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2020-04-20吴凯之

党政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三农乡村振兴

吴凯之

[摘 要]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承担着特殊使命。要实现规划确定的“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目标,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要原则落到实处,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快推进区域乡村全面振兴,为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提供支撑。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三农”问题;乡村振兴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具有特别意义,而且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落细,全面理解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远意涵,准确把握长三角区域“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为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提供支撑。

一、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目标是一个整体,核心任务和主线是率先实现现代化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要将长三角建成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示范区,使命极其光荣,任务也十分艰巨。必须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城乡关系不协调及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突出的短板。

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26的土地和1/6的人口,产出了全国1/4的GDP和财政税收,进出口贸易额占到全国的1/3,外资利用占全国的58%,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长板优势明显,城乡协调发展的底子相对较好。但也必须看到,三省一市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城市化率为例,2018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城市化率分别是88.10%、69.61%、68.90%、54.69%,不平衡性可见一斑。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2018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2.23、2.26、2.03、2.45。第三,农业产业仍占有很大比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占比分别为0.31、4.4、3.5、8.7。农业增加值却在下降,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空间也在紧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这为我们准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三农”工作新的方位,全面实施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统筹谋划好地区城市和农村各项工作。

二、协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九大以来,长三角地区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创新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要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在全国区域板块中,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总量、科技要素、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都具有明显优势,这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条件。但也必须看到,长三角三省一市工农城乡发展的阶段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农情乡情的多元性以及民生诉求的多样化,对区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挑战。必须树立“一盘棋”意识,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破除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建立起既尊重乡情实际又协同联动的乡村振兴制度和政策体系,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构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搭建覆盖地区城乡全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支点,加快构筑区域一体化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补偿机制,推广枫桥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区域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三、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大原则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指出,“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规划纲要的密集实施,一方面,区域城市群同城化水平加快提高,城市发展的扩散效应将会加快释放,中心区现代化发展的能级水平也将大幅度提升;但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资源与要素向中心区集聚,虹吸效应增加的可能性也在累积,这将为地区内欠发达区域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诸多影响。规划的27个城市中心区范围之外,仍有13.3万平方公里区域是欠发达城乡,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迫切性突出。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先位置,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在坚持和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度上大胆创新实践,为全国做出示范。

必须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大原则落到实处,凝聚共识和力量,坚持新理念,坚持把“三农”放在区域一体化发展大战略中、放在产业变革大背景和产业结构大布局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首先要一体化工农城乡空间布局,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区域城乡深度融合;其次要一盘棋“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短板;第三是一体化推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一盘棋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第四要打造一体化多元投入格局,创新区域“三农”投融资机制;第五是要协调共谋“四个优先”,特别要在要素配置的优先上,防止虹吸效应的发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

四、建立区域协同治理相对贫困制度机制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长三角区域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相对贫困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必须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区域协同治理相对贫困制度机制作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底线任务和优先制度安排,谋划好落实好。首先,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确保高质量消除区域绝对贫困。其次,要协调标准,一体推进,加大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县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农村环境治理和饮水安全工程的普惠性。再次,推广江苏、浙江对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经验,完善大病救助、大病保险政策体系,深化文化扶贫,提高弱势人口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最后,要建立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制度,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消除贫困,做出示范。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三农乡村振兴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赞分盐镇裕牛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