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

2020-04-20陶源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2期

陶源

摘    要:“翻译史”是许多高校翻译硕士的专业必修课,文章将历时类比语料库应用于“翻譯史”教学,旨在促使学生在建立与使用语料库的过程中从优质的译文中得到实证支撑,了解不同时期翻译作品的历时变化。历时语料库在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文风格、词汇演变与译本的历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数据,结合译本的副文本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寻找翻译的社会起因。在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翻译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对比不同时期翻译作品的翻译风格,有助于提高对翻译史的直观认识,对于提高思辨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历时语料库;翻译史;翻译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11-04

自从1991年Tim Johns 将语料库等数字资源应用于教学,提出了“数据驱动学习”(DDL)以来[1],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93年,MonaBaker首次在翻译学研究中使用语料库[2],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翻译教学中开始使用各种类型的语料库资源,以大量真实的语料资源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国外学者主要将平行语料库[3]、类比语料库[4]和一次性语料库[5]应用于术语翻译教学,帮助学生考察翻译策略,形成翻译方针,提高学生的翻译绩效。国内学者将专门用途语料库[6]、学习者语料库[7]应用于阅读、口译等课程,促进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和自主学习。

“翻译史”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许多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旨在介绍中西方的主要翻译理论、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家群体及其翻译作品,展现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概貌。传统教学方法多通过二手资料介绍中西翻译理论和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的风格发展,学生缺乏对不同时期翻译作品的一手资料的了解。Pym提出,翻译史关注的焦点是翻译家,尤其关注谁在何时何地如何翻译作品,达到何种效果[8], 是对动态翻译事件的描写性研究。

“翻译史”研究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家群体及其翻译作品,追溯语料历时变化的语料库可分为历史语料库和历时语料库(Diachronic Corpora)。历史语料库的时间跨度较大,例如杨百翰大学的Mark Davis发起创建的历时语料库COHA收录了1820—2009年的美国英语文本,时间跨度近200年。相比之下,历时语料库的时间跨度较小,更关注选取文本内容的连续性。1990年第一个主要收录连续报刊的历时语料库Aviator由伯明翰大学研制成功,此后德国汉堡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地也开始研发了较有代表性的历时语料库,分析语言的变化和区域性语言。国内学者对历时语料库的研发并不多见,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研制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收集了一个世纪的英汉双向历时翻译语料[9]。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历时语料库的应用尚不广泛,传统“翻译史”教学强调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挖掘译本的历时变化,缺乏和实际语料的具体联系,基于历时语料库的研究和教学也不多见。本文尝试将历时类比语料库应用于翻译史教学,按照不同时间框架和抽样框架构建历时类比语料库平台,学生通过对历时语料库中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历时研究和对比,从语料库数据中得到大量实证支撑,了解不同时期翻译作品的历时变化。

一、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研究设计

(一)参与者

本文对所在学校翻译史课程中历时类比语料库的应用从2018年开始实施,该课程在翻译硕士一年级开设,学生26人。在为期16周的课程中,学生自愿组合,以3—4人为一组,采集19世纪末至今的中国文史哲权威英译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文本建立类比语料库,通过AntConc3.5.8软件或Wordsmith7.0软件对语料库中词频、词簇、主题词、词汇共现等特点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翻译文本的翻译共性,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译者翻译风格及历时演变。

(二)语料的选择

语料库的实用性不在于其数据的大小,而在于其针对性及抽样的代表性,是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建库目的,本课程选取了19世纪末至21世纪文学、哲学和历史三个英译本字库,选取类比语料库进行对比,库容总量为 71.2万词/字。选取的时间框架和抽样框架如下。

1.时间覆盖(Chronological coverage)。历时语料库的时间框架需要保证时间的连续性以及一定的时间跨度,历时语料在一定跨度时段内收集的历时语料,其选择的语料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10]。明末清初,中国的《四书》《五经》首先被译为拉丁文,从此中国典籍开始经由传教士介绍到西方,所译介的题材也逐渐从儒家经典扩大到小说、戏剧、史籍等著作。本课程将语料采集范围设定为19世纪末至今的翻译语料以及翻译副文本,历时155年,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传教士翻译(1865—1913),第二个时段为20世纪的汉英翻译(1915—1956),第三个时段为20世纪下半叶的翻译 (1956—至今)。时间框架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作品的译作时代语言特征,本历时语料库保证较大的时间跨度,以利于历时语言研究。

2.体裁覆盖( Generic coverage)。并非所有译作都有研究的必要,历时语料库中也不必涵盖时间段内所有译作。本文将语料采集范围设定为19世纪末至今的翻译语料以及译本副文本,语料的体裁包括文学和非文学领域,选取内容包括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译作及译本副文本,涵盖中国文学、史学和哲学典籍。

