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人生不设限,一切皆有可能

2020-04-20天竺

现代家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郝景芳雨果科幻

天竺

郝景芳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中学时她因获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而被保送北大中文系,但那时她的梦想是做天文学家,最终她去清华大学读了物理专业,之后转攻经济学博士。虽然主业选择了科学、经济学,但她一直坚持写作。2016年,她的小说《北京折叠》获科幻界最高荣誉奖——雨果奖;2019年10月,她获第十届“华语科幻星云”特等功勋章奖励。

迥然不同的知识和多元的学科背景塑造了她的独特性,她在精神世界里畅游,同时收获了很多快乐。她说:“只要人生不设限,一切皆有可能。”

与书为伴的孩子不会差

郝景芳1984年出生于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非常开明,一般父母对孩子学业表现出的焦虑,完全没有出现在她的童年里。郝景芳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作业写完,考试成绩过得去,其他时间做啥都行,给她的自由度特别大。

小时候,妈妈给郝景芳报了钢琴班。学了两三年,郝景芳说不喜欢,想放弃。妈妈见她真心不喜欢,也就没有强迫,而是同意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喜欢的阅读和画画上。回忆过去,郝景芳说:“只有热爱能让人坚持,到现在我还是喜欢画画、看书。如果小时候父母逼我学琴,可能今天就没有作家郝景芳了。”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爱读书,也早早地引导郝景芳读书。妈妈给郝景芳读《三百六十五夜》故事书,其中的快乐郝景芳至今记得,也由此喜欢上了看书。9岁时,郝景芳看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她的好奇心、探索欲一下子被点燃,立志以后成为科学家,而这也成为她热爱学习的长久动力。

在学校,她的爱好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鼓励。上初中时,她和班上几个同学自发组织了“文学俱乐部”,坚持课余练笔,他们的作品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这极大鼓励了郝景芳对文学的兴趣,也促使她试图以大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郝景芳说,我是在自我推动中成长的,父母则是我背后最重要的助推人。他们让我爱上读书,而孩子一旦掉进书的海洋,学习上父母就不用太担心了。从小到大,父母从不赞成我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也不要求我进行功利性阅读。父母给我空间和自由度,让我得以自由成长。这一点非常可贵,因为人在自主选择的空间里,完全能够自己给自己能量。

对郝景芳而言,这个自主选择的空间,就是充分地阅读和自由地写作。2002年,她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并获一等奖。与多数女生不同,她喜欢和关注的是科幻题材,而非青春文学、言情小说。

写作是她情绪的一个出口

因获新概念作文一等奖,郝景芳本可以直接保送上北大中文系,但因为她立志要当科学家,所以放弃了保送资格,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不承想,到清华大学后,身为学霸的她居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在清华觉得自己是学渣。我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差,但就是感觉很渣。”上大学期间,她的自我评价越来越低,对自己非常失望。一方面她对自己的期许太高,另一方面清华园里高手如林,她以前是学霸,如今泯然众人,心理有了巨大的落差。

大一第一学期考力学,考完她整个人都不好了。后来发奋努力,持续追赶,到大二考数学物理,考完她就哭了。当时,她跑去抱住助教,想装可怜蹭分。助教则给了她一张同班同学的满分卷子,她再次被全面“碾压”。第二天,她鼓足勇气找班里“大牛”问一道怎么都做不出来的题,“大牛”说:“这道题比较简单,你看看讲义吧。”人家不是装,也不是藏着掖着,就是真心觉得简单。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那段时间身体不好常跑医院,郝景芳在清华大学读本科的四年,过得很是压抑。

回忆那段时光,郝景芳说,她要给年轻学子们两个忠告:一是千万不要背上过于沉重的思想包袱,一旦你做每件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那你什么都做不成;二是不要宅在屋里思考人生,要走出去、干起来,内外交困时,拯救你的不是思考而是行动,只有让自己动起来,才能给自己输入新的能量。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惑,一定要找到一种方式去释放这种情绪,而她的情绪出口就是写作。2006年,她重新开始写作,这一写再也没有停下来。

