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风暴的光

2020-04-17王琰

飞天 2020年4期
关键词:病区医护人员武汉

王琰

战事是春节前就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一只巨大的潜伏的兽,悄悄潜入人群,顷刻间奔冲嘶咬,四处践踏,一时千疮百孔。疫情爆发后,2020年1月23日10時,武汉宣布“封城”。

张浩军,甘肃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公共卫生与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甘肃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甘肃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组长。1月24日,张浩军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作为甘肃第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疗专家,前往武汉参加疫情核心区的防控阻击战。

2020年3月18号0至24时,湖北新增确诊病例0例(武汉0例);新增疑似病例0例(武汉0例);现有疑似病例0例(武汉0例)。0、0、0!三个0,伴着武汉明媚的春光,进入全中国全世界人们的视野。这是个值得让人记住的时刻,从来没有哪个“0”如此可爱如此令人兴奋和期待。

从冰封冬日到大地回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武汉就是战场,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战事在这里上演。武汉汉江关高高的大钟耸立,仿佛是为了见证这一时刻的到来。街上青铜的人物雕像上,依旧戴着口罩。

清晨,张浩军被定时铃声惊醒,散发着甜香的春光早早透过窗帘铺洒进来。他住在离武汉市第五医院不远的一家酒店。从酒店的窗口望出去,建筑鳞次栉比,窗外的树生发出蓬勃的新绿,怎么都看不出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深重的灾难。

酒店没有服务员,因为防疫的原因,房间的中央空调从入住那天就被关停着。洗澡冷,睡觉冷,好在随着春天的脚步一日日临近,寒冷也一日日渐渐退去。

全国援助湖北的31省市343支医疗队42481名医护人员们分批次撤离,家乡人民用鲜花和欢呼簇拥着迎接英雄归来。沿途交警立正敬礼,他们用最庄重的姿态,给予这些归来的白衣战士最隆重的礼遇。

而此时的张浩军,依旧留在武汉市第五医院坚守忙碌着。他没有时间接电话,只能留言,凌晨三点,他回复留言,说,医院正在转型,他很忙。是啊,武汉第五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先是改造为接受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现在又要重新恢复成为诊疗秩序正常的三甲医院。张浩军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是最早驰援,最晚撤离战场的人。

张浩军说,这就是感染防控人的工作职责。医护人员是治疗和保护病人的,而感染防控人要做的,是保护好医护人员,防止医护人员和患者发生院内感染,防止感染在医院和社区传播。

早在元月份,张浩军就带队开始了检查、督导和培训。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张浩军赴陕西开展疫情防控督导,当天晚上9点的火车。他一直在单位忙没时间回家,他的妻子带着女儿,用一只双肩包装了他临时出差用的东西,送去医院。他接过东西,说,几天就回来了,你们不用送我到火车站了。又亲昵地捏捏他最疼爱的上高一女儿的鼻子,对女儿说,和妈妈好好的,等我回来过年。女儿抱了抱他,说,爸爸再见。

陕西的疫情不容乐观,张浩军和督导组的同志们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西安和咸阳等地的车站、医疗机构和社区,督导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

1月24日是除夕,终于结束了高强度的督导工作,张浩军从陕西泾阳县赶往西安火车站。他给妻子打电话说,准备乘高铁回兰州过年。

突然电话铃急促响起,是单位的号码,“刚刚接到国家卫健委的函,需要你今天就赶往武汉,支援武汉抗击疫情。”

放下电话,张浩军的心里五味杂陈。疫情迅速发展,这几天张浩军隐隐有预感,或许有一天,会需要他去武汉。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迅速。此时去武汉,是责任也是使命。可是,他又有点说不出来的沮丧。怎么开口给家里人说呢?答应了女儿的,要陪她一起过年的。

张浩军先给甘肃省人民医院钱耀文院长打了电话。“一定要注意安全,缺什么就在西安准备,医院全力保障,全院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钱院长的话让张浩军忽然觉得他不是孤身一人,身后肃立着全院的同事,一个个目光炯炯充满关切和期待的望着他。他迅速联系西安市卫健委的同志,让紧急支援他一些防护物资,有多少,就带多少。眼下的情形,武汉防护物资紧缺是必然的。

