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农学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思考

2020-04-20刘杨海江波郗洛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学双一流

刘杨 海江波 郗洛延

摘    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教学具有贴近农作物生产实际、实验设置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田间表象教学过多,机理性教学不足;课程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偏重统一化教学,忽视分类培养等问题,可以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高校、试验站、农技推广部门与企业的联动、优化实践课程教学群的组建等。

关键词: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农学;校外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09-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农林高校,农学专业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目前是国家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专业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农业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文件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校外实验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自2010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便开始承担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在培养农学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分析了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高校校外实验基地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教学的优势

(一)贴近农作物生产实际,巩固理论知识学习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人才培养起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其脱离实践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暂时性的。2010年至今,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先后承担了1380名本科生教学实践实习,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农作物的种类、性状特点、生长发育状态、田间表现等,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设置实验多,豐富教学内容

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现有耕地341亩,易设置更多的实验及实践课程,且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其中有100亩土地达高水平试验示范站标准,这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此开展省部级研究项目56项,横向项目10项,研究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油葵、芝麻等十余种,且斗口试验站以品种和配套技术为中心,共示范推广小麦品种14个、玉米品种3个、油菜品种3个,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三省一高”“沟垄节水种植”、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播等10多项小麦玉米高效增产技术,这丰富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内容,使其教学内容多元化。除了农学院外,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还承担了资环、经管、机电、信息、水利等学院的科研项目,这有助于农学专业学生了解农业其他方面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2]。而实践教学则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斗口试验站的教学实习,使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满足了一些来自城市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平时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极大提高了课堂效果。

(四)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建立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斗口试验站便是其中之一。斗口试验站是在于右任先生1930年亲手创办的“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试验站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讲述于右任先生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的真实故事和青训班上万名爱国青年志士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这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同时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农教育,这对学生爱农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斗口试验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田间表象教学过多,机理性教学不足

课堂机理性教学和试验站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培养具有高科学素养的农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斗口试验站教学中,农作物的种类、性状特点、生长发育状态、田间表现等表象教学占据了课程的绝大部分,却忽视了内在机理教学。所以,斗口试验站的教学应增加机理性教学内容,同时借助试验站的仪器设备,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加强学生对观察现象的内在机理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二)课程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

高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斗口试验站教学多集中于作物栽培学,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融会贯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2014版培养方案中对农学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明确安排,主要涉及试验设计与分析、植物保护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作学、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课。在斗口试验站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课程的综合性。通过结合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降雨量、温度等作物生长基本条件;通过结合农作学,使学生了解当地的种植模式、种植体制及养地制度;通过结合植物保护学,使学生了解当地生产中主要出现的害虫类型及防治技术;通过结合农业信息技术,使学生了解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等,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对培养农业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偏重统一化教学,忽视分类培养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是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举措[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坚持学生为本、分类培养理念,农学专业2014版培养方案将学生分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个方向差异化培养,且针对不同培养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然而,斗口试验站教学则是以农学大类来授课,忽视了不同培养方向的侧重点,应加强人才分类培养。

三、提升斗口试验站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前布置实验与实践课程

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是课堂成功的有效保障。在农作物播种前,任课教师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提前安排好课程内容,从而让试验站上的实验人员和技术人员布置相应的实验。在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前,任课教师间应积极交流,将每一节课程的具体内容细化,这有利于试验站工作人员提前准备教学设备。实践课程教学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向其他教师反馈课堂效果,以方便后续教学安排和提升教学质量。

(二)促进高校、试验站、农技推广部门与企业联动

深化产教融合是當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5]。加强与试验站、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形成高校、试验站、农技推广机构、行业企业等主体多元联动、上下贯通的实践教学网络体系,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试验站、农技推广机构、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在了解学校科研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情况,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建实践课程教学群

实践课程学科群的建设,打破现有院系、课程的屏障,围绕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纽带,聚集多门课程的优秀教师和试验站的实验员、技术员,形成“教授—副教授—实验员—技术员”的各级教学队伍,这有利于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开展,有利于实现多门课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有利于一流的农学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论

在“双一流”建设工程的背景下,一流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其校外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且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自身能力,产生爱国和爱农情怀,为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张静,王西芳,罗敏蓉,等.依托校外试验站探索实践教学模式[J].高教学刊,2018,(15).

[2]李卫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3).

[3]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

[4]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郑丽娟.民办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9).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农学双一流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新形势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