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李强诗歌中的二重故乡

2020-04-17袁静雯庄桂成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强诗歌

袁静雯 庄桂成

内容摘要:故乡是李强诗作中绕不开的话题,诗人用饱蘸怀乡思乡的人文情怀,抒写自己内心对于故乡的情思。在李强的诗作中,存在着两种故乡的抒写。一种是植根在日常生活里的,充满生命意识生命况味的尘世故乡;一种是诗人对于内心理想和自我信念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故乡。这两种故乡在李强的诗歌中充分融合,最终演示出一种永远在路上,强烈地寻找诗意理想的企图,追求还乡的人生信念。

关键词:李强 诗歌 还乡

“诗人与故乡的关系,宛如胎儿与母体,密不可分。”[1]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故乡,故乡记录了人们成长生活的独特经历,也承载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情绪,这对于诗人来说尤甚。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少时故乡的童年记忆,中年离乡后思乡的淡淡忧愁,一并孕育在了诗作之中。李强诗歌中也存在大量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通过对于尘世故乡的怀念,对于精神故乡的追求,最终表现着诗人对于还乡理想的无限追求和一种永远在路上的诗意理想。

一.尘世故乡:细碎而充满生命趣味的意象

意象的书写是为衬托情感,李强诗歌也大量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细腻的感情。诗人在他的诗歌里充分运用了风、草木、田地、溪水等这些植根于日常生活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意象来表现内心的尘世故乡。草木枯荣、溪水流动、万物生长,生活里的一点一滴,都被诗人融化成为细碎而充满生命趣味的意象,糅合在诗歌中,最终构成了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尘世故乡的样子。“麦子也枯了/山丹丹也萎了/焦黄的土地/欲哭无泪”;“山溪里的鱼/与大江大河大武汉的鱼/是不一样的/山溪里的鱼/小一点/瘦一点/干净一点”……诗人笔下的乡村故乡是未经雕琢的,具有自然生命气息,这种故乡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仿佛是我们每个人故乡的样子。

文学艺术的产生必然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我生长在鄂赣交界的一个山区小镇上,幕阜山群峰耸立,朝阳河玉带绵延,青石铺就的街道光滑可鉴,原木搭成的门窗吱呀有声,偏僻贫瘠不掩古朴宁静之美。三月油菜花开,满畈金黄。四月杜鹃花开,漫山红遍。五月兰花的芬芳沁人肺腑又若有若无,藏身于杂树乱草丛里而难觅踪影……一年又一年,我在河里淘米洗菜,捉鱼摸虾,浸泡在缓缓东去的河水里仰望蓝天白云发呆。”[2]李强诗歌中对于尘世故乡的吟诵也源于诗人对于幼时故乡生活记忆和对生活那种无限的期许与热爱。

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回忆,用山野、村落、街道、溪水等这些熟悉的乡村意象来表现。经过诗人人文情怀的洗礼,裹挟着诗人丰富独特的人生体验,一种源于生活又夹杂着诗人对于诗意生活想象的尘世故乡图,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记忆中的小镇》:“山间有杜鹃/五月天/漫山红遍/河里水清澈/杨柳岸/少年垂杆”[3],诗人书写了自己内心对于小镇故乡的记忆,诗结尾“我当然不会说,当然忘不了”道尽了对于故乡的深情。

青年时诗人阔别幼时生活的故乡,去往更远更大的城市追寻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时他笔下的尘世故乡则转化成为对于第二故乡的描述。“也许我到过哈尔滨/也许那时我正年轻/也许在太阳岛上迷过路/也许在松花江上溺过水”[4]。诗人运用细碎的笔法,遥想了青年时在哈尔滨的点滴。“我曾在雨天伫立喻家山顶/冥想往事、未来以及爱情/我曾在傍晚散步东湖岸边……当上下二桥极目江天的辽阔/当走遍三镇聆听百姓的欢欣……”[5]喻家山顶、东湖岸边、二桥、三镇,诗人选择了武汉独特的地方建筑,抒发自己由少年到中年,在武汉从稚嫩到成熟的沧桑与感悟,痛苦与沉思。

诗人笔下的尘世故乡,让每个人都倍感熟悉。诗人从生活出发,充分撷取了生活中细碎零散的记忆片段,一个个琐碎的意象,结合日常化的书写,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无不让人动容。

二.精神故乡:内心理想的执着追求

热爱和眷恋故乡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传统,一种精神。以故乡为题材的诗歌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式的思乡之情是人类情感之中无法割舍的一种。李强诗歌很明显延续了这种故乡题材的写作,由尘世故乡所表现出来的怀乡之情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李强诗歌并未止步于此,在他的二重故乡中,比尘世故乡更加超脱于外的,是诗人对于精神故乡的追求。