犹豫中,张浩军在火车站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他声音低沉地说了他接到的电话指令。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两人都是学的预防医学专业,妻子博士毕业后留校在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教。妻子柔和却坚决的说着支持他的话:“不怕,这是我们公卫人的责任,尤其你是做医院感染防控的,此时更需要你。我相信你的能力。保护好自己,我和姑娘等你回来,我们再补着过年。”

二十多年前他们初相识时,她还是个娇娇弱弱的城里小姑娘,而他,则是个粗粗拉拉的从乡里考进城的穷孩子。他们是如此的不同,却一路并肩同行,越来越默契,常常是他还没有开口,她就明白他的意思。这世间,她总是最懂他的那个人。他们是同行,又是知己。这个电话充电般让张浩军感到安慰和踏实,他将两手交握着,就当妻子在自己身边吧。

大年三十的下午,西安高铁站附近的商场早已歇业。从兰州走得匆忙,只带了一只双肩包。张浩军走进唯一一家开着的服装店,买了些换洗衣服,又随便拎了只行李箱,把衣物和双肩包都装进去,就匆匆返回车站待命。

高铁站北广场的寒风里,忽然想起要叮嘱妻子,这次任务不能告诉父母,老人家年事已高,哪能再让他们担心。电话铃响起,妻子的来电:“我就先不给父母说了,你安心去。东西买好了没有?”妻子和他总是心有灵犀。

妻子把电话递给了女儿,“爸爸,我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啊……”说着说着女儿就在电话那头伤心得哭了起来。张浩军不知该说什么好。女儿从小和他亲,妻子总是很严厉,而他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地讲道理。他疼爱女儿,疼爱到了有几份宠溺。远处零落的爆竹声,空气在女儿的哭泣声里变得凝滞。女儿一直哭,张浩军越听心里越难过,只好“狠心”地挂断电话。独自立在冷风里,已是泪流满面。

张浩军久久不能平静,突然响起的电话声将他的思绪拉回现实。西安铁路集团的工作人员给他安排好了行程和车次。西安市卫健委的同志,将一些防护用品送到了车站。他重新收拾了下,准备踏上开往武汉的高铁。

一路上半睡半醒,5个小时后,车到了武汉。武汉已经封城,原本不在武汉停靠的列车专门为张浩军而停。空空荡荡的站台,车门打开,只有张浩军一个人走下列车,他的身后,长长的一列火车,许许多多陌生人目送着他端正的背影。那一刻,张浩军觉得自己的身体里有钢,有铁,有热血,他默默地给自己打气,武汉,我来了,我是来战斗的!

相比对疾病的恐惧,张浩军更多的是担心。就像通知马上去考试,但是毫无准备。一切都是未知数。出题的是病毒,现在必须去答题,却并没有把握能答好。

张浩军坐上来接他前往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车,四处空空荡荡,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偌大的武汉城空前的寂静。前几次来,这座座落于九省通衢处有着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繁华、喧嚣、热闹,真是不敢想象与此时的武汉竟然是同一座城市。

到了指挥部,武汉市卫生健康委的同志等候着他。所有人都戴着口罩,每个人之间都刻意保持着一定距离,见面后不摘口罩,也不握手。张浩军被分配到这次疫情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简单的安排之后,张浩军坐上了医院来接他的车。武汉市第五医院感染科马维瑾主任来接他,一脸的疲惫。

张浩军是武汉市第五医院的第一位外援。

从疫情爆发到如今,武汉市第五医院,这所老牌三甲医院已数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武汉市第五医院原本只是一家区属医院,并非传染病专科医院,此时它正经历着疫情初期的慌乱无措……

张浩军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武汉第五医院。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SARS、甲流、布病……他曾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感染防控的考验,但这一次的考验却是前所未有的。风暴从四面八方涌来,瞬间,他便置身于风暴中心,死亡触手可及。

疫情远比张浩军想象的严重,局面完全是被动和混乱的。一到医院,张浩军第一时间换上防护装备进入病区。所有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分不清谁是谁,大家都把名字写在防护服上。

1月21日医院接到通知,要把医院清空,只接收发热病人。医院缺设备,缺防护物资。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都只是初步设计好,整个系统也还没来得及调试。22日就开始接诊。

发烧门诊一开诊,瞬间涌入大量病患,黑压压的人群往门诊部里涌,挤满了400多平米的门诊大厅。医院急诊科每天接诊量一般是90人次左右,最高峰时也就200人次左右。但22日下午2时到次日零时,武汉市第五医院发烧门诊接诊量达到1200人次,加上急诊科接诊量,一共1700人次,创该院有史以来的新纪录。23日24日25日,更多病人涌入。

