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风·下泉》诗旨浅析

2020-04-16脱彩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诗经

【摘要】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关键词】《诗经·曹风·下泉》;《竹书纪年》;郇伯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下泉》一诗的诗旨问题历来是争议较多的。直接说明此诗诗旨的出土文献资料暂时还没有,仅有零星涉及其中相关人物的史料。现将前人观点进行梳理:

一、思治说

毛序:“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孔颖达认为是思念明王贤伯时的太平盛世。姚际恒认为这是曹人思治的诗。陈子展认为此篇是衰乱之世下以哀思贤伯之治。蓝菊荪认为小国困弊下的思明王贤伯之治。

诗《序》说此诗是曹人思治的作品,孔颖达附和正义,认为曹人思上世平定之时,有贤伯在,不受侵犯,百姓不会流离失所。陈子展也认为诗《序》就是诗旨。蓝菊荪认为诗《序》所说的共公就是所疾之对象,未免过于牵强。而程颐说泉水是可以滋润万物的,就像政令也可以恩泽百姓,泉水凌冽就不能滋润万物,就像百姓得不到体恤,苞生长得过于繁茂是不好的、有害的。这是在感叹周道的衰弱。吕祖谦认为《匪风》《下泉》都是思周道的作品,但却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朱子解释这是在用寒泉流出让苞稂受损作为比喻,来感念周京,言喻今非昔比。这是思念明王贤伯的诗作。

二、思周道说

朱熹谓:“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言黍苗既芃芃然矣,又有阴雨以膏之;四国既有王矣,而又有郇伯以劳之,伤今之不然也。”王先谦认为小国思周道思贤伯之治。方润玉认为“念周衰伤晋霸”。

三、美郇伯说

马瑞辰认为:“曹人美晋荀跞纳敬王于成周而作”。吴闿生认为赞美郇伯为小国庇护的诗。高亨认为怀念东周王朝赞美荀跞的诗。程俊英认为:“曹人赞美晋国荀跞纳周敬王于成周的诗”。屈万里认为是“美郇伯能勤王之诗。”何楷从焦延寿的《易林》中受到启发,认为此诗是“美荀跞”之作。马瑞辰、吴闿生都认同此说,认为晋国的是战事不义之举,曹国人怀念荀跞之时的安泰礼制。高亨论述了春秋末期景王之子朝和子猛之间为争夺王位展开长达五年的内斗,晋国打败王子朝,王子猛逃奔去楚国,才巩固了曹国敬王的地位。程俊英也据《左传》中记载的事实分析此诗当是美荀跞说。

《下泉》一诗的诗旨一直不明,众说纷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国有王,郇伯劳之”句中的事实。关于“郇伯”,先秦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献资料中仅出现过两次,即此处的“郇伯劳之”和《今本竹书纪年》中的“昭王六年王锡郇伯命。”“郇伯”和“有王”則成为考证此诗诗旨的关键点。

“郇伯”是否就是“荀跞”,要从郇国故地说起。杜预《左传》注中说“郇伯”乃是文王之子,“郇”是姓氏或者是国家,“伯”是一种爵位。郇国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灭亡,《左传》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监,国利君乐,不可失也。”《古本竹书纪年》明言:“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可知,郇国被灭之后,其地归于晋国,成为大夫黯的封邑。在那个看重血缘关系、宗亲关系的时代,晋国和郇国同为周王之后,而郇国却被晋国所灭,这是不合礼法的恶,是遭到世人唾弃的恶,虽说政治大国外交利益为主,却如此忽视礼法,也是为别国所不齿的。那么,曹国诗人为何要写一首怀念郇伯的诗?此处怀念的定不是晋国的伯公。那郇伯和荀跞有什么关系呢,经过文献资料的考证可知,郇国的故地现是荀氏的封地,郇国后人在荀氏后人死后回到故地,被不知的外人误认为是荀氏后人。所以,曹人所怀念的荀跞比作有作为的郇伯也是情理之中的。古之诗人凡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必是对现今的状况不满的流露。曹国与晋国本是宗亲,晋国因曾受到曹共公的非难而怀恨在心,回国后就发动战争打败曹国,瓜分曹国的土地,曹国因连年战争,国力凋敝,民无居所。曹国就犹如当时的郇国一样弱小,所谓弱国就必受欺凌和牵制,依附于大国的庇护下才可以存活下去。《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记载曹国跟随晋国攻打秦国。小国的无奈,让诗人怀念郇伯在的时期。刘洋认为此诗“应该是一首缅怀郇伯的诗,或者说见今怀古的诗。”伍广庆认为“此诗当为‘美荀跞所作。”

“有王”对应的就是“无王”,那历史上的“无王”时期又是什么时间呢。焦延寿的《易林·蛊之归妹》:“下泉苞稂,十年无王。郇伯遇时,忧念周京。”搞清楚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王子朝与王子猛的争斗时期正好暗合此“十年无王”的时间线。

此诗的诗旨问题就渐为明朗,“美荀跞”而作,周王室的衰微,再无力庇护曹国这样的小国,致使诗人有这种今非昔比、满目疮痍的无力感。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六[M].《十三经注疏》之三黄侃经文句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71.

[2](南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89.

[3](清)尚秉和.易林注卷五[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158.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9:443.

[5](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8:157.

[6](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清)方润玉.诗经原始(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2.

[8]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68.

[9]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17.

[10]吴闿生.诗义会通[M].上海:中西书局,2012:128.

[1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97.

[1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04.

[13]屈万里.诗经诠释[M].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2000:258.

[14]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86.

[15]伍广庆.《诗经·曹风·下泉》诗旨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26.

[16]刘洋.《诗经·曹风》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5):59.

作者简介:脱彩琴(1993-),女,宁夏银川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含出土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