怀乡在诗人心中,更多的时候,已经不仅仅表现为对于尘世故乡的眷恋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心对于精神故乡的追求。精神故乡并非是现实存在的,而是诗人对于精神的追求,具体表现为诗人对于内心理想、自我信念的执着追求。

《梦回凤凰》是诗人表达自己精神故乡追求的一首代表作。“梦回凤凰/梦回遥远的故乡/梦回故乡的童年/梦回童年的天堂”[6],很明显,诗人在此梦的不是诗人真正的故乡。诗人由凤凰,这个美丽淳朴的湘西小城,思绪过渡到了对于自己精神故乡的追求。“水自在流淌/洗去无名的忧郁/风自由吹拂/托起飞翔的翅膀”,诗人将凤凰作为自己心中理想的精神之乡,让忧郁的情绪在这里被洗去,心灵涤荡。“一次即兴的旅途有多漫长”“一次角色的转换有多匆忙”“一个人踯躅在彩虹桥上,看着,想着”,诗人一次次在过去和现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思绪飘摇,在自己构建的理想的精神故乡中,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义。最后诗人明白了“亲人的目光/总是被希望点燃,被岁月熄灭”,历史的滔滔大河总在奔涌向前,我们只是这河流中小小一粒沙粒,任时光来去匆匆,依旧不停歇;懂得了“遥远的故乡/故乡的童年/童年的天堂/偶尔被记起,经常被遗忘/总是这样”,人总为琐碎的生活而烦扰,总为不值得琐事而忧虑,偶尔也应该看看诗与远方,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诗人将凤凰当作了理想的精神故乡,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寻求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获得对于生命的启示。

诗人的精神故乡不止于凤凰,更有《寻找香格里拉》“我看见青青的碧塔海/和风与杪椤轻言细语/杪椤与云杉难舍难分……”[7]诗人看见了碧塔海、杪椤和云杉,但没有看见香格里拉;诗人看见了纳帕海、苍鹰、牦牛,但没有看见香格里拉;诗人看见了松赞林寺、转经筒、喇嘛,但没有看见香格里拉。诗人连用三句“我没有看见香格里拉”,其实他所看见的,无论是碧塔海、纳帕海,还是杪椤、云杉,或者苍鹰、牦牛和喇嘛,都是香格里拉有代表性的景物,他看见的就是香格里拉。但是,诗人所要见的香格里拉,并不是现实中的香格里拉,而是诗人心中的香格里拉,是诗人的精神故乡。[8]《车过山西》“满目苍凉/比故乡更老更远的故乡/乔家院里,平遥城中,五台山上……漫天风沙吹了千年”[9]中的沧桑。诗人写起呼伦贝尔纪行,诉说对银川的遐想,思绪在青海湖边走失,心灵在英国听风……诗人选择了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地标,作为景物意象。但这么多城市,这么多地方,诗人写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乡,他写的是人到中年的经历感慨,故乡在这里已经泛化,乡土的意义也由此扩大,这些都是诗人心中的精神故乡,寄托着诗人单纯的理想和精神力量。

三.还乡:逝去乡情的呼唤与坚守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所谓的还乡,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现代人对于故乡的寻求,它属于存在范畴里的存在忧患问题,就如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的诗作《返乡——致亲人》中所提,还乡,就是回到“本源近旁”,是一种神性的/诗意性的行动。[10]

还乡是一种情结,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对故乡难以释怀。尤其是在当下,当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曾经那种安静祥和的田园乡村生活已经远离,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发展的快节奏,人们正在步入一个后乡村时代。在此种境况下,还乡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还乡是李强诗歌二重故乡主题下所表现出的在城市化进程中,诗人对于逐渐消逝的安详诗意的乡村生活的呼唤与守望,诗人在不断创作以激起更多的人去回望故乡、回望乡村,激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失落的乡村精神。还乡是一种呼唤与坚守的精神,就像千百年前陶渊明所发出的慨叹“田园将芜,胡不归?”一样,诗人将还乡理想扛在肩上,系在心里。

李强曾自述,“我1979年在华中工学院读书时接触并爱上新诗,新诗如清风明月一路随行,带给我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体验”[11],他17岁去华中工学院读书,偶然间接触舒婷、北岛等朦胧诗派的诗歌,喜欢不已,从此便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可以见得,工科出身的诗人对于诗歌的热爱并非是一时的,诗人写诗的动力源于自身内心对于诗歌的真正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真正热爱。这种热爱促使诗人一直走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也促使诗人成为一个将社会责任和道德担负于肩的好诗人。