本历时类比语料库包含文史哲三个子库(sub-corpus),文学译本子库包括《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1994)和霍克斯译本(1974),《三国演义》罗慕士(1995)译本和邓罗译本(2002),《西游记》李提摩太(1913),余国藩(1977—1983)译本和詹奈尔(2003)译本、《骆驼祥子》伊万金(1945)和葛浩文(2010)译本。史学译本子库包括《尚书》理雅各译本(1865)和彭马田译本(2014),《春秋左传》理雅各译本(1872)、华兹生译本(1989)和杜润德译本(2016)。哲学译本子库包括《论语》理雅各译本(1861)、辜鸿铭译本(1898),《道德经》林语堂译本(2009)和韦利译本(1998)。

(三)研究方法

学生首先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相关译本语料,再通过文字转换軟件或OCR文字识别软件进行文本转换,将PDF文本或扫描文本转换为纯文本,建立不同时期的翻译文本历时类比语料库。每组学生通过Wordsmith7.0 或AntConc3.5.8软件对不同时期的译本对比,对其中的关键词、词频、搭配等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选取不同时期的英译本中的若干章节进行对比,例如对《红楼梦》第一章的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选取的语料数量不大,易于操作,主要目的是对比不同时期译者的风格差异,分析译本的文本特征及历时演变。

二、历时类比语料库在翻译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时语料库可提供不同时期语言的相互比较, 发现语言运用的变化及其过程, 为语言变化考察、翻译研究以及翻译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互动, 提供客观的描写和可分析的数据[11]。“翻译史”课程并非简单的历史知识罗列,还需要发现同一历史时期译者的共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译作的历时发展变化。历时语料库收集的大量优质译文从实证角度反映了不同时期译者的风格变化,同时作为辅助工具,展现了词汇的演变和发展。

(一)基于历时语料库的定量分析

1.译者风格分析。“翻译史”聚焦的是作为群体的译者,学生可以通过历时类比语料库在词汇、句法和篇章不同层面进行定量分析,从不同时期译本的高频词、平均句长等信息对相同时期以及不同时期译者的风格进行比较。从词汇层面上看,语料库提供了形符、类符、类符/形符比、平均词长、词频等信息,其中类符/形符比是衡量词汇密度的标准,可以判断出译者词汇的丰富程度,平均词长则反映了译者选取词语的正式程度,不同译本词汇层面的差异反映了译者用词差异。

在句子层面,语料库可以提供平均句长、搭配和语义韵等信息,为分析译者的句法风格提供定量分析的数据。平均句长体现了句式的复杂性,《红楼梦》霍译本句子更长,连词更多,句式更加复杂,杨译本则更为凝练。《论语》辜鸿铭译本情态动词使用较多,劝诱性更强。理雅各译本句子较长,杜润德译本句子数量较多,句子较短,两个译本相差144年,从两位译者句法特征可以看出杜译本更加关注译本的可读性。

在篇章层面,高频词、低频词 、词簇等方面的数据提供了译者的语篇风格。例如对《论语》英译本的高频词分析显示,辜鸿铭译本中大量使用了Confucius和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理雅各则更多使用 Master,高频词反映出辜鸿铭译本更接近于演讲,召唤性更强。

2.词汇历时变化。历时语料库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不同时期语言的发展。每隔数十年,经典作品就会重译,在一百余年的翻译史中,中国的传统经典在不断的重译中在西方得到了“再生(afterlife)”,译文成为原作生命的延续和补充,翻译作品及其副文本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和语言风格。

在不同时期,相同译本由不同译者翻译,其词汇的选择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历时语料库可以比较不同译作的高频词,通过研究译者的用词发现语言的历时变化。例如学生选取了《左传》理雅各译本和杜润德英译本中鄢陵之战、殽之战、城濮之战等五大战役,对其中的战争语篇进行分析。战争语篇的高频词分析显示,理雅各译本对“军”的译文多使用army,杜润德多使用troops,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查询结果显示,army的词频为63048,troop的词频为4468,杜润德选用词频较少的troops, 强调了作为军队集体中的士兵成员。

(二)基于副文本的定性分析

历时类比语料库可以对不同译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译者风格以及词汇的历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翻译史课程同时需要结合译本副文本等信息进行定性分析,了解翻译史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副文本(paratext)指所有用于提示正文本的文本资料,如当时出版作品的封面、出版商、译者的相关采访及社会的评价等信息,这些文本围绕、补充甚至强化正文本的信息[12]。对副文本的研究可以了解译者的目的和译本的时代背景等信息,为历时类比语料库提供丰富的支撑资料。

