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2016-12-02匡立波周双娥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微媒体创新

匡立波++周双娥

摘 要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削弱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权威,冲击了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高校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增强“微权威”,搭建“微平台”,充实“微内容”,构建“微体系”,才能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微媒体;思政理论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0-0039-02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达7.10亿,微信朋友圈使用率高达5.59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2.42亿[1]。在微博、微信的推动下,微视频、微阅读成为了时尚,微媒体时代全面到来。微媒体即以网络为传播背景,以便携式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在信息形式上有微缩简洁等特点的媒体形式。大学生是微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微博、微信是他们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和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更是大学校园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的精心包装在网络平台上泛滥,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观的接受和培养,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回应,不断创新。

1 微媒体给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的挑战

1)削弱了教学主体的权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来源于教师掌握更多的专门知识和做人道理,教师有着绝对的信息优势和道德制高点。在传统时代私塾先生、教师群体拥有对理论、学说的解释权,他们通过课堂上自上而下单向传达实现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达到教学育人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也塑造了自身的人格魅力。但在微媒体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彻底改变,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传递,而是互动式、点对点的网络型裂变式传播,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每条微博、微信内容都是一个新闻发布会,汇集成了信息的海洋,每一个微信、微博的使用者都可以随其所好进行阅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尤其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挑战更为严峻。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思想的意识形态教育,而非专业的知识技能教育,微信、微博中有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信息浩如烟海,学生信手拈来,每个教师掌握的信息量有限,与整个互联网比起来微不足道,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没有信息优势,师道尊严的权威被削弱,课堂的掌控力和影响力下降。

2)冲击了教学内容的导向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使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高校思政课教材语言严谨,内容严肃枯燥,对学生来说不太有吸引力,学生的主动阅读率不高。而微信、微博语言趣味化、娱乐化、生活化,内容多元化,还有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集成包装,可读性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很多网络推手为了提高点击率,不断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需要,将反动、炫富、色情、暴力、明星炒作等鱼龙混杂的信息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借助自媒体、公众微博、公众微信平台、朋友圈等推送,吸引了大批粉丝阅读。有的信息过分渲染社会阴暗,误导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的张扬拜金主义,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的过度娱乐化,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年轻人好奇心强,价值观处于形成期,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思政理论课单调的说教,在丰富多彩的微媒体信息面前,思政课的正面导向性很容易被抵消。

3)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微媒体的重要特征就是简洁,视频有时长限制、文字有字数限制,以短、平、快的方式传播信息,为了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文字、图片或视频内容通俗、轻松、搞笑,同时也就流于庸俗、肤浅,使人习惯于碎片化、浅表化阅读,长此以往,会让人丧失深层次阅读的耐心和系统性学习的恒心,这对于要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知识的大学生而言非常不利。尤其是思政理论教育,由几门课程组成,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演,有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演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的逻辑阐述,有价值观、法律观的培养,这些课程的魅力需要大学生对此有长久的专注力去学习探索才能领略,然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碎片化阅读的盛行让大学生越来越难专注一门课程的学习,思政课堂上,往往有大批学生在低头玩微信、刷微博,发朋友圈,对教师的理论分析不感兴趣,对逻辑推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稍有不注意,思政课教师就面临着“独角戏”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 利用微媒体构建高校思政理论课新模式

1)增强“微权威”。恩格斯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消失。”[2]教师作为思政理论课的主体,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在新环境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抽丝剥茧、对症下药,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其次,要提高媒介技术素质,了解微媒体,熟练使用微媒体,掌握微媒体信息发布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对微媒体的信息进行剖析,并活用到思政课堂中,将正能量的信息结合课堂内容予以传播,将夸张、扭曲、失实甚至颠倒是非的社会思潮作为靶子在课堂上予以批判,廓清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再次,要善于利用微媒体为思政理论课服务,教师可以创立或者加入学生班级的微信群、QQ群,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或者开通个人公众号、个人微博,朋友圈、QQ空间,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困惑和思想误区通过原创或转发文章为他们授业解惑,传递正能量。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在课堂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在个人私生活中也有义务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无论在真实生活还是在微媒体虚拟空间,都要对学生起示范作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真正信服。

2)搭建“微平台”。在微媒体时代,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与微媒体相抗衡,高校思政理论课如果还停留在课堂45分钟的灌输方式上,将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微媒体带来的宝贵的平台,将思政课内容注入到微媒体之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几门课程均可以注册官方微博,申请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为每门课建立百度贴吧等,在微信、微博、QQ上可以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关注相应的课程微信号、微博号,加入课程QQ群;每周由专人负责在微信公众号上定时推送与课程相关的文章、视频、音频等信息,关注学生对发布信息的反应并及时调整,还可以在每个班招募学生志愿者对微信、微博平台进行维护,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自由选材、编辑,在教师审阅后进行推送;然后每学期根据学生点击率进行评比,评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微信文章、最热议的微博话题,对学生进行颁奖。为每门课程建立百度贴吧,让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对课程的意见建议,实现线上线下的及时交流,将课堂45分钟的“灌输型显性教育”变为24小时的“沟通型隐性教育”,开启微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新模式。

3)充实“微内容”。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说教性容易遭到年轻人的逆反。微媒体时代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学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相对接,将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微语言”融入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将大学生关注的校园生活、社会热点融入教学内容,学习微媒体的表述方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微媒体推送的文章、视频都要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阐述书本中的大道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激发出思政课的新活力。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生活在海量信息中无法远离也无法逃避,信息就如洪流,宜疏不宜堵,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主动分析、理解、质疑、批判信息的能力,建构批判自主性,让他们成为信息的“主人”而非“奴仆”。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大学生应该熟悉媒体运作的商业化、市场化特征,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知道各种媒体是怎样选择、加工、制作和发布信息的,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包装、炒作、宣传来获取利益的,让他们炼就一双能够识别良莠的慧眼,对待传媒内容,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和理性思维,塑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一个有“媒体智慧”的人[3]。

此外,在微媒体环境下,思政理论课程不再拘泥于课堂,目前将课时量、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价指标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教师依托微媒体进行的教育工作应该纳入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微权威”“微平台”“微内容”机制才能充分激活,形成思政课程的“微体系”,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活力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匡立波.媒介素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14(3):17.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微媒体创新
微媒体研究现状综述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及原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