,通过重新改版定位、加强重大主题策划、向业界名家约稿,创建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博客等“微媒体”平台,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

二、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在媒体融合中滋养人的心灵

(一)栏目定位更加清晰,本地特色更加凸显

面对强势崛起、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传统纸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们看到,报纸副刊越来越走向边缘,有的报纸副刊正遗憾地从一些党报、都市类报纸的版面中消失。但与之相反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反而却越来越强烈。这就为报纸副刊坚守固有的文化味带来了机遇。那么,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就不失为地市报副刊张扬特色,坚守报纸副刊文化品位的一大法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区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2018年1月,《长寿日报·文艺副刊》进行了改版。改版后,文艺副刊在内容方面,重点关注富有人文关怀、地域特色的作品,着重打造 “凤城鸿影”“龙溪走笔”“凤山天籁”“长湖鼓浪”等品牌栏目。

改版后,着力打造的栏目名均融入长寿地域特色文化,栏目定位更加清晰:“凤城鸿影”刊发书写长寿历史人物及事件、轶闻传说等作品;“龙溪走笔”刊发与长寿地方风物有关的散文、随笔、游记等;“凤山天籁”刊发以长寿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诗作品;“菩提映光”刊发书写长寿时代人物、重大事件的特写、报告文学;“长湖鼓浪”刊发针砭时弊、时事评说类杂文作品。还设有:“艺林漫笔”刊发书评、影评等文艺评论;“百花园”刊发小小说;“芳草地”刊发辖区学校学生作品;以及刊发书法、美术作品专版。

《长寿日报·文艺副刊》在做好新闻与文学相结合,讲好本土故事的同时,没有减少文艺副刊固有的文化味,本土特色进一步凸显。2018年以来,刊发大量书写长寿的文艺作品,反映长寿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新时代长寿人的新面貌、新生活、新变化。如《鸟瞰新长寿》《长寿湖(组章)》《守护“长寿绿” 共筑“生态美”》《万寿天梯的魅力》《三倒拐情思》等作品。这些作品地域特色浓厚,与本地读者能够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形成报纸文艺副刊的鲜明特色。

(二)微信公号突破瓶颈,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新媒体具有存储空间大、传播迅速及时、互动性强的特点。报纸是隔日见报,由于受到版面以及印刷、发行条件的制约,报纸是目前时效性较弱的媒体之一,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差异。报纸与新媒体融合的基础就在于如何克服“时效差”。《长寿日报·文艺副刊》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利用新媒体突破内容和传播瓶颈,重点打造微信公众号“重庆诗歌地图”。依托该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约稿、用稿信息,征求作者、读者意见。该平台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对报纸文艺副刊的内容作了大幅延伸,实现优势互补。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29日,平台就发布征稿信息《@重庆诗人: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写起来!》征稿信息发布后,给作者和读者及时提供了情感沟通交流的平台。截至3月30日,平台推出的“诗情化疫”栏目共推送12辑,首发重庆各区县178位诗人作品,引起重庆文学界关注。

2018年以来,该平台还适时推出专辑《渝诗荟·春之声》《今天,重庆作家陪你登重阳之巅》《中秋节,请收下这43 位重庆作家的礼物》《端午节,54位重庆作家陪你过出文艺范儿!》《@重庆人!34位本土作家陪您过个“慢春节”!》等。推出原重庆日报副刊主编万龙生系列专栏作品《万龙生:重庆诗歌,何时再雄起?》等;推出《震撼集结!撑起重庆文学的43张脸,眼熟吗?》,集中展示重庆43家报纸文艺副刊版面;“渝诗评”推出重庆诗人系列评论。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文艺副刊内容,扩展了文艺副刊广度。

为加强与作者、读者联系,还建立微信群、QQ群、博客等“微媒体”,及时发布征稿信息,与作者直接互动。

(三)传统节庆绝不缺位,重大主题必有作为

文艺副刊要与正刊互联互通互动,这样,整张报纸也就有了生气,才能满足更多读者需求,报纸也便在其中增强了传播力、影响力。它还是吸引读者、作者参与到办报中来的一块磁石,有了它就会有一大批受众聚拢过来。为此,《长寿日报·文艺副刊》更加注重对传统节庆、重大事件的主题策划,成为报纸一大亮点。