从译本前言、注释等副文本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155年来中国典籍翻译体现了从宗教解读—译本通俗化—以源语为中心的演变。19世纪末翻译中的宗教解读反映了当时西方殖民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例如理雅各是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他在《春秋左传》英译本(1872)的序言中将《春秋》和《左传》的关系比作《圣经》的标题和章节内容。

20世纪,西方译者致力于使中国典籍通俗化。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1929)、《西游记》(1942)、《金瓶梅》(1947)等著作都通过节译本介绍到西方,1989年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将18万字的历史典籍《左传》节译为37章不同主题的历史故事集。中国长篇文学名著和历史典籍在西方多译介为通俗易懂的中篇著作,对中国经典在西方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末,中国经典在西方仍然在不断重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核心概念的传播上都更倾向于源语。从内容上看,西方的译本多为全译本,余国藩《西游记》全译本(1977—1982), 霍克斯和闵福德的《红楼梦》全译本(1973—1980)在西方引起了关注,也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对中国经典的最大限度的重现日益重视。

三、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翻译史”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16周基于历时语料库的“翻译史”学习,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按照19世纪末到21世纪时间框架选取译作主要为西方汉学家翻译、中外译者合译以及少量中国译者翻译的经典文史哲英译作品建立历时类比语料库。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本进行词汇、句法和语篇对比,分析译本的风格和历时演变。课程结束后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5份,问卷调查显示,96.1%的学生对“中西翻译简史”教学中应用历史语料库的方法表示满意,认为对历时语料库中关键词、索引行、形符、类符、类符—形符比、词频、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信息的实证分析反映了译本的不同风格,对不同时期译本的用词差异、译者风格和翻译策略的不同有了直观了解,为历时翻译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描写、可分析的数据以及大量的数据支撑。

历时语料库可以用来做词汇、语法历时演化研究,探究体裁的变异[13],国内学者使用历时语料库考察了单个词语的演变[14]、翻译文本显化现象的历时特征考察[15], 本研究主要对《左传》中的关键词进行了历时研究,同时对平均词长、词频、类符—形符比等信息进行了考察。

在应用历时语料库学习“翻译史”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建立的历时类比语料库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收集到的副文本信息进行定性分析,从译本风格和副文本信息在宏观上了解译文的历时变化。基于历时语料库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改变从二手资料学翻译史的状态,学生从一手资料学习翻译史,将翻译文本及副文本资料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寻找译本形成的社会起因,对翻译史进行描写性研究,形成翻译历史观。

在翻译史课程使用历时语料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学生主要通过类符、形符和TTR(类符—形符比)进行研究,一些译本的数据基本相似,定量分析没有提供足够的类比性,学生仍然主要依靠对译本的比读以及副文本信息进行译者風格的比较。第二,由于时间所限,学生只能对部分相同主题的章节或节选章节进行类比语料库的分析,虽然得到了译本的初步比较信息,但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翻译文本的特点,对译本的对比尚不够全面。第三,学生使用语料库的方法还较为单一,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语料库的应用和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四、结论

本文以155年的时间框架,选择中国文学、史学和哲学的典籍英译本为抽样框架建立历时语料库用于“翻译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搜集分析历时语料库的过程中对大量真实的语料资源进行分析,对译者风格、词汇演变结合副文本的定性分析进行了对比研究。历时语料库体现了译本风格和语言的历时变化,为中西翻译史教学提供了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撑。同时,学生通过副文本信息了解不同时期译者的目的和读者群等背景信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从一手资料学习翻译史。

从总体上看,历时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为翻译史课程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数据,但是对“翻译史”的学习还需要和时代背景、译者生平、翻译理论等宏观背景相结合。历时语料库的应用对翻译史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思路,为学生进行描写性研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译作的历时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Johns,T.From printout to handout: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data-driven learning[J].ELR Journal,1991,(4).

[2]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C]//Text and Technology.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233-250.

[3]Pearson J.Using Parallel Texts in the Translator Training Environment[C]//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15-24.

[4]Maia B.Training Translators in Terminology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Using Comparable and Parallel Corpora[C]//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43-53.

[5]Varantola K.Translators and Disposable Corpora[C]//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55-70.

[6]陈金诗.自主学习环境中的交互式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教学:基于语料库的语篇信息教学实践[J].外语界,2011,(5).

[7]张威.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建设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J].中国翻译,2017,(1).

[8]Pym,A.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8.

[9][13]秦洪武,王克非.历史语料库:类型、研制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4).

[10][11]王克非,秦洪武.英汉翻译与汉语原创历时语料库的研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6).

[12]Genette G.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

[14]陈香兰,禹杭.基于历时语料库的量词“套”的演变及转喻机制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3).

[15]庞双子,王克非.翻译文本语体“显化”特征的历时考察[J].中国翻译,2018,(5).

[责任编辑  包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