张浩军面前的门诊部挤满了人,就像菜市场一样乱糟糟的,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由于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医院建筑布局与传染病防控要求差距较大。医院管理秩序力量有限,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根本就落实不了。病人挂号、检查、打点滴,所有环节的等待时间最少都是五小时。

很多病人病情严重,需要收治住院,可是床位紧缺,收不进来,只能挤在急诊科。家属流着眼泪求医生救治。也有家属叫骂说病没有看上,连他们也传染了。有撕扯医生的,医生的防护服都给撕裂了。突然喊有危重症病人,医生来不及换下撕裂的防护服,立即条件反射般施救,让心率稳定,让血压上来,这是医生多年临床的职业习惯。可是,危重症病人实在是太多了。护士一刻不停的扎针,护目镜起雾了,看不清,只好把护目镜取下来才能扎上。

防护用具紧缺,防护服不足,没有N95口罩,他们只能戴双层或者三层医用外科口罩。物资太缺了,缺到大家都舍不得用。

急诊过道也开辟出来,设置了十张床位,可是不到五分钟就全部睡满了人。心内监护仪、呼吸机、指氧仪平时就很紧张,现在就更不够了,连输液的钩子都不够用。医院急诊科只有两部呼吸机,两位重症病人使用呼吸机,就只能看着别的病人们痛苦的表情而束手无策。

所有医护人员都已全部取消休假。病人太多,他们不停的機械的忙碌着,他们倾尽所能的忙碌着。他们太累了,连续几日的超负荷高压工作,让他们的心理和体力都逼近极限。无力感无时无刻都在撕扯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神经。

除夕夜,武汉市第五医院急诊科主任郑先念在办公室给院办打电话,协调怎么救治越来越多的病人,说着说着情绪就失控了,忍不住声嘶力竭地吼叫起来:“我们不想回家过年?我们不想活?”他已经连续数小时不吃不眠,不上厕所,腿肿着,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

张浩军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红着眼圈,累得不想说话,或者一开口就哭了起来。一位已经五十多岁的病区主任,他极克制着自己落泪,看不清他护目镜下面的眼睛,双肩却剧烈的颤抖着。

张浩军到岗第一天,把医院所有病区都过完才出来。他担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家。这么多的医护人员就这样暴露在红区,到处都是漏洞,后果不堪设想。他们疲劳作战,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抢救生命,可是,谁来保护他们?

接到武汉第五医院要转为发热病人定点医院的通知时,有一位医生说孩子还很小,她很害怕,想要辞职。可是最终她并没有当“逃兵”,而是顶在了一线。

还有一位医生,孩子才七个半月,本来要回家过年的。疫情爆发后,她给孩子断了奶,把孩子交给父母亲带,然后及时返回了岗位。

还有一位医生,她丈夫也是大夫,先上了一线。眼下医院这个情况,她让亲戚带着孩子,她也上了一线,连轴转……

后来的数据显示,1月20日至2月15日,武汉第五医院在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过程中先后有28名工作人员发生感染。

张浩军焦虑,焦虑到无法入睡。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好医护人员的安全,赶紧堵住风险点,做好感染防控。有太多要做的事情,刻不容缓。早一分钟做好防控,医护人员就少了一份风险。他要做的事,是在医护人员与病毒之间筑起一道高高的密不透风的墙,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不能让医护人员倒下,不能让医护人员成为传染源。

拼尽全力去做。张浩军带领院里临时组建的感控团队,立即着手规划布局。病区是老旧楼,清洁区、污染区之间有空气流通,是感染的隐患。该堵的地方要堵,该改的地方要改。申请改造硬件设施条件,做隔断,严格区分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关闭空调,保证清洁区空气质量。梳理了进、出隔离病区的通道。

然后梳理流程。制定出病区感控各项制度和感控流程,进而又细化患者感染防控管理制度、感控监督员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手卫生管理要求、医疗废物处置流程、病区消毒流程、不同消毒剂配置方法、穿脱防护服、进出隔离病区流程、患者感控要点、患者遗体处置流程、护目镜消毒处置流程、排泄物及污染物处置流程等。只有这些制度和措施一一落实到位,才能够消除医护人员的不安全感。