三天写成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初稿

早在高中,郝景芳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时,她身边的朋友都以为她会选择走文学之路,没想到她选了物理学,因为她想成为偶像薛定谔那样的人。“薛定谔对事物的洞察非常深刻,对物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宇宙观、哲学等的思考非常到位。他的看法一针见血,他的叙说异常简洁,他是我思想层面最佩服的人。他还会古希腊语、古拉丁语,爱雕塑,写剧本,我觉得一个睿智的人所能做到的极致就是这样了。”谈起自己的偶像,郝景芳滔滔不绝。而她最喜欢的作家是福克纳,同样有着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描写,可以把空气里流动的东西、皮肤下深藏的东西、人心里隐藏的东西挖出来。“像刀子一样,我被触动了。”郝景芳非常佩服对人生、世界、宇宙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她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上大学时,她课余学了大提琴。当沉浸在音乐里时,她觉得自己很感性。但这不妨碍她对人性的理性洞察。

喜欢写作的人,生活中跟任何人都没有间隙、没有距离,对别人的遭遇很容易感同身受。郝景芳说:“看到有的人辛苦工作,拼尽全力地生活,我常常被感动。但他们会有一辈子触碰不到的地方,甚至被别人的一个喷嚏决定生死。”

《北京折叠》写于2012年底。她花三天时间就写成初稿,发在清华大学的水木BBS上。当时,她的身份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宏观经济学家。

这部小说源于郝景芳的日常观察。她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糅在了一起,构建出多重世界层层叠加的感觉。那天,她在办公室忙得没时间吃饭、喝水。等忙完,她发现窗外已经黑了,突然有种伤感袭来:无论这个世界如何荒诞,我还在其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于是,她在《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隱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映射出当代社会人们对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她把对生活的观察写进作品,用温柔的文字包裹现实的残酷,感性的文字和理性的思考,同时出现在这部小说里,却一点也不违和。

2016年8月21日上午9时,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郝景芳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科幻界最高荣誉奖——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作家再次获此殊荣。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设。它和星云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颁发)并称为“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

2019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重庆举行颁奖典礼,郝景芳获“华语科幻星云”特等功勋章奖励。

为孩子们做儿童教育的实践者

如今,郝景芳有个儿童教育创业项目“童行学院”,融了资,招了40多人,进入创业奋斗阶段。她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童年接受通识教育,有机会感受世界的广度、人类文明的长度,同时兼具思考的深度。郝景芳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对孩子的要求和父母对她的要求一样,学校教育基本达标就行,课余时间可以用来丰富生活、扩展眼界。她说,这样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兴趣所在。

郝景芳说,她信奉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以她希望她的孩子们对自我能有清楚的认知,而不是浑浑噩噩过一生。而这觉醒的时刻要尽量来得早一些,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早点找到方向,并为此努力奋斗。

有了孩子之后,郝景芳成为儿童教育的实践者。她现在开展的教育项目,有一部分用于反哺社会、支持公益,比如往福建、四川、吉林、贵州等偏远地区派驻老师,或輸送教案、进行教学辅导。她希望搭建一个桥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问起人生排序,郝景芳毫不犹豫地说,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家庭和创作。

即使在创业期间,她还是尽量把工作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白天,不占用家庭时间。通常,她早晨五六点就起床写作;工作时,能带孩子她就尽量带上孩子,因为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女儿两岁半时,就跟她去过很多山区支教驻点。她想让女儿见识见识跟大都市不一样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去年,她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学者时也带着女儿。白天她去学校做研究,女儿则去幼儿园;晚上她做饭,然后和女儿一起吃饭、读书。这对她们母女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郝景芳说,成绩、奖项和钱财都是浮云。有了孩子之后,她更感到要给世界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过了很多年别人还觉得好的东西。而这不仅是人生的意义,更是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郝景芳雨果科幻
千万次折叠,千万次克服
Burst Your Bubble
别给孩子的人生设限
别给孩子的人生设限
未来科幻城
雨果剃发
The Lonely Ward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