针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适时推出专版,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已刊发《欢度春节(组章)》《家乡的端午节》《爱在中秋,心在圆月》等作品;针对节气变化,推出《春天听鸟》《顺着夏天鸣叫的蝉儿》《秋天的乐章》《追过冬天 追到明年》等佳作,滋养读者心灵。

报纸副刊首先是“新闻纸”,理所当然应保持一定的新闻属性。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策划,使文艺副刊尽可能实现故事化、文学化、互动化、特刊化和本土化,强化政治担当,真正把文艺副刊办成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舆论阵地。比如:“6·5”世界环境日,推出环境征文专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激荡四十年 翰墨新时代”3个书画主题专版和“讴歌四十年 走进新时代”“逐梦40年”两个文学专版,近50位本地作者参与创作;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推出长寿诗词协会诗歌作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推出书法专版“翰墨丹心写华章”、美术专版“妙笔丹青绘时代”和1个文学专版。2020年7月,庆祝建党99周年,文艺副刊头条推出一组诗词作品《久久华年逢九九 历程似锦慨而慷》;8月3日推出以退役军人为主题的文学专版,8月5日推出书画专版“军民鱼水情 共筑中国梦”;9月30日,推出美术专版“丹桂飘香迎中秋 翰墨抒情颂国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通過新媒体平台广泛征集文学、书法、美术等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用不同的作品样式讴歌不畏牺牲,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军人、志愿者等时代楷模。先后推出5个专版,50余位作者的抗疫作品:2月7日,推出文学专版,刊发作品《过个“宅年”也战“疫”》《答案——致敬重庆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请战》等;2月10日,推出美术专版“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2月14日,推出文学专版,刊发作品《一个人的战疫》《逆行者》等;2月19日,推出书法专版“翰墨书情怀 众志防疫情”;3月11日,推出文学专版,刊发作品《我是长寿护士,我在孝感》等。文艺副刊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讲抗疫故事、树英模形象、留时代印记,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约稿重庆文艺名家,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微信公众号“重庆诗歌地图”设置有“渝诗荟”“渝诗文”“渝诗论”“渝诗评”“渝诗讯”等栏目,旨在“记录重庆诗歌,寻找重庆诗人,品味重庆诗情”。目前,推出重庆著名诗人傅天琳、黄济人、李元胜、蒋登科、金铃子、张远伦等近400位重庆作者作品。重点打造的《重庆诗歌地图(2018卷)》《长寿日报·文艺副刊(2019卷)》《诗情化疫——重庆178位诗人在行动》等,获得较大关注。

同时,《长寿日报·文艺副刊》积极向重庆文艺名家约稿,推出有实力、有人气的作家作品,散文、文艺评论等体裁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如《长寿湖上太极香岛》《江城长寿的佛性和懒腰》等。其中,巴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袁其忠的文艺评论《传承巴渝文脉 歌赞时代风采——刘德奉散文<枇杷奏鸣曲>的启示》,获第九届重庆市区县报好新闻奖(文艺评论)二等奖,为当年唯一获奖的文艺评论。刘德奉的散文《枇杷奏鸣曲》,以独特视角剖析巴渝文脉,展现个人见解。作者袁其忠从心系文脉、初心不改、紧跟时代、筑梦挚爱、面向未来五个方面,对这篇散文进行了精妙解读。这篇文艺评论不拘一格,对散文《枇杷奏鸣曲》的思想精髓、气韵,向读者作了深入浅出的展示,让读者对散文有了更深的认识。作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把历史与现实艺术地相融,让读者对巴渝、重庆这片土地充满敬意。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喜庆日子里,用这样一篇文艺评论来彰显巴渝文脉,歌赞时代风采,很有意义。

三、结语

《长寿日报·文艺副刊》借助微信公众号、博客等“微媒体”,实现了报纸与新媒体的互动共生与和谐共融,传播渠道虽有些改变,但精神内核却没变,将文艺副刊打造成了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1]刘建忠.报纸副刊的坚守与机遇[N],邵通日报,2014年7月31日3版.

[2]肖雪.新媒体语境下副刊的多样化探索——以《西安日报》近年副刊版面为例[J],今传媒,2016年11期.

[3]茅震宇.副刊体现报纸文化自信[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11月28日7版.

[4]梁真鹏.在媒体融合中彰显地市级报纸副刊的特色[J],今传媒,2018年04期.

猜你喜欢

专版微媒体副刊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特别专版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