张浩军和五院感控团队每六小时一个班轮换进红区督察,有时候在红区工作长达十小时之久。

这天,急诊科一位医生,忙着忙着晕倒了,一检查,肺部病变,高度疑似被隔离。张浩军心理压力骤增,这是在他身旁并肩奋战的同事,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工作,没有保护好他。那是一种窒息和绝望交织的无力感。保护一位医护人员,就相当于保护了成倍的病人。

一组不断攀升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1月26日全国确诊2744例,1月27日确诊4515例,1月28日确诊5974例……激增的数字背后,是武汉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死亡率。每一个消失的数字1,都是一个人,有可能是一位母亲,一位儿子,一位老师,抑或是一位艺术家……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深受重创的家庭,都演绎着人间最痛苦的别离。

只有快,更快才可以揭制这些数字的上升。张浩军不停的这样告诫自己。

妻子每天都给他留言,等他忙完了回复。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宾馆消毒洗漱完毕,凌晨,他拨通了妻子的视频。妻子出现在手机的小框里,才几天,却像是很久很久没见面了。她着急地问他,你那情况怎么样,你好着没有?他看着妻子,没说话,先红了眼圈。他说不出来这里的情况好,也说不出来说他很好。如此凶险的局面,他不能说他很害怕,他不能说他特别焦虑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他更不能说他身边并肩作战的同事刚刚被确诊,而他,没能保护好他。他哭了,哽咽着,泣不成声。平时幽默开朗,打不垮压不倒,妻子心目中陇东董志塬上山一般粗犷的西北汉子,这天凌晨,在手机屏幕里哭得像个孩子。

挂了电话,张浩军平静了下心绪,他还有工作要做。他得连夜录制感染培训课件,用微信的方式发至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手机上。再窒息也要坚持,执着的坚持,只有坚持,他心里能好受一些。完成所有工作,躺下睡不着,张浩军脑子过电影一般,反反复复地思考着,还有什么漏洞和隐患?

医院很支持和配合张浩军的工作。1月30日,两个工程队根据他们的改造方案对医院各个通道进行了优化施工,打了隔断,加强了硬件防控措施。当天,还有一个好消息,江西援鄂医疗队的130多名队员正式进驻第五医院。

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同行的加入,起初配合起来还是颇有些困难。沟通协调不够,操作流程和医院情况也不熟悉。张浩军和感控团队将医疗队人员分组排班,让他们轮流进入隔离病区,手把手指导各项制度的落实,病室清洁消毒、终末消毒、卫生间处置、医疗废物处置、鼻咽拭子采集、手卫生等,流程清楚了,接下来关键是细节,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都要操作到位,才可以避免潜在的感染风险。就这样一个组一个组反复检查,反复培训,反复叮嘱。防护服和隔离衣上要从内向外卷着脱,手的清洁卫生很重要,揉眼睛鼻子这样的小动作要坚决杜绝,休息区不能聚集,半污染区医护人员也要分开进入,避免相互触碰。

张浩军常常从病区出来脱下防护服都是晚上10点多,顾不上喝口水,先和感染科的同事们讨论着这天发现的问题,商量优化的解决办法。回到宾馆依旧是凌晨时分了。继续加班加点制作主题培训课件,通过医院微信群发送到每个来援助的医务人员手机上。

江西援助湖北医疗队培训上岗之后,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武汉市第五医院医护人员紧缺的压力。医院新增了三个收治病区,增加床位近100张,因患者过多无法收治的局面也得到了缓解。

医院的情况在逐步好转。落实了分级分类诊疗,一些发热的市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筛查。医院门诊量比前几天减少了一些。患者就诊、拍CT片,差不多各排一到两个小时,输液还是要排三四个小时。保安、清洁人员也穿上了蓝色的隔离服。

对医护人员来说,最大的感受不是工作的压力,而是心理的变化。张浩军从一开始的焦虑、失眠,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会面临什么,会不会有同事被感染,是不是没有防护到位,口罩是不是哪里有问题,谁稍微咳嗽一下都担心这个人被感染到了。现在他变得坦然,感觉放心了许多。

