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朗读者》想到的

2020-04-20董林红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朗读者理解课文文体

董林红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朗读者的初心很朴素,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抚慰人心。由此想到,当语文老师的初心之一,是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在这些能力当中,读的能力往往是非常重要,却又时常被忽略的一种能力。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目标性不强,对朗读重视不够。在教学当中,老师很少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只让学生把一些段落读一读,这篇课文就算通过了,对于朗读的重视不够。记得有一次培训,有位老师在讲解阅读理解中插叙的作用的时候,特意把这一小段朗读出来,读的非常有感情,读完之后,插叙的作用便有了初步了解。在做阅读题时,朗读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新课文的讲解呢?

第二,朗读中,缺少具体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重视诗词和小说中人物对话的朗读,对于其他的文体,如议论文,说明文很少朗读。且虽然很重视诗词朗读,但读的时候,往往缺少语调等的变化,更多的是重视诗歌的节奏。在读词的时候,婉约词和豪放词读的时候也是没有读出词的特点来,没有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这让我想到几年前听一位老师在讲杜甫《春望》时,在理解完整个诗歌之后,老师有范读,她在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候,读得低沉缓慢,读完之后真的深受震撼,杜甫的形象也更加立体,深刻的体会到杜甫在面对都城长安荒草遍地的痛心。再如读词的时候,有像《密州出猎》那样的抒发雄心壮志的,也有像辛弃疾《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抒发壮志难酬之情的,那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要加以区分的.但朗读时,却缺少情感变化。学生虽然知道每首词所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但缺少老师细致的指导,学生无法融入其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朗读.其实朗读和演员相似,演员在了解了剧本之后,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去演绎这个角色,让这个角色鲜明\立体。朗读时,学生也应该深刻感受作者的情感,借自己的口去抒发,才能引起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朗读知识,不能仅仅是从感情和声音大小上来指导,对于诗歌或者是其他文体的语速、语调、重音、停连等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指导的越细致,学生才更能理解好课文。

其三,缺少系统性,对学生的指导是片面的,缺少归纳的。因为朗读诗歌也好,还是其他文体,朗读较少,指导较少,没有把朗读作为重点,所以学生基本上没有掌握朗读的一些常识。班级学生朗读水平主要分成三个层次,有一些学生语言天赋较好,有的经过一定的朗读训练,读课文带有情感,这一类学生也往往得到更多的朗读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有潜力的,但是缺少具体的指导,显得朗读水平较为平常;还有一种走入到了朗读的误区,无论读什么文章都是用舒缓的,高昂的甚至带一点颤音去读。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读顺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想这篇课文应该怎样去朗读,读出感情来。这个时候也可以去参考一些朗读示范,在读了大量的各种文体之后,总结出一些规律,教给学生,让学生举一反三,能够较好的读其他文章。老师在这里充当的其实是像导演一样,先于演员把剧本读熟,才能更好的去指导演员怎么去表演。

其四,老师缺乏示范性的作用.要么不读,要么是个别优秀的学生朗读,最常见的是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因为不擅长朗读,放示范朗读,但示范朗读不太可能跟你的想法完全一致。学生听起来,一定不如自己熟悉的老师朗读感受深,而且老师可以对学生读的不好的地方进行直接的指导,更直接也更有效。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读课文,理解课文,掌握一定朗读知识,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并可以借鉴示范朗读,不断完善自己的朗读。

《朗读者》的舞台上,我们除了感受到朗读文字的优美,更多f 感受到了朗读者的真挚情感。所以我想,也许我们发音不够标准,掌握的朗读知识还不夠多,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读,坚信朗读对学生的启发性与重要性,真正的在课堂上将朗读指导到位,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爱上朗读,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走进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猜你喜欢

朗读者理解课文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