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探索

2020-04-17李秋丽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内容摘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使命,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创新思路,拓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文化认同作用,发挥高职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建设,构建全方位的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的新局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师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体验和践行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其仁爱之心、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定其理想信念,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途径 高职院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指明大学阶段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部2015年10月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明确把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重点列入了高职创新发展的计划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提出和明确了要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进一步确定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

无论从大学的功能、学生个体发展还是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角度来讲,发挥文化传承和引领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高等職业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开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思路,高职院校都必须担负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使命,自觉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高职院校每一位师生都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蕴含其中的现代价值和力量,争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人力、物力、智力的投入,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拓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文化认同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通过开发传统文化教育公选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师资建设等措施,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相契合的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体系,结合实际编写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及普及读物、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和切入点,以鲜活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切的感悟,切实增强高职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者。如我校张翼老师开设了针对全院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公选课,他回避知识系统性与哲学概念的阐释,没有泛泛地去讲中国传统文化枯燥的知识性内容,也不追求面面俱到去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而是抛开那些玄而又玄的说教,紧扣完美人格养成与健全素质培养之要义,针对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精神困境:学科学习偏颇、文化认同错位、人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缺失、精神修养空乏等,围绕其人格养成所必需的刚健有为、忠恕宽容、诚实有信、孝悌仁爱、为而不争、一心向善、重义轻利、广交益友、内心和谐等,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当中选取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及鲜活的典范事例,引领学生效法古人修身养性之道,感悟做人与做事的道理,真正做到明道致用养人格。其次是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可贵精神品质引入专业课教学,进一步充实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促进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的紧密结合。如在理工类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专业领域中名人名家的生平励志事迹,展现前辈们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洁的情操、坚韧的意志以及宽阔仁爱的胸襟,以此来感染、熏陶学生,提升其职业素养,塑造和完善其人格。此外,还要勇于创新,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建设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据悉,我校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和学前教学专业将同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合作开发国学教育课程和国学教育专业方向,以点带面,在我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完善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可采用学分制、选修制或必选课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纳入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中,使其常态化,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上充分体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制度和教学管理层面上保障和激励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职院校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建设,构建全方位的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的新局面。一是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隐性熏染作用,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和氛围的校园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内的文化广场、文化墙、景观小品、板报、专栏和展室等一切宣传资源,用文化经典中的警示格言和道德楷模的言行,引导广大师生崇德尚义,不断追求健康完善的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低级趣味;在校园建筑风格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景观布置中树立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教育意义的雕像雕塑,用典籍典故命名校园内教学楼、道路等,让每一栋楼宇、每一幅景观背后都赋予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营造富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校园环境也成为传统文化展示的载体和舞台,增强身处其中的师生对学校的认可和热爱,对故事背后的文化的认同,助人自律、催人奋进。二是以广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团委、学生处和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文艺展演、技能比赛、文化交流等活动,从行为层面上切实践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加深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体验和认同,让师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染,提升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力,实现学校的文化育人的目标和文化传承使命;借助和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引导学生举行书画比赛展览、古诗词文朗诵比赛,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等,借助学生社团打造传统文化艺术节,培养学生传统戏曲、服饰、茶道、古典乐器等传统文化项目的兴趣和特长,不仅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陶冶了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而且在学和做中提升了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三是加强顶层设计,站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保障和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成立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论证、组织实施和指导监督;加大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和师资投入,用于校园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文化基地、文化设施建设等;制定和完善相关奖惩制度和学分兑换制度,鼓励师生参与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监督与评价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不和谐、不适宜现象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高职院校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师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体验和践行传统文化精髓,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定其理想和信念,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和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近社会,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参观考察、实地调研、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感受和喜爱传统文化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和形象,直接接触、了解社会,认识世情、国情,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确立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让其在真实可感的环境中,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的联系,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建立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增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感受,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并在个人的日常行为中践行和弘扬这种精神,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我校多年来非常重视和支持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各学院和个人的专业优势,经常组织师生开展文化大讲堂、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等回馈社会和服务地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校李久昌教授为三门峡市委办及相关职能单位的干部职工讲授“崤函文化与中华文明”,他对三门峡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浅出的解读,提高了人们对三门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对进一步拓宽思路、谋划推动三门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校师生为确保一年一度的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和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各项活动圆满举行,每年都选派成百上千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通过三门峡人文历史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青年志愿者们在节会的多项活动中承担引导、讲解、礼仪、安全等多方面的任务,他们始终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认真坚守岗位,严格履行职责,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贴心细致的礼宾接待,受到了广泛好评和肯定,展现了我校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实际行动为节会增光添彩,为“一节一会”的圆满举行贡献青春力量,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增进了对三门峡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职业素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其中包含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不僅能够充实和丰富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其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且有必要融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当中,引导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使师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行动指南,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才培养、教师幸福、学校自身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

[2]危玉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策略[J].教育探索,2015(2).

[3]王惠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J].才智,2015(18)

[4]王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在践行[J].职业,2016(2).

(作者介绍:李秋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文化及语文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