自从张浩军奔赴武汉抗击疫情的消息传开后,他的电话、短信、微信一下子炸了锅,他根本没时间回复。“我一切安好!请大家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坚决完成任务,胜利歸来!”到武汉的第三天,张浩军发了第一条朋友圈信息,下面有700余人点赞评论。身处异乡,身处风暴眼,有那么多人支持他,让他觉得格外温暖。

转眼间,张浩军在武汉工作已经十几天了,他每天排查医院防控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病区,看诊疗过程和防控流程;出病区,和同事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然后拿出方案找各部门协调解决。病区、科室、院办,再病区、科室、院办,组成了张浩军每天工作的全部。

医院的卫生保洁人员非常紧缺,于是张浩军就和医疗队员一起,带头清洁消毒,清理医疗废物,保证医院的清洁消毒。护目镜消毒不规范。张浩军就反复协调,直到解决让护目镜集中在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保证了护目镜清洗消毒质量。他还和江西医疗队队员们利用捐赠的净化喷雾装置,改造为简单的过氧化氢喷雾消毒机,录制了使用方法视频,供各科参照使用。张浩军还先后参与了武汉市汉阳区国博、市体校等五个方舱医院以及泊濠大酒店、运7酒店等四个隔离救治点的设计和施工指导。

“今天出太阳了,心情不错。”张浩军在那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来武汉好多天了,马维瑾主任吃饭的时候摘下口罩,这还是张浩军第一次看到她的脸,她的脸颊和大家的一样,因长时间佩戴口罩留下深深的痕印。张浩军笑着拿起手机,说要拍一张留念,马主任立即放下碗,戴上口罩,说,现在这个样子,可不能拍。

同事也给摘下口罩吃饭的张浩军拍了张照片,照片里的他和大家一样,因长时间戴口罩脸上留下深深的痕印,他大叫着盯着同事删了那张照片才作罢,他怎么能有这么丑的工作照。

医院的食堂只给值班人员提供盒饭,吃饭时张浩军无意中对马维瑾主任说,他在家一天三顿的面食,这次来可把这辈子的米饭都在这里吃完了。那天晚上回去,他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到了一箱方便面,是马主任让人送来的。那不只是一箱方便面,是战友的友情,是关怀,也是战友对自己的赞赏。

这几天,同事们除了在防护服写上名字,还开始在防护服上画画……这意味着,大家有了一点点闲暇,工作终于向着正轨转变。张浩军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就算有再大的压力他也可以充满韧劲地扛下去。

2月14号,是情人节,每年的这一天,张浩军会给妻子和女儿一人买一份礼物,她们是他生命里最美丽的情人。一大早,他收到妻子的红包,66.66元,他明白这是她祝愿他一切平安,顺利归来,他开心地点了接收。结婚这么多年,情人節妻子送他礼物,还是第一次。

最为黑暗和严酷的时刻,来了,又渐渐离去,如同一只巨大的锤子被高高举起,再缓缓放下。疫情过去了,并肩战斗了50多天的江西医疗队战友们要告别了,特殊时期的告别,没有送别的酒,没有拥抱,大家只留下一张集体戴着口罩的合影。武汉第五医院开始恢复日常诊疗,一部分患者转诊雷神山医院,另一部分转诊内科楼继续治疗。当天夜里,外科楼所有患者要完成分流,并连夜开始消毒。

3月18日,武汉三个零增长,喜悦像是泉水般从张浩军心里不可抑制的流出,清清亮亮的荡漾开来。但是就在此时,张浩军接到弟弟的电话,他在老家的老父亲因为腹痛突然住院,确诊为肾结石。他的喜悦顷刻间就如一块透明的破璃般被撞得粉碎。

归期未定,张浩军还在武汉继续坚守着阵地。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给老父亲祈福,原老人家早日康复。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妻子说已经给父亲联系专家会诊了,不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妻子说,等你回家,我天天给你煮面。妻子说,你辛苦了,等你回来。说着说着话,张浩军的眼圈又红了。

疫情带来巨大的伤痛,这些伤口,只有身处其中的人们自己知道,这些痛苦,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武大的樱花开了,兰州滨河路的小草绿了,长江和黄河两岸日渐风景如画,为了迎接这个春天的到来,多少人为之付出了所有的努力甚至生命。我们为这个春天到来前枯萎的生命忧伤,而我们更加疼惜那穿越风暴久候方至的光明。

责任编辑 郭晓琦

猜你喜欢

病区医护人员武汉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医院药房冷藏药品病区分发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武汉加油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