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馆深度体验与文化遗产的动态保存

2020-04-16李惠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摘要】该文以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陈列展厅中民族装饰板块为主要线索,从四个方面分析探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化深度体验提升交互性和普及性。通过创意、沉浸式交互体验,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各民族的特色、差异和历史发展、生活生产方式及气候地理环境等。以切身的理解体验结合高效的宣传方式,使到访者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在博物馆的体验设计中,充分利用好新颖高效的宣传方式,发掘文创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辅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让观者和受众自主地去了解和热爱民族民俗文化,积极参与到志愿讲解员的队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生机。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展厅;深度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以人类学、民俗学为准的民族馆场馆陈列模式包含很多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可以分为环境、标本、生产模式、衣食住行、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外还有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在历史陈列方面,可以借助新兴数字化技术复原陈列场景;对于今后民族文物的陈列,除了利用日益精进的镜头语言应用创新和拓宽高效的宣传方式,深度交互体验设计方面的科技成果为未来在博物馆这个平台上学习和体验带来更多可能。此外,深入了解民族政策和学习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积极扩充志愿讲解队伍,拓宽文化创意产业链,搭建多元一体的博物馆信息服务平台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政治和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中華民族绵延至今且历久弥新的根源,是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吸纳性和包容性,是每一页辉煌成就的背后都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各族人民心理自觉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祖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当前,我们要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让改革发展成果变现为增强各民族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钥匙,通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必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优质平台和保护机制。 例如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始大规模采伐森林,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最终影响了当地人民的长期利益。为了控制局面扭转形势,20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颁布了森林禁伐令,随着“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牧业的规模逐渐缩小。1999年,甘孜州尝试以法律来规范观光业,颁布了《甘孜州旅游行业管理暂行办法》,随后也编制了《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种种举措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经济和道路交通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古鉴今,文化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扶持和顺应时代需求,立足现实进行正确的取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关注民族工作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自2013年以来先后考察了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黑龙江同江市赫哲族和青海格尔木市藏族等地。2019年7月15日上午,总书记在参观赤峰博物馆时会见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表示党中央是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民族博物馆作为保存和陈列民族文物的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场所,是满足公民精神文化追求、了解民族多样文化、学习和体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平台。在新形势下,以高效的宣传模式和商业营销吸引国内外游客,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播,对经济也有相当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文化传播例子。比如水果加工生产商为了提高水果的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一方面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和不一样的口感,另一方面别出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加入朗朗上口的流行文化元素,使该商品在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们的热捧。由此可见,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我们在发展和保护的过程中,要懂得把握好其核心亮点,使用以先进文化来凝聚人心,提升人们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归属感,从而在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的基础上,立足自身的特色文化,进而结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不断创新。民族文物作为贵州民族博物馆的馆藏亮点,在国内独树一帜,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库和中国苗族银饰库位列全国第一。此外,地方历史人文和各类民族手工艺艺术,也是贵州省博物馆的亮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爱好者,成为当地乃至中国的一张靓丽多彩的名片。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的文化不仅具有区分度高的个体性,还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贵州各族同胞在长期“大杂居,小聚居”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民族地域文化。恰是具备这一民族性,使世界上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区别开来。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50多个民族。全省(尤其是黔东南地区)有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景观,被誉为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 。

20世纪80年代,在法国巴黎的舞台上侗族一曲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震惊世界。此外,苗家服饰多姿多彩的图案及其民族文化信息的承载功能,被誉为“无字的史书”,苗族农作时候的木鼓舞以其淳朴的风格和狂放的舞姿被人们誉为“东方迪斯科”。

贵州作为一个生态之州、文化之州,被称为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山山水水总关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贵州的民族文化自然朴素却源于生活,这种返璞归真的力量能给普罗大众的心灵带来有力而温暖的安抚。

三、民族文化的展示与深度体验

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苗族古歌记载了族人们辗转迁徙的过往。苗族服饰则从质地、材质、图样、纹饰承载了千百年来的历史。因此说,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而服饰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服饰有关的制作工艺如纺织、剪裁、蜡染、刺绣、挑花,图案的设计、构思,都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人们在各种场合和仪式中赋予了服饰各种文化寓意,这些也都是无形的,比如苗族的服饰被称赞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贵州省博物馆于民族服饰展厅中加入了VR科技(见图1、图2),利用简单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大众体验虚拟换装,加深对民族服饰了解的热情。在此类的展示设计中,要以深度体验为目标,重点结合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观光体验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观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已升级为多元文化体验、开拓眼界,追求精神丰富等多种领域。以此来看,贵州省既有雄伟隽丽的自然条件,又有异彩纷呈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相信贵州省凭借优秀的自然条件和不断进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制度政策,一定能打好“多彩贵州”这一面旗帜;第二,完备的交通体系不仅决定了当地的经济水平,还对当地的人文交流和观光旅游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全面飞跃式发展,大部分地方的交通是极为便利的,但对于一些没有更多时间却想对当地一些偏僻地方进行深入了解的游客来说,还是缺少路线的;第三,由向往更深层次的异文化体验和追求精神生活质量而造成的观光人数的增加是深度体验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国民出游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前所未有的。以目前的趋势,以体验民族民俗文化作为观光重点的旅游开发成功地吸引了更多游客。

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动态保存

动态保存可以理解为激发某种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使之富有生机和创造力,以此达到发展的目的。文化的动态保存是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赋予附加值。在贵州省博物馆民族馆展厅的观光开发中,通过动态保存的理念让游客利用新兴科技体验各民族各地域的不同服饰和装饰品,亲身体验一把织绣、剪纸和竹编的乐趣。馆内各式各样的民间纺织机器、漆器和民间工艺品无声地诉说着民族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大众通过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体验参与其中的乐趣,经过耳濡目染和切身实践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及认识,从而有兴趣作为文化传播的一员,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

设想博物馆展示的并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体验各时代不同形式和各民族差异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之所,还是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学习传统民族技艺、保护和发扬传统艺术的传承基地。此外,也是文化创意商品化以后的文化、科技、艺术的流通地。在提升地方经济实力的同时,发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努力打造出民族性、世界性的多彩名片。

参考文献:

[1]陈静梅.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5).

[2]张妙弟.美丽中国美丽贵州[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1).

[3]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0).

[4]张曦.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以金沙江流域Derge藏族文化为例[R].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2.

作者简介:李惠民(1992-),女,汉族,甘肃,硕士,四川大学,研究方向:西南地区民族民间美术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
近30年湘西影视叙事研究
贵州古旧家谱学术价值简论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演变与传承:白族服饰文化解析
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