《回到从前》是一首充满回忆式的温情诗歌。“给我迎风流泪/给我午夜梦回/让我回到从前”[12],诗人用一种喃喃自语式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心声与期望,“让我回到从前”,诗人怀念从前的一切,“给我幕阜山下、朝阳河边的一寓/给我家徒四壁、坐井观天的日子/让我回到从前”,“采摘过枇杷与萢/竹笋与脚鸡禾……”,“到梅家河打狗扒、寻桑叶、捉螃蟹……”童年记忆根植在心底,诗人想到从前幕阜山下、朝阳河边的生活,想到从前摘枇杷竹笋的生活,诗人想回到从前,回到曾经生活的故乡,过从前宁静温馨充满趣味的生活。关于故乡的回忆,关于还乡的理想,关于乡情的一切,种种人生况味都在这首《回到从前》中得以表达。回到从前不仅是年过半百的诗人对于自己童年生活和故乡的怀念,这其中还包含着诗人恪守着作为诗人的道德和使命,将还乡理想进一步深化。

詩人在用对乡村真情的一遍遍书写,行走在还乡的道路上。“山溪里的鱼/与大江大河大武汉的鱼/是不一样的/山溪里的鱼/小一点/瘦一点/干净一点”“山野里的萢/与城郊大棚里的草莓/是不一样的/山野里的萢/小一点/瘦一点/干净一点”“山村里的燕子/与大都市的鸽子/是不一样的/山村里的燕子/小一点/瘦一点/干净一点”。[13]在诗人笔下,他记忆里那些最普通的乡村事物,不论是鱼、萢还是燕子,与大城市里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是无可比拟的,山村里的一事一物都带有最纯真的干净清澈。这些事物并非是真的同城市里的有质的差别,只是因为诗人是带着一种还乡的理想在怀念那些逝去的乡村事物和乡村生活,所以这一切才显出“不一样”,它们在诗人心中是弥足珍贵的。

诗人笔下的乡村事物是亲切又温暖的,邻里乡情是质朴又深厚的。“从晨光熹微到月色朦胧/乡亲们三三两两,结对成群/来亲近河水/像亲近自己的亲人/挑水,淘米,洗衣,饮牛/或躺在青草岸上/吹风或者发愣/或钻进微凉水中/捉鱼或者漂流”(《我见过年轻时的朝阳河》)[14],诗人写到的乡村生活是如此的祥和宁静,温和美好。正如诗人自己也曾在访谈中提到的“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如何还乡?一看情怀,二看风格。我以为,未必乡村总是黑色记忆,未必生命总是苦难旅程。我笔下记忆中的小镇龙港,是质朴、温暖、亲切的,而不是阴森森的、惨兮兮的。太平盛世,好的诗歌应该给人慰藉,而不是给人绝望。”[15]“那时鹅卵石和沙子都是干净的/那时呛一口水喝一口水都不会拉肚子/那时大青石砌成的梅家桥纹丝不动/站在桥上钓鱼、跳水、乘凉都不用担心”[16]……言语里饱含着诗人对于过往故乡生活的怀念。

还乡理想在李强诗歌中已经演变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理念与诗意追求,诗人在面对城市化的巨大变革之中,仍旧怀念、呼唤和坚守那一点关于温情美好的故乡生活和乡村情怀。就像诗人在《炊烟》里所感叹的“城市是一个大超市/城市是一个魔术师/城市应有尽有/唯独不提供炊烟”[17],生活的炊烟已经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所抹去,这大概也是诗人一直对乡村真情书写行走在还乡道路上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李强,邹惟山:《江城是我第二故乡——李强先生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第146-150页

[2]李强,邹惟山:《江城是我第二故乡——李强先生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第146-150页

[3]李强:《记忆中的小镇》,《山高水长》,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版,第021页

[4]李强:《也许我曾到过哈尔滨》,《山高水长》,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版,第129页

[5]李强:《一点点爱上这座城》,《潮水来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393页

[6]李强:《梦回凤凰》,《潮水来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77页

[7]李强:《寻找香格里拉》,《萤火虫》,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8]庄桂成:《在行走中寻找微笑的诗人》,《世界文学评论》第12辑,第160页

[9]李强:《车过山西》,《潮水来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79页

[10]林楷虹:《海子诗歌中的“还乡”书写研究》,广州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11]李强:《山高水长》自序,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版,第001页

[12]李强:《回到从前》,《潮水来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66页

[13]李强:《潮水来了》,《潮水来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14]李强:《我见过年轻时的朝阳河》,《山高水长》,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版,第027页

[15]李强,邹惟山:《江城是我第二故乡——李强先生访谈录》

[16]李强:《我见过年轻时的朝阳河》,《山高水长》,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版,第027页

[17]李强:《炊烟》,《山高水长》,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版,